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7638700000014

第14章 糖尿病的病情检测(2)

医学专家提醒,如果一个患者全部尿糖都是阴性,24小时尿糖也是阴性,又没有肾糖阚的问题存在,就说明他的血糖经常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这时要提防低血糖症的发生,因为当血糖低于肾糖阈时,尿糖就没法反映血糖的高低了,也就是说血糖控制良好与低血糖无法用尿糖测定的方法加以鉴别。

情景模拟

小王很年轻的时候就得了糖尿病。

小王:“我不愿去面对这种病,我在听见‘糖尿病’3个字的时候,就有一种受侮辱的感觉。”

后来,身患糖尿病10年后,小王终于用上了胰岛素,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小王:“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也不检测尿糖。”

终于有一天,即使有胰岛素的帮助,小王的身体也抵不住糖尿病并发症的侵袭了。

小王:“我已经有很多并发症了,肾、视网膜、血管……”

经过这次磨难,小王的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终于能够正视糖尿病,并积极认真地治疗了。

学会自测尿酮体

尿酮体测定对于了解糖尿病病情控制得好坏,有没有酮症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患者最好能自己测定尿酮体,这对于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自我护理以及患者参与治疗都是很有意义的。

尿酮体的监测是Ⅰ型糖尿病、糖尿病并发妊娠和妊娠糖尿病患者日常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些患者,尿酮体的检测可以提示有无酮症酸中毒存在或即将发生酮症酸中毒,是否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血糖的控制和及早控制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另外,任何糖尿病患者,在应激、发生其他伴随疾病或血糖超过167毫摩尔/升时,均应进行常规的尿酮体监测。

正常人尿酮体应该为阴性,少数人空腹时尿酮体呈弱阳性,但尿糖阴性,等到吃完饭后尿酮体也就转阴了。和尿糖测定一样,尿酮体测定也有两种方法:酮体粉法和试纸法。

尿酮体粉法是传统的方法,操作起来稍微复杂一点,但结果准确可靠。方法是取黄豆大酮体粉一坨,放在白瓷器或白搪瓷上,加尿液数滴,使尿液浸过酮体粉,观测出现玫瑰紫色的时间,如半分钟内出现明显的玫瑰紫色为强阳性,1分钟内出现玫瑰紫色为阳性,2分钟内出现玫瑰紫色为弱阳性,2分钟以后才出现的玫瑰紫色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里需要提醒患者的是,酮体粉中有些红色的小颗粒,这是亚硝基铁氰化钠,为酮体粉的有效成分,没有这些颗粒的酮体粉不能使用。测定时,这些红色小颗粒可能溶解而出现红色,这并不说明尿酮体阳性,只有玫瑰紫色变化才有价值。此外,尿酮体也可以用尿酮体试纸来测定,方法简单易行,但尿糖试纸一样也有准确性的问题值得注意。

尿常规测定的意义

有的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用尿糖试纸测过尿糖,就不必再测尿常规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无论在初诊还是在随诊时,医师经常给患者查尿常规,尿常规检查对评价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的好坏十分有用。

通常情况下,尿常规检查包括8~10项内容,其中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及尿血细胞,医师看尿常规结果时往往更注意尿蛋白或者尿酮体。健康的人应该为阴性,因为他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及尿血球量都很少,一般方法测不出来,

关于尿糖、尿酮体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这里主要谈谈尿蛋白及尿血球的意义。尿蛋白主要反映肾脏情况,糖尿病肾病主要的早期表现就是间断出现尿蛋白,以后就变成持续性蛋白尿。尿血球则包括白细胞及红细胞,这两种细胞阳性常见于泌尿系感染。尿液检查发现尿蛋白阳性,如果患者年纪不太大,又无显着的高血糖及高血压,加上尿细胞又不多,一般要多考虑糖尿病肾脏病变。如果尿蛋自呈阳性,但尿中自细胞和红细胞大量,则首先要考虑泌尿系感染的可能性,因为尿中细胞多也会造成尿蛋白增多。

如此看来,糖尿病患者最好每3个月查一次尿常规,如果这次尿常规检查有问题,下一次就诊时必须重复做尿常规。那种认为只要自己查尿糖或尿酮体就不必再查尿常规的看法,是大错特错的,往往会贻误诊断和治疗时机。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的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一段时间血糖控制好坏的良好指标。糖化血清蛋白可反映一段时期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两项指标的监测同样也是不能放松的。

1.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也是一种反应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是红血细胞中血红蛋白与糖类结合的产物,它生成多少与血糖的高低密切相关,而且糖化血红蛋白要比血糖稳定得多,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这次抽血前两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是反映较长一段时间血糖控制好坏的良好指标。

Ⅰ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不稳定,血糖波动可能很大,一次血糖测定往往难以反映血糖控制的全貌,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价值更大。现在多数医院已不再测糖化血红蛋白总量HbAl,而测HbAlc。HbAlc的水平大约为HbAl的85%。正常人HbAlc应为3%~6%。如果超过7%,就说明之前120天的血糖控制不太满意,需要改革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如超过11%就需要赶快调整药物了。多数专家主张糖尿病患者的HbAlc应控制在40%~75%之间,太高说明血糖控制得不好,太低则应该小心低血糖症的发生,需要改进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HbAlc,血糖控制比较好的,一般应3~6个月监测HbAlc,血糖控制不理想者应每2~3个月监测HbAlc一次,直至病情稳定控制。HbAlc测定不用于糖尿病的诊断,而只作为较长时间内糖尿病病情控制好坏的评价指标,但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可间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2.糖化血清蛋白的监测

因人类血清蛋白的半衰期为14~20天,因此,糖化血清蛋白可反映1~2周内的血糖平均水平。常用的糖化血清蛋白检测方法检测的是果糖胺检测,正常值为1.5~2.4毫摩尔/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性的贫血、急性全身性疾病期、肝病、糖尿病并发妊娠、降糖药物调整期等,糖化血清蛋白可能更能准确反映短期内的平均血糖变化。因目前尚未建立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糖化血清蛋白尚不能作为监测血糖控制的目标。

肝功能、肾功能的监测

肝脏和肾脏都是体内糖类和胰岛素代谢的重要场所,由于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很容易对肝、肾造成损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所以,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对肝功能、肾功能的监测,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肝脏是人体中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最重要的场所,也是胰岛素作用和胰岛素分解代谢的主要部位,所以肝脏功能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关系非常密切。糖尿病很容易造成脂肪代谢紊乱和脂肪肝,影响肝脏功能,造成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甚至导致肝硬变,可见肝脏功能和糖尿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肝脏功能的状况也是选择糖尿病治疗手段的一个重要依据。

所有的药物都需要肝脏解毒,肾脏排出。肝脏功能损坏较重的糖尿病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应谨慎,否则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使肝功能进一步下降,还可能引起致命的乳酸性酸中毒。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原来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平均6~12个月监测1次,内容包括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胆红素和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等等。如果肝功能在开始时就不正常,或者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就还要增加肝功能监测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