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7638700000030

第30章 警惕糖尿病的并发症(2)

在调节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要合理用药,定期监测病情,以尽快稳定控制病情。降糖、降压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并不矛盾。近年来,抗高血压药物发展迅速,但药物选择强调个体化,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根据血压、自身特点、年龄、并发症及经济情况选择用药。此外,定期进行监测是评价治疗是否满意的重要环节。最好每周测量1~2次血压,总结血压波动规律,可以更好地选择和调节用药。有条件的患者可自备血压计,学会自行测量血压。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做到持之以恒,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失明的“第一杀手”

糖尿病是全身血糖代谢紊乱,这会影响到全身的微血管和大血管,进而影响全身各器官。如果把人体比做一棵大树的话,眼睛好比是树梢,是最容易发生血管改变的地方。当眼睛的血管硬化之后,血液运行不良就能够产生很多眼部的并发症。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失明的“第一杀手”。

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非常大,严重者可致失明。糖尿病引起的双目失明要比非糖尿病高出25倍,而且一旦失明难以逆转,世界上引起的双目失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史达15年以上的患者中80%会出现眼病,其中近50%的人会因此而失明。

目前我国有近5000万人正受到糖尿病的威胁,由糖尿病引起的视力下降和失明发病率正与日俱增。糖尿病可从外到里影响眼睛各组织结构。比如可使角膜溃疡、青光眼、自内障、玻璃体出血发生的机会增多,更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眼病中,对视力影响最大的是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

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可分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和老年性白内障两种。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主要发生于Ⅰ型糖尿病患者,特点是双眼发病,晶状体前、后囊下出现点状或雪花样浑浊,一般进展迅速可于几小时或几天内进展成为成熟期白内障,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与急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作有关;糖尿病患者的老年性白内障与无糖尿病者的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相同,只是发病的平均年龄较早,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患者一旦患了白内障,要严格控制糖尿病,防止或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也可以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E等或滴用白内停、卡他林等眼药水来缓解病情,或者进行通过白内障摘除术植入人工晶体来治疗。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近年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及致盲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因为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多系统疾病,易导致视网膜组织代谢紊乱,致使视网膜血管功能及结构异常。临床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分为两型: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在临床上,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较多见,其进展比较缓慢。主要改变有小动脉缺血和血管的渗透性改变。在视网膜后极部首先出现微动脉瘤、出血、渗出物和静脉扩张。这些病变多发生在糖尿病未能控制而病程较久的病例。微动脉瘤数目不等,常位于后极部视网膜深层,呈紫红色小球状,是由于视网膜循环障碍血液淤滞,组织低氧使毛细血管变薄、扩张所致。出血可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小出血斑,位于视网膜外网状层,棉絮状渗出物是由于视网膜小动脉末梢闭塞导致局部视网膜缺血所致。淡黄色硬性渗出物边缘清楚,有时混杂有发亮的胆固醇结晶,围绕黄斑区呈环状排列等。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是在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新生血管及增殖性病变。脆弱的新生血管易引起反复出血,伴有视网膜纤维组织增殖。新生血管形成是从血管内皮细胞芽开始,可通过内界膜伸展到视网膜表面。视盘前新生血管纤维增殖,通常呈扇形或辐射状伸长,常粘附在玻璃体后面,甚至突入玻璃体中,可导致玻璃体出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一旦发生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要注意有效控制血糖,强化血糖控制可使视网膜病变发生危险性减少21%。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若视网膜病变进展迅速或已进入增殖期,应改用胰岛素治疗。此外还有激光治疗、玻璃体切割术、服用递法明等治疗方法。

由于糖尿病眼部病变的早期,视力不受影响,许多患者便忽略了检查及保护眼睛,当病情进一步发展,不仅视力会急剧下降,而且还有失明的危险。如果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加强眼睛保健,积极治疗,失明等严重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糖尿病眼部病变发现得越早,治疗的效果就会越好,治疗越晚失明概率越高。如果糖尿病眼病能得到及时控制,有近90%的糖尿病引发的视力缺失和失明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包括视力和眼底检查。Ⅰ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Ⅱ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如有视网膜病变,则应缩短眼科随诊时间,如每半年或3个月1次。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降低血脂,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如果已有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应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及潜水等活动。

互动平台

贾海峰是某公司的销售经理,认识他的人都说他精力旺盛,体力充沛,不仅工作能力强,性格也特别随和。他自己也常常说多亏有个好身体,不管工作多忙,应酬多累,都能撑得下来。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让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他的身体开始出现了问题。

几个月前的一天,当他忙完工作,准备休息的时候,突然觉得眼睛很模糊,看东西特别吃力,起初他以为是最近工作太忙了、太累了,就随便点了点眼药水。

贾海峰说:“我当时没有重视,继续上班,也没去医院就诊,随便买了点眼药水点了点,本以为很快就会没事的,可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这样的情况又多次出现,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不得已我走进了眼科门诊。眼科医生为我做了检查以后.给了我一个意外的建议,让我去做血糖检查,检查的结果更让我吃惊,化验结果表明,我已经患了严重的糖尿病。医生说我眼病的病根就是糖尿病。我的身体什么感觉都没有,身体壮,吃饭香,怎么就得了糖尿病呢?糖尿病和眼睛有关系吗?”

医生:“糖尿病引发的眼病是很常见的。很多糖尿病患者缺乏相关的知识,不知道糖尿病可能会引起眼睛发病。得了糖尿病后,只有28%的患者在5年之内到眼科进行检查;有30%左右的患者是在10年以后才检查眼底。所以说,很多糖尿病患者不知道应该及时到眼科就医,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常识。在调查中还发现,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还应该去看眼科的,大概占到了23.6%,这部分人群就极易产生眼部的并发症。”

预防病患,始于足下

据不完全统计,欧美国家糖尿病患者发生足病的比例约为30%~102%,成年人中约40%的足和下肢截肢是糖尿病足病所致;在我国,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约占糖尿病患者的2.6%~5.2%,截肢(趾)率约为14%,其治疗费用也比因其他原因住院的同期糖尿病患者高得多。因此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可怕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双足似乎特别容易受伤:一些糖尿病患者在冬天感到双脚冷而直接将脚部放在暖气片上或用热水洗烫,致使足部烫伤;一些患者因有胼或鸡眼,自行用刀削增厚的皮肤,而引起局部感染……

糖尿病患者的双足一旦出现局部损害或感染,由于动脉变窄或堵塞和血液黏稠度上升,局部供血很差,以致损害的或感染的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即得不到氧气、营养物质及其具有抗菌抗病毒能力的特殊蛋白质抗体等,损害的组织很难修复。感染的病灶难以痊愈,且经常恶化,乃至发展到趾、肢体坏死,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一些病人可以因很小的病灶,如擦伤发展到不得不截肢。

造成糖尿病足部并发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循环障碍。糖尿病可以使患者足部的血管发生狭窄,甚至硬化,这种情况能够减少足部的血液供应,当足部缺乏血液供应时,足部则变凉,出现肿胀或紫色,没有足够的血液供应足部使其抗感染力下降,伤口愈合缓慢,有时根本不能愈合。

(2)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可以引起足部的痛感及冷热感降低,以致足部损伤时而毫无感觉。神经损伤能够影响调节出汗的神经,因此患者的足部干燥,脱屑皮肤可能脱落,干裂。神经损伤也可使足部畸形,足趾卷曲,足内翻加重,足弓升高,这些变化致使足部的其他部分承重增加,因而这些部位易长鸡眼和硬茧。

(3)硬茧。硬茧是皮肤表面硬而厚的部分,如果不予修剪,硬茧就会增厚、裂口,转变成溃疡。

(4)溃疡。溃疡是在皮肤表面形成的开放性裂隙或空洞,足部溃疡多发于足掌或足大拇指下,但也可见于足底,足后根或其他足趾。溃疡可能引发于未处理的伤口。硬茧或水泡,足部两侧的溃疡通常由不合脚的鞋摩擦所致。溃疡形成后,会有剧痛感,但是如果并发神经发生损伤时,可能感觉不到疼痛。若不重视溃疡,它可能就会发生感染。感染后的溃疡将导致坏疽和截肢。

(5)坏疽和截肢。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坏死的组织颜色发黑。坏疽有2种类型,即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可能因循环障碍所致,湿性坏疽则见于感染的溃疡或感染的干性坏疽。截肢是指去除肢体的坏死部分。这意味着可能会失去一个或数个脚趾,甚至一侧肢体。

可见,对于患者来说,糖尿病足的危险性是很大的。所以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患者皮肤痛痒,干而无汗,肢端凉,水肿或干枯,颜色变暗及色素斑,毳毛脱落;肢端刺疼、灼疼、麻木、感觉迟钝和丧失,脚踩棉絮感,鸭步行走,间歇跛行,休息疼,下蹲起立困难;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张力差,关节韧带易损伤,骨质破坏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常见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夏科关节等;肢端动脉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处可听到血管杂音,深浅反射迟钝或消失;肢端皮肤干裂或出现水疱、血疱、糜烂、溃疡。

预防糖尿病足部并发症,需要积极控制糖尿病的病情,防止足受压,有溃疡和创伤的患者穿鞋时应注意,鞋的头部应宽;以增加空气流通,减少出汗;不穿高跟鞋,经常检查鞋内,避免有异物或损伤足部。鞋底宜厚、软。每天用温水洗脚,常擦一点护肤油,经常修剪趾甲。不要用热水袋直接暖足。经常抬腿,踢脚,改善血液循环,戒烟。有皮肤损伤,如溃疡等,要及时求医诊治。

爱心提示

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穿布鞋

很多老年人都喜欢穿布鞋,因为其柔软、轻便、价廉,所以很得老人的欢心。可是医学专家却指出,对于老糖尿病患者而言,并不适合穿布鞋行走,因为有些糖尿病患者还伴有神经病变,由于布鞋鞋底太软,硬物、石子等极容易扎破鞋底。尤其是一些有神经病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很弱,扎破了脚都无法察觉,很容易伤害到足部,严重的会引起足部溃疡。

所以专家建议,老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穿特质的鞋,最好是硬底、软垫、宽头的鞋,千万不要穿布鞋。因为布鞋受力点太均衡,不符合力学原理,长期穿着不当会引起老茧或走路会有疼痛感,而且容易使足部受伤,严重的会有糖尿病足部并发症的后果。

糖尿病与“性”福

糖尿病是一种影响全身各个系统的慢性疾病,对性腺也有明显的影响,可引起性功能低下,如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碍(阳痿)或女性的月经紊乱等,并可导致不育。据报道,糖尿病性功能减退的发病率可达30%~60%,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糖尿病性功能障碍可分为性欲低下、勃起障碍、早泄、射精异常及高潮缺乏等,其中男性患者以勃起障碍或阳痿多见,女性患者以性欲低下常见。糖尿病男性患者中一般有35%~75%伴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为正常人的2~5倍,女性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与男性糖尿病患者接近。

1.糖尿病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致病原因,医学上认为是由多因素造成的。

(1)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勃起过程是副交感神经介导的海绵体动脉舒张充血反应。糖尿病患者发生了自主神经病变,几乎100%发生勃起功能障碍。

(2)血管因素。血管因素在的致病因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髂内动脉或阴部内动脉的粥样斑块形成可使血流量减少,海绵体内小动脉和窦状隙内皮细胞结构或功能破坏,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减少以及静脉系统发生倒流都会影响勃起功能。

(3)血糖因素。血糖控制不良和(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引起的体能下降或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可引起性欲减退和勃起障碍。

(4)抑郁和焦虑。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抑郁或焦虑等心理性勃起障碍的情况在糖尿病患者中也不少见。

(5)其他因素。糖尿病本身、年龄和(或)某些药物可导致睾丸功能减退和勃起障碍。此外,不良生活习惯(烟、酒)、某些药物(降压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洋地黄和甲氰咪胍等)和脊髓损伤等都是诱发勃起障碍的致病因素。

目前国内外均认为随着发病年限的延长,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从症状来看,糖尿病引起的阳痿是缓慢发生的而不是突发性的。开始时症状不明显,阴茎勃起的时间逐渐延长,勃起的硬度逐渐减弱,但能完成性交,故不易觉察。久之则形成勃起障碍而不能进行性交。勃起障碍和早泄往往同步发生,随之性欲逐步减退,甚至出现性冷淡,形成混合性性功能障碍。

因糖尿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碍,治疗原则理所当然要首先治疗糖尿病,应把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酌情服用一些血管扩张剂和维生素类药物,作辅助治疗。可采取如下方法。

(1)戒断烟酒,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监测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不滥用药物,应尽早到正规医院检查和咨询。

(2)性心理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基本上是器质性病变引起,但是常常伴有心理障碍。伴有心理障碍者需要心理治疗。

(3)雄激素补充治疗。对于血清睾酮水平降低的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可以考虑睾酮补充治疗。

(4)口服药物。西地那非(ildenaf),选择性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是处方药,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凡是服用亚硝酸酯类药物的患者,禁用西地那非。

(5)局部应用药物。如前列腺素E2(PGE2)滴入尿道口内,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将PGE2、罂粟碱和(或)酚妥拉明注入一侧海绵体内可使海绵体充血膨胀,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