书城历史历史就是这么率真
7636300000023

第23章 历史是用来翻案的(3)

郭嘉起初在袁绍帐下,知袁绍不能成就大事,遂辗转到了曹操手下。当时恰逢曹操“唯才是举”,郭嘉凭借自己的才能脱颖而出。郭嘉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谋士,眼光独到,灵感非凡。在曹操统一整个北方的战争中,郭嘉所献之策屡建奇功,居功至伟。曹操对郭嘉甚是喜爱,非常倚重。奈何郭嘉命薄,在声名显赫之时黯然离世,年仅38岁。郭嘉的死对曹操的霸业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是直接中断了他一统天下的伟业。三分天下局面的出现,同郭嘉之死关系莫大;但世人却只知卧龙凤雏,不晓郭嘉才俊,实在可惜。

周瑜,字公瑾,江东第一智将。“羽扇纶巾”,说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周公瑾。周瑜年少成名,相貌俊美,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精通音律,是东吴的大众偶像,有“周郎”之称。周瑜统领孙吴水军,杀退了曹操南下的军马,名震三国。可惜天妒英才,周郎只在人间度过36个岁月便一命呜呼。自此孙吴再无能够抗衡曹魏之人,只能苟安江东,最终为司马氏所灭。

至于司马懿,堪称《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奸雄。同别的谋士不同,司马懿并非只能提笔策论的书生,而是可上马平天下的武将。他的一生,南征北战,为曹魏立下赫赫功劳。此人老谋深算,是唯一能与诸葛亮匹敌的人物。孔明屡次与之斗法,都没讨到太多的便宜。五丈原原本以为能够困死司马懿,却不料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一命,诸葛亮只能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而在耗死了诸葛亮的同时,司马懿也独揽曹魏的军政大权,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不过,掌政的曹爽对他并不放心,一再架空司马懿的实力,但司马懿仿佛毫不在意,在家称病。就在曹爽放松警惕之时,曾经辅佐曹魏三代皇帝的“第一良辅”司马懿终于抛去了卑微的外衣,现出自己的獠牙。他趁曹爽出城祭扫之际,发动兵变,一举歼灭曹爽势力;其子司马昭最终取代曹氏,成为一国之君;而司马懿也得到追封,成为“宣皇帝”。做谋臣做到这个份上,司马懿绝对称得上古今第一人了。

链接二:“丑女无敌”黄月英

《三国演义》是一部男人的书,但其中也不乏引人瞩目的女性形象。美艳若貂蝉,英武如孙尚香,体贴似小乔,林林总总。但这些女性,都比不上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位其貌不扬的奇女子。她,就是诸葛亮的发妻黄月英。

月英,是民间对诸葛亮之妻黄氏的称法,其真名在史书上并无记载。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说她长相丑陋,黄发黑肤。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黄月英的:“黄氏,即黄承彦之女也。母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在南阳时,闻其贤,求以为室。武侯之学,夫人多所赞助焉。”

黄月英相貌虽然丑陋,却才华横溢,不仅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女性,甚至同夫君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比也不输分毫。据说,曾经在《三国演义》中大放异彩的“木牛流马”,其实并非诸葛亮的原创,而是出自丑女黄月英之手。

据说,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时候,常有朋友来访。一次,诸葛亮同朋友相谈甚欢,于是留朋友吃饭。可话刚一出口,诸葛亮就后悔了:家中米面已尽,这荒山野岭的,去哪里张罗一桌饭菜呢?妻子黄月英却不慌不忙,一口应下。不多时,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就上桌了。诸葛亮一边陪朋友吃饭,一边心中犯嘀咕:这黄月英莫非有什么神通不成,能无中生有变出一桌饭菜?

过了几天,又有朋友来访,诸葛亮故意留他们在家吃饭,并告诉妻子:我虽然知道家里没有米面了,但好友来访,不能让他们空腹而归,你多准备一些吃食,他们走的时候好带上一些。其实,这是诸葛亮有意刁难,谁知黄月英欣然接受了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去后院忙活了。诸葛亮吃了一惊,于是偷偷跟在妻子后面一窥究竟。这一看不要紧,诸葛亮的下巴差点没掉下来。原来,黄月英在后院用木头零件组装了好多“机器人”!这些木头人动作迅速,很快就备好了饭食。之后,黄月英将其重新拆散装箱,一切如常。诸葛亮心中暗暗佩服,在客人走后不久便央求妻子传授自己“木人”之法。黄月英将其中机关奥妙倾囊相授,诸葛亮何等聪慧,很快就掌握了要诀,并进一步发展了“木人”技术,开发出日后名声大噪的“木牛流马”。

当然,说得再精彩也是传说故事,是真是假现已无法判断。可诸葛亮一个风流才子却甘心迎娶丑女,黄月英定有过人之处。

链接三:三气周瑜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直是以“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嘴脸出现的。周瑜忌惮诸葛亮的才华,几次施计想要置诸葛亮于死地,结果诸葛亮神机妙算,一次次化解他的阴招,全身而退,他因此郁结于胸,吐血而亡,这就是后来被人津津乐道的“三气周瑜”的故事。

这“三气”是这样的:孙刘联军,合力抗曹。诸葛亮同周瑜约好,由东吴兵先去攻打南郡,如果成功,那南郡就是东吴之地;如果失败,则刘备再发兵攻打。刘备当时兵力很少,远不如东吴兵强,这笔买卖看起来是稳赚不赔的。周瑜也当是如此,欣然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殊不知诸葛亮另有打算。结果,东吴军拼死拼活打了半天,眼看胜局已定,周瑜也受了箭伤,诸葛亮却引兵占了南郡,夺了荆州,但诸葛亮并未违约。周瑜吃了哑巴亏,只好忍气吞声地承认了这个结果。此为“一气”。

此战过后,东吴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不予理睬。于是,周瑜建议孙权假意将妹妹许配给刘备,趁机将刘备诛杀。孙权依计行事,果然骗来了刘备。谁知孙权的老妈相中了刘备,不许孙权加害。无奈之下,孙权只得想法将刘备软禁。但诸葛亮却早已看穿了周瑜的计策,不仅设计让刘备夫妇安然返回荆州,还设下伏兵,狠狠收拾了追来的周瑜。结果,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沦为天下笑柄。此为“二气”。

东吴见刘备势力日渐壮大,知道自己养虎为患,但后悔晚矣,只能亡羊补牢。东吴再次要求刘备归还荆州。此时的荆州已是刘备大本营,当然不能让人。但自己背信在先,如果强赖恐怕会同东吴发生正面冲突。于是诸葛亮再次向东吴保证,如果刘备能攻取西川,则归还荆州。但刘备按兵不动,周瑜急得没法子,于是打算假借支援刘备的名义,取道荆州,一举夺回。可这次诸葛亮又识破了周瑜的伎俩。周瑜不仅没能夺回荆州,反而陷入敌军包围。每次自己有所图谋,都被诸葛亮看破,先行一步。周瑜哀叹“既生瑜何生亮”,终于被诸葛亮气死了。

不过,回过头来看这段故事,却难免有些可笑。能被别人活活气死,此人的胸襟一定比针眼还要细小,没有半分容人之量。可周瑜堂堂东吴水军提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柱国之将,如果只有这点气量如何统领三军?难道他手下都是弱智白痴不成?更何况孙权也是才冠江东之辈,还是周瑜的上司。为何他不会把自己的手下气死,偏偏是诸葛亮三言两语就送周瑜归天了呢?

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作者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才智,而故意贬损周瑜所杜撰的“戏言”。但在历史上,周瑜的确是英年早逝,三十出头便撒手人寰了。可怜东吴周郎,命短还不算,死后名声还要遭到演义小说的诋毁,如若泉下有知,恐怕真要被气死了。

链接四:“捉放曹”的前因后果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近乎军神一般的存在,战无不胜。照理说,他跟孔明一文一武,皆为蜀汉柱国,本应合作无间才对。可诸葛亮第一次对关羽“委以重任”就吃了哑巴亏。

周瑜火烧赤壁,曹操兵败,乱军之中扯出一彪人马,好容易逃出生天,但士卒疲敝,行动迟缓。正逃到华容道,却见前方关羽早已引兵“恭候”。如果此时关羽挥起青龙偃月刀,咔嚓一声,《三国演义》的故事可能就要到此结束了。可曹操一番“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的道理,居然说动了关云长,将这旷世奸雄放了。等到关羽空手回营之时,诸葛亮欲斩关羽,被刘备拦下,于是,就有了“关云长捉放曹”的美谈。

关于诸葛亮此番派关羽出阵的原因,后人有诸多解读。阳光点的,说他是为了成就关羽的大义之名;阴暗点的,则说是孔明设计想要除掉关羽未果。其实,事情没那么复杂,这只是孔明单纯的用人失当而已,我们还是看原文。关羽空手而还的时候,诸葛亮正在营中向刘备道贺。见关羽回来,诸葛亮“忙离坐席,执杯相迎”,说道:“且喜将军立此盖世之功,与普天下除大害。合宜远接庆贺!”可见,诸葛亮一开始安排关羽把守华容道,是希望他能擒杀曹操的。见关羽“请死”,孔明就知道出了差错,但他没想到关羽会放走曹操,而是问“莫非曹操不曾投华容道上来?”在得到关羽的答复后,诸葛亮大为震惊,要杀关羽,结果被刘备制止了。从诸葛亮的言谈表现来看,他对关羽能够杀掉曹操原本是很有信心的,这种信心是建立在他对关羽武力的信任上的。先前诸葛亮用激将法诱使关羽立下军令状,去守华容道,嘴上虽说是让关羽去还曹操人情,但关羽有言在先:曹操的人情,我在斩颜良、文丑时就已经还了。所以在道义上,关羽是应当捉住曹操的;放掉曹操,对关羽来说非但不是“美事”,反倒是失义于刘备。所以说,诸葛亮所说的“送人情”,只是安慰刘备的推辞而已,骨子里他还是相信关羽能够不辱使命的;然而,他错估了关羽的“忠义”,结果酿成如此遗憾。

郎心似铁随流水——陈世美

陈世美是传统戏曲《秦香莲》、《铡美案》中的人物。在剧中是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最后被包拯所斩,也因此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陈世美的形象与故事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

说起陈世美,可谓大名鼎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负心汉,“陈世美”这三个字对华夏儿女来说可谓如雷贯耳,简直就是抛妻弃子、忘恩负义的代名词。几百年来,陈世美受尽了世人的唾骂,即使命丧龙头铡也不能抵消他的罪孽,真真是做到了“遗臭万年”。其实,“铡美案”是一桩天大的冤案。由于其中的原委曲直历经岁月磨砺可能早已面目全非,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还原一个真相而已。

“铡美案”真有其事?

“铡美案”大概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庭纠纷了。话说北宋年间,均州人士陈世美虽家境贫苦,但同妻子秦香莲恩爱有加。陈世美苦读十年,高中状元,被宋仁宗招为驸马。妻子秦香莲在家苦等数年,不得夫君音讯,心急如焚,携子进京寻夫。谁承想,陈世美贪图荣华富贵,竟意欲杀妻灭口。幸亏秦香莲命大,免遭毒手。最终,陈世美被开封府尹包拯治罪,死在了龙头铡之下。

“铡美案”这个故事是戏曲名段,在中国流传甚广。加上近年来相关影视作品的轮番轰炸,使得上至七旬老妪,下至三岁顽童都能就此说出个一二来。不过,凡事儿就怕较真,只要你肯认真,就不怕揪不出事情的真相来。那么,“铡美案”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陈世美的身份问题。根据“铡美案”的叙述,陈世美是宋仁宗的女婿。既然是驸马爷,那他的配偶一定是当朝公主。宋仁宗是宋代的第四位皇帝,一共生过13位公主。不过其中9位都未到婚配年纪便不幸早夭。这样算下来,陈世美可能的妻子只有4位,分别是周陈国大长公主、秦鲁国贤穆明懿大长公主、衮国大长公主以及燕舒国大长公主。

其中,周陈国大长公主的驸马是自己的表哥李玮;秦鲁国大长公主则嫁给了吴越忠懿王之曾孙钱景臻;衮国大长公主以及燕舒国大长公主,分别下嫁左领军卫大将军曹诗和开州团练使郭献卿。这4位驸马爷,虽然出身有高有低,但却没有一个是平头百姓家的儿郎。陈世美跟其中任何一个都对不上号,其驸马身份首先存疑。

既然在陈世美身上找不到“铡美案”真实存在的证据,那我们就回过头在另一位关键人物身上找找看,这个人就是家喻户晓的包大人。包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官拜龙图阁大学士,当过开封府尹。据史书记载,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很受皇帝器重。如果说包大人真的经手过“斩驸马”这样的大案,史书上应该会有相关的记载。

翻翻史书,我们会发现,包拯担任开封府尹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算起,到嘉祐三年六月离任,满打满算也只有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包拯成功治理了京城的乱象,使得开封府所属各项事务都井井有条。但在这期间,他并没有处理过什么大案要案,更别提是“铡驸马”这种涉及皇亲国戚的案子了。包拯在开封府尹任上最大的功绩是“治”,而非“惩”。所以说,在包公这里,我们也没能找到关于“铡美案”的只言片语,只得铩羽而还。

其实,还有最为重要的一条证明“铡美案”子虚乌有的铁证,却一直为人忽略。“铡美案”中说,秦香莲向包拯提交了一纸诉状,控诉陈世美“杀妻灭嗣”,包拯于是传召陈世美对质,最后用铡刀铡死了这个负心汉;但是根据律法,这是不可能存在的情况。

因为,依照大宋律法,奴婢对主人、妻子对丈夫不得控告!秦香莲作为妻子,是不能控告自己的丈夫陈世美的,就算此人想要对自己痛下杀手也不行!既然不能提出控告,包拯也就无法受理此案。连立案受理都做不到,又何谈后来的审案、判刑乃至处决罪犯呢?

综合这几点来看,“铡美案”并非真实存在的案件,百分之百是后人杜撰的,陈世美的冤案算是彻底昭雪了。

陈世美到底是谁?

说到陈世美的身份,更是迷雾重重。前面已经说过了,陈世美并非什么仁宗驸马,也并没有死在包大人的铡刀之下。甚至,连他究竟是不是宋朝人,我们都不能下定论。探寻陈世美的身份,似乎陷入了死局。

然而,有人在清代找到了相关证据。有人考证说,清代顺治年间有一位官员,名叫陈年谷,号熟美。陈年谷为官清廉,正气凛然,同妻子更是恩爱有加。他的两个昔日同窗不学无术,听闻老同学发达了,想来借光,但被陈年谷断然拒绝。两人怀恨在心,于是杜撰了以“陈世美”为主角的“铡美案”,成功地把清官陈熟美搞臭了。

“陈世美就是陈熟美论”的支持者们提出的依据,一是这二者都是均州人士;二是在均县,还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这两点综合在一起,结合相关事迹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有些道理。

但是,这个理论存在一个漏洞,那就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叫安遇时的人留下了一本名为《包公案百家公案》的小说,其中有一个《秦氏还魂配世美》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同“铡美案”极其相似。如果“铡美案”是清人杜撰的,怎么会出现在明代的小说中?因此有人断言,“陈世美就是陈熟美论”是一个错误的考证。

真是这样吗?

在《秦氏还魂配世美》中,开头是这样介绍陈世美的:“话说钧州有才子陈世美,娶妻秦氏……”;再看“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均州人士陈世美”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