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7638700000015

第15章 糖尿病的病情检测(3)

肾脏也是人体内糖类及胰岛素代谢的重要场所,在糖及胰岛素代谢中的地位仅次于肝脏。与肝脏一样,糖尿病对肾脏的影响十分显着,而肾脏功能的好坏是决定糖尿病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从糖尿病发生就开始损害肾脏功能。肾脏功能明显降低的患者,胰岛素代谢速度减慢,发挥作用的时间延长,因此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机会增加。肾脏功能损害后,各种药物的代谢率和排出速度都降低,这些药物就容易在体内积存起来,进一步增加肾脏的负担,并使药物的副作用增大,由于药物积累所引起低血糖的机会增多。肾脏功能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尿常规、尿蛋白(特别是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等,其中尿蛋白及血肌酐的意义重大。尿里持续出现白蛋白时,患者最好使用胰岛素治疗,如实在不能使用胰岛素,也应选用那些对肾脏功能影响较小的口服降糖药,如糖适平等。糖尿病患者进行肾功能检查的次数和频率与肝功能检测一样。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是目前反映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最好的指标。正常人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很低,低于20微克/分钟。糖尿病肾病的最早临床表现就是尿液中持续出现白蛋白,开始时白蛋白的量很少,用一般方法测不出来,但用放射免疫等比较灵敏的方法则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已达到20~200微克/分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糖尿病早期肾病阶段。随着病情的进展,尿中自蛋白的量越来越多,最后超过200微克/分钟,这就是糖尿病的临床肾病阶段了。如果血肌酐也升高了,超过了2毫克/分升,就说明患者已经进入肾脏病变的最后阶段,即肾功能不全期。可见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不过,尿微量白蛋白也受年龄、血糖控制水平、血压的高低以及泌尿道感染存在与否的影响,在分析尿微量白蛋白结果时必须对这些因素予以考虑。为避免测定误差,一般要求连续测定3次,取平均值作为衡量糖尿病肾病状况的指标。也有人以测定血或尿的p2微球蛋白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指标,但它们的特异性都不如尿微量白蛋白。

必须要做的其他监测

由于糖尿病几乎影响全身的器官和部位,引发大大小小的并发症,所以除了我们前面所谈到的那些监测项目外,还有一些其他监测也是不可忽略的,以免大意失荆州,给糖尿病并发症以可乘之机。

1.血脂的监测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病情定期监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平时血脂的水平最好保持在正常水平:血清总胆固醇浓度<4.5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5毫摩尔/升;血清游离脂肪酸浓度300~600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11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2.5毫摩尔/升。

2.眼底的监测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糖尿病对眼影响最大的是眼底视网膜病变。值得警惕的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患者的视力可完全不受影响,患者自觉视力挺好,不相信已经发生了眼底病变,而到了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去看医生时眼底病变已错过治疗良机,医生感到治疗起来十分棘手,疗效也不理想。Ⅱ型糖尿病发病比较隐蔽,从发病到做出诊断往往已经过了许多年,此时很可能已有不同程度的眼底病变,不过患者本人不知道罢了。所以,对刚刚做出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必须要求他们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了解视网膜的受损程度,并留下一个初始眼底的情况资料,以作为将来的对照资料。如果眼底检查情况比较好,以后每年应复查一次;如已发生眼底病变了,则应该每半年查一次眼底,眼底病变已达到Ⅲ期以上者,更要增加检查的次数。

3.其他

糖尿病患者还应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了解这方面的变化;应做心电图或者超声心动图,以了解心脏情况;应测定血尿酸,以了解尿酸水平,排除痛风的可能;应测定血液黏稠度,必要时还需要做颅脑CT或者磁共振(MRI)等检查,以了解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性。

为了避免糖尿病性皮肤病变和糖尿病脚发生的可能性,还要注意检查患者的皮肤,特别要注意患者的脚上有没有脚癣(俗称脚气)和灰指(趾)甲等皮肤霉菌感染,足背动脉搏动有没有减弱,有没有脚部皮肤变紫或苍白,有没有皮肤感染或溃疡等,以及早发现和诊治糖尿病足,避免出现下肢坏死或被迫截肢等严重后果。

情景模拟

王阿姨今年63岁,已经与Ⅰ型糖尿病成功相处了46年,说起成功经验,她认为接受糖尿病是关键。她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一直以乐观健康的心态生活着。

在刚患糖尿病时,只用葡萄糖,王阿姨就能很快从低血糖中恢复过来,并且没有后续的影响,但是在最近一些年,从低血糖恢复之后,她会经历高血糖,内分泌医师告诉她,这是因为人体为了应付低血糖释放相反的调整激素导致的。王阿姨控制高血糖的方法是用微小剂量的胰岛素并且坚持运动。她的糖尿病目标是:避免低血糖,同样避免高血糖。

在王阿姨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她参加音乐会,在一个社区的小合唱团中当演员,表演、朗诵她自己的文章和诗歌,在老年时装秀中当模特,还参加本地图书馆糖尿病方面的演讲,每周去3次体育馆,骑脚踏车,游泳,与老伴一起跳舞……

虽然在王阿姨努力治疗糖尿病过程中,有时也会有低血糖的插曲,甚至还经历过低血糖昏迷,但大部分的时间,她都是都充满活力的,她自己的感觉也很好,认为糖尿病并没有影响她的生活。

第一个医生就是自己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方面的身体指标也是经常波动的,在病情的控制中医生不可能始终守在患者身边,想要全面掌控病情比较困难。所以在病情监测过程中有很多事需要患者自己来做,这就要求所有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并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有人把糖尿病患者称为其保健团队的团长,还有人说,糖尿病患者的第一个医生应该是他自己,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对于病情的控制非常重要!糖尿病医师再高明,检测手段再先进,治疗方法再好,也没有糖尿病病人自己对病情的了解,没有他们的充分合作,想控制好糖尿病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亲自参加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

做好糖尿病病情观测记录,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措施,它能够详细、真实、准确地反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病情变化,并有助于把医生制定的目标和细则跟他本身的生活习惯和病情很好地结合起来。

病情观测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日期、进食量及饮食分配情况、4次尿或4段尿糖、24小时尿量及尿糖浓度、尿酮体水平、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素氮或肌酐测定结果、口服药或者胰岛素使用情况、备注等。备注十分重要,在这里需要将特殊食品食用情况、生病、劳累、情绪波动、月经情况、有无低血糖症发生等记录在案,看病时提供给医师,作为调整饮食、运动,特别是调整药物的依据。患者本人也可以根据病情观测记录分析自己的病情变化,总结出有益于自己病情控制的经验,以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延缓或避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爱心提示

糖尿病患者应多长时间看一次病?

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就诊,有些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漠不关心,初诊后就再也不去医院了,这样不查不看的患者将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初诊时最好到一家有内分泌或糖尿病专科的医院及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糖尿病防治技能的医师那里看病,这样能得到比较适当的检查、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后定期随诊的次数和间隔应该因病情而异,总的来说,控制得越好、问题越少的患者随诊的间隔可以越大,但不宜超过2个月就医一次;控制越差、问题越多的越应该勤看、勤检查,以利于掌握病情变化,做出适当处理,有时需要每周就医一次。

初诊时需要判断病情,选择治疗方案,最好到条件比较好,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大医院找糖尿病治疗水平较高的大夫诊断,这之后如果血糖控制得已经比较满意,又没有其他严重问题了,也可以就近看病、开药,到血糖又有波动,或出现糖尿病急性、慢性并发症的征兆之时,再到大医院找专家、教授,解决较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