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7638700000031

第31章 警惕糖尿病的并发症(3)

(6)真空负压装置。形状类似注射器的套筒,套在阴茎根部,利用负压将血液吸引到海绵体中,然后用橡皮环套住阴茎根部,阻止血液回流而维持勃起。

(7)阴茎假体植入。当其他治疗方法失效时,阴茎假体植入是最后的有效手段。采用硅酮假阴茎套及附件以满足患者夫妇的心理要求。

2.糖尿病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对女性患者的生长发育、月经、生殖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在胰岛素尚未问世之前,儿童糖尿病患者不可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无月经来潮。自应用胰岛素以来Ⅰ型糖尿病患者有月经来潮,但其初潮年龄延迟。在育龄期患者,其卵巢内分泌功能呈不同程度的衰退,出现无排卵月经,甚至闭经,测定雌激素及孕激素均低于正常。

总之,女性糖尿病患者常出现月经初潮延迟、原发性闭经、无排卵、怀孕率低及过早绝经等卵巢功能低下的临床表现。此外,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还与月经周期有关,临床上常见育龄患者月经来潮前数天(黄体期)病情控制较差,即在同样治疗条件下,血糖水平反跳,常需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在此阶段,表现出显着的胰岛素拮抗状态。这是由于黄体期孕酮水平明显上升,同时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占优势,基础体温上升,拮抗胰岛素的肾上腺素等神经激素水平增高,从而引起血糖水平上升。

另外,糖尿病会引起女性性欲冷淡、外阴瘙痒、干燥、性交疼痛等症状。对于性欲冷谈,很多女性患者或者觉得难以启齿,或者根本没意识到这也是一种病。其实,女性糖尿病患者的性功能问题也不容忽视,除了一部分患者缺乏性高潮外,有些女性患者阴道的润滑度稍有降低,自主神经损害使阴道敏感度减弱,且易发生阴道感染,从而导致性交疼痛。只要积极治疗,女性糖尿病患者的性功能障碍也可获得改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糖尿病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指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骨折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由于糖尿病的某些特性,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更为常见,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成为患者生活中的一个很大的隐患。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在糖尿病患者中,骨质疏松及骨折的患病率约占50%~60%。无论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在早期即可有骨盐丢失及骨量减少的现象。病人经常有腰酸、背痛及全身疼痛和肌肉乏力等症状。多发生脊柱、骨盆及四肢骨痛,一般呈持续性钝痛。四肢疼痛易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所致的疼痛混淆。骨质疏松严重时,稍遇外力极易发生骨折。前臂下端、肱骨近侧端及股骨颈,都是易受外力发生骨折之处。椎体压缩性骨折亦很常见。椎体压缩性骨折后,会出现驼背,身体变矮,肋缘与髋骨嵴的距离缩小。而且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继发蛋白质、脂肪、电解质代谢紊乱,骨折后伤口和骨折部位的愈合均较正常人缓慢。如长期卧床更容易发生其他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胰岛素缺乏。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一方面,胰岛素不足使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受抑制,造成了负氮平衡。蛋白质是构成骨架的基本物质,蛋白质减少可导致骨基质减少,使钙、磷不能在骨骼中沉积,而造成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胰岛素又是软骨和骨生长的调节因子,对软骨和骨的形成有直接刺激效应,能激发糖蛋白及胶原蛋白的合成,还参与骨矿化效应,对钙吸收和骨矿化可能起间接的作用。糖尿病骨质减少和缺乏胰岛素及维生素D代谢异常有密切关系。骨密度降低者血清骨钙素BGP和C肽呈同步降低,说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可能与胰岛功能降低有关。

(2)营养不良。在我国,人均每日钙的摄入量偏低,加之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不注意钙的补充,血钙水平低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可动员钙进入血循环,又加重了骨质疏松。

(3)高血糖影响。糖尿病患者从尿中大量排出葡萄糖的同时,钙也从尿中排出,加重了钙的丢失。

(4)肾病影响。糖尿病患者并发肾病时,维生素D在肾脏受阻,不能转变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结果导致小肠钙吸收减少,肾脏排泄钙、磷增多,骨钙沉着减少。

(5)激素缺乏。糖尿病并发垂体和性腺功能减退时,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缺乏,尤其是雌激素缺乏促进和加重骨质疏松。

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只要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尿钙、磷、镁的排出就会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防治骨盐丢失的关键,在于保持糖代谢的稳定控制,反之,骨盐丢失而发生骨质疏松。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要注意补充钙、镁、维生素C和维生素D。糖尿病控制或负磷平衡纠正后则不宜补磷,否则会引起尿蛋白排泄增多,肾脏受损。补充镁、锌、维生素C和钙,有助于改善糖耐量,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骨质疏松。此外,应当重视消除骨质疏松的其他危险因素如嗜烟、酗酒及过多饮用咖啡因等,并坚持适量运动,保持体重,避免摔倒,定期监测骨密度,这些措施对预防骨质疏松都是有益的。

糖尿病与肺结核

肺结核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肺结核的发病高峰移向中老年人,与糖尿病发病高峰的年龄相似。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结核的机会较正常人高3~5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糖尿病与肺结核并发存在时,两病常互相影响,增加治疗的难度,因此该并发症也应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高度警惕。

糖尿病患者因代谢障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结核菌感染,从而患上肺结核。糖尿病并发肺结核中以先患糖尿病而后发生肺结核者多见,占患者人数的88%。糖尿病与肺结核同时发生者次之,少数为先发现肺结核,而后发现糖尿病。

据统计,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结核者少见,中老年并发肺结核者多见。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症状多是先体重下降,原先控制稳定的血糖出现波动,而后可急性起病,全身发热,临床表现类似肺炎,病变进展迅速;也可缓慢起病,中低度发热,其他还有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呼吸系统的症状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等。糖尿病并发肺结核者咯血较多见,可大量咯血,严重者甚至窒息而死。

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治疗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因为糖尿病和肺结核病的治疗有些相斥,特别是饮食的治疗方面,糖尿病要求控制饮食,肺结核病则需要补充营养,因此,治疗时要两者兼顾,协同治疗。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轻症病人,病变范围不大,无结核中毒症状者除抗结核治疗外,尚不需要胰岛素治疗者,可以采用饮食控制与口服降糖药治疗。

对于肺结核病变广泛,有结核中毒症状者,就需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饮食控制不宜过严。肺结核及中毒症状好转,可以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肺结核的治疗可采用标准化疗方案,采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联合用药,规范化的6个月短程化疗。治疗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预后比较重要,疗程以稍长为宜。在抗结核治疗时,要注意抗结核药的副作用,应用异烟肼、利福平者要注意肝损害,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应用链霉素要注意耳鸣、听力及眩晕等副作用;应用乙胺丁醇要注意视力、视野。服异烟肼者可同时口服维生素B以防末梢神经炎。值得提醒的是,当部分糖尿病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或者恶化时,即使体内已稳定的结核病灶也有复发的可能,出现体重下降明显或出现结核中毒症状,需及时到门诊复查,以便尽早发现肺结核的变化情况。

总之,糖尿病控制得好,肺结核的治疗效果才能令人满意。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营养要合理,要注意体育锻炼。尽量避免接触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可接种卡介苗。最好能够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早期发现肺结核,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糖尿病与脂肪肝

有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脂肪肝发病率为21%~78%,而在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比例更高,占50%~70%,大多为中度以上,并且多数在肥胖Ⅱ型糖尿病的前期或早期就已出现脂肪肝。现在医学上已经公认,脂肪肝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什么叫做脂肪肝?简单地说,正常人每100克肝脏的湿重含4~5克脂类,其中磷脂占50%以上,甘油三酯占20%,游离脂肪酸占20%,胆固醇约占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当肝细胞内脂质超过肝脏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肝细胞脂变超过1/3时,即称为脂肪肝。糖尿病是脂肪肝的常见病因,多见于成年发病的肥胖糖尿病患者。

轻度脂肪肝大多没有症状,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如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厌食、腹胀等,可有肝大。糖尿病控制不好的患者肝肿大,发病率较高。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与肝脏的脂肪浸润程度成正比,与血糖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糖尿病控制较好者,其脂肪肝可逐渐消退。

糖尿病致脂肪肝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肥胖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产生糖代谢障碍,脂肪动员增加,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高血糖使载脂蛋白糖基化,从而致肝细胞内脂肪含量增加;高胰岛素血症能激活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使胆固醇合成增加;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可通过改变能量代谢而诱发脂肪肝形成;肝脏脂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的β氧化受损,在脂肪肝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对于糖尿病并发脂肪肝的治疗,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是关键。此外,还要注意调整饮食,戒除不良习惯,合理运动等。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因为脂肪肝多发于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因此通过运动和节制饮食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整血脂紊乱是治疗的最基本措施。当体重下降5%~10%时,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减肥速度不宜超过1500克/周,否则反而会使脂肪肝加重,并易诱发胆结石。理想的减肥速度为0.5~1.0千克/周。培养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益气保精,起居有常,机体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则“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运动可消耗体能,促进脂肪代谢,是减肥、控制体重最有效的方法,也有利于脂肪肝的治疗,具有“一箭双雕”作用。因此,糖尿病并发脂肪肝的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以加强体内脂肪的消耗。有临床研究显示,节食、运动减肥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肝脏纤维化表现,甚至在早期可逆转脂肪肝。

(2)调脂治疗。由于20%~80%的脂肪性肝病患者存在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又进一步促进疾病的进展,因此对具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应采用调脂治疗方案。不过多数调脂药物在促进肝脏脂质代谢的同时,也能使脂质在肝内蓄积,并进一步加重脂肪肝,因此对是否选择调脂治疗方案尚存在争议。目前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有苯氧乙酸类和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苯氧乙酸类主要有吉非贝齐、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益多脂等。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有辛伐他丁、普伐他丁、洛伐他丁等。部分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肝损伤,应在用药期间注意检查肝功能。

(3)中药治疗。现代医学认为,轻型脂肪肝一般可不用药治疗,中、重型可选择性地使用调脂药物,不过,药物有时在治疗脂肪肝的同时也会造成肝脏损害。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脂肪肝时具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讲究药食同源,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小;另一方面提倡整体观念,综合调理。中医认为,脂肪肝病位在肝,患者多肥胖之体,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之品,嗜好烟酒,又少于运动,水湿精微运化失调,湿热凝聚为痰,痰湿阻于肝络,使肝胆疏泄失常,痰浊淤滞日久,阻碍肝脏血行而致淤。脂肪肝的病理演变规律为:因邪生痰,痰湿致淤,因淤致损。而痰湿为脂肪肝发病的首要因素,对于糖尿病性脂肪肝可从痰湿论治,具有较好疗效。常用的中药有何首乌、泽泻、丹参、片姜黄、山楂、柴胡等,均已被现代研究证明有降脂作用。

(4)非药物治疗。治疗脂肪肝,首先应该戒酒。在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低糖、低脂肪、多维生素。

如总热量足够而蛋白质摄入不足,可促使继续形成脂肪肝。饮食中减少糖和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但要有必需脂肪酸,脂肪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5%~20%为宜。所以,糖尿病性脂肪肝的患者应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建立营养均衡的饮食结构,即必须注意每日三餐膳食调配合理,粗细搭配,适量多吃一些粗粮,如燕麦、玉米、甘薯、豆制品等,同时保证充足的蔬菜、水果,适量食用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如海带、大蒜、苹果、牛奶、洋葱、甘薯、胡萝卜、山楂等。避免饮食过度,保养身体,脾胃俱强,精微物质转化有常,机体健壮,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可采用民间药膳加强去脂减肥效果,如胡萝卜、葵花子、鲜山楂、无花果、生槐花、嫩荷叶、菊花、新鲜玉米、木耳等,任取2~4种同煮后除渣取汁或煮粥,可作早、晚餐及点心服用。

总之,如果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学会了自我管理和增强对疾病的认知度,都能够做到在生活中和在医院的治疗一样有规律,讲科学。相信很多并发症都会控制在一个较好的范围内,不会影响到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肾病

据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半数以上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死于肾功能不全,Ⅱ型糖尿病患者亦有部分死于此疾。而老年糖尿病肾病更是老年糖尿病致死原因之一,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据统计,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糖尿病史在10年以内的患者有3%会并发糖尿病肾病;病史10~20年的患者患肾病的概率为50%,病史20年以上的,几乎100%并发肾脏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其他慢性并发症一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包括血糖控制不佳、生化改变、遗传因素、摄入过量的蛋白质、高血压、生长激素和胰高糖素分泌过多、脂肪代谢异常、血小板功能亢进、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结构异常及吸烟等。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肾功能将持续性减退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至今尚无有效的措施能阻止其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