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7638700000033

第33章 警惕糖尿病的并发症(5)

糖尿病患者并发感染的机会远远超过非糖尿病者。糖尿病与感染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糖尿病人由于代谢紊乱和并发症,尤其是并发酮症酸中毒时,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而且糖尿病和感染之间容易引起恶性循环:感染引起和加重糖尿病,而糖尿病人感染后会加重病情,使原有的糖尿病更加不易控制。因此,了解和掌握糖尿病并发感染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十分重要。

由于代谢紊乱严重,机体各种防御功能缺陷,对入侵微生物的各种反应被抑制,包括中和化学毒素、吞噬功能、细胞内杀菌作用、血清调理素和细胞免疫作用,患者极易感染。随着胰岛素及新型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亡原因已让位于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脑、肾及神经病变等这些慢性并发症,但感染仍居糖尿病死因的第二位。

糖尿病患者容易感染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高血糖。患者的血糖越高,感染的概率也越高。当血糖>111毫摩尔/升时,感染机会就会增加。其机理主要包括:①高血糖使血渗透压升高,抑制粒细胞的吞噬力和游走功能,使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一旦给予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使血糖达正常水平后,粒细胞吞噬功能即恢复。②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的生长与繁殖。③高血糖引起细胞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促使感染的扩散。

(2)神经病变。有神经性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有神经性膀胱炎、尿潴留,加之需经常导尿易尿路感染而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四肢肢端麻木,痛觉、温觉、触觉减退,易遭受损伤,且不易早期发现而致感染。

(3)血管病变。糖尿病引起的中小血管功能和形态异常,导致血流缓慢,组织供血、供氧障碍,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和降低血细胞依赖的杀菌作用。

(4)免疫功能低下。在临床上,糖尿病并发感染常致感染症状不典型,病症易蔓延恶化,易休克,DIC及脏器功能衰竭,因而预后较非糖尿病感染者差。而引起糖尿病患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化脓性细菌、真菌、结核杆菌和某些病毒。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以下几种。

(1)呼吸道感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菌等。并发细菌性肺炎时病情重,易扩散或形成脓肿,而糖尿病人患肺结核的机会比非糖尿病者高2~4倍,且疗效差,病程迁延。

(2)泌尿道感染。资料表明,糖尿病妇女比非糖尿病妇女泌尿道感染发生率高2~3倍,菌尿阳性率高3~4倍。革兰氏阴性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真菌感染也可见到。常见泌尿系感染类型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男性易患龟头炎、前列腺炎等。

(3)皮肤软组织感染。其主要为皮肤化脓性感染,发生率一般为6%~8%。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见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糖尿病皮肤感染的特点是进展快、易扩散,常由极小的化脓灶如毛囊炎、皮肤小裂口迅速蔓延为疖、痈、化脓性溃疡、蜂窝织炎等。

(4)败血症。其以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为多。病原菌多来自胆管、泌尿道、肠道。手术是引致败血症的因素之一,据统计,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发生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者比非糖尿病者高18倍。

(5)恶性外耳道炎。该症多由绿脓杆菌感染引起。因外耳道微血管病变使局部血液灌流不足,抗感染力降低,开始时耳痛、流脓,如不及时治疗,炎症将向耳部廓、周围软组织、软骨和颅骨扩散,可自乳突突波及颅底,继发脑膜炎或脑脓肿。

(6)真菌感染。糖尿病皮肤真菌感染十分常见。有手足癣、股癣、体癣及念珠菌阴道炎等,此外,鼻、喉、脑毛霉菌感染一般少见,约90%的毛霉菌病发生于糖尿病患者,多见于未被控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人易患感染,而感染又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加强预防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糖尿病是预防感染的根本。当血糖控制后,机体抵抗力增强,感染机会亦减少。糖尿病患者必须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妇女尤应注意外阴的清洁卫生。注意皮肤、黏膜的卫生及病变,有神经病变者不可接触过热的水或热水袋,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严格控制血糖。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在感染期间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最好采用短效胰岛素,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是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用药剂量以血糖至少低于11毫摩尔/升或正常而又无低血糖反应为准,尿酮阴性,血酮、血乳酸、血渗透压均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当感染控制后,有的患者可停用胰岛素,改服口服降血糖药治疗。

(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一旦出现感染应及时处理,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同时使用抗生素。最好及时选做血、尿、痰、脓液及其他分泌物之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抗生素应用以药敏为指导,尽量早期、足量、足疗程使用。但在未获药物结果之前,仍应尽早根据病情分析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而不应等待细菌培养结果。并发糖尿病肾病时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较大的抗生素。不宜长期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外科治疗。对局部感染的化脓灶应积极处理,包括清除化脓死腔,充分引流脓液、清洗局部病灶等。严重足部感染与坏疸必要时行截肢手术。对肾脓肿、肾盂积脓、胆管感染、肝脓肿、肺脓肿、结核等应根据适应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和充分引流。

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

有些糖尿病并发症虽然不直接威胁患者生命,但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使患者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所以对于这些并发症也要认识到其危害.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

1.糖尿病与失眠

近年来,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以情感不稳、焦虑、抑郁和神经衰弱最为多见。患者常有疲倦、无力、失眠、烦闷、疑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伴有心悸、多汗、脉速、坐立不安等症状。

据医学专家介绍,糖尿病容易伴发精神障碍,引起失眠,两者会相互影响,糖尿病患者夜尿多也容易影响睡眠质量。因此,患者应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调节来控制好血糖,并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创伤、手术、精神压力等各种刺激,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此以外,患者应调整好作息时间,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如有失眠、抑郁等症状,可适当服用镇定神经的药物。

2.糖尿病与皮肤瘙痒

糖尿病患者十有八九会发生皮肤瘙痒。有的全身瘙痒,有的局部瘙痒,往往令患者烦恼不已。

据专家介绍,糖尿病皮肤瘙痒者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天气寒热变化、衣服对皮肤的摩擦、接触化纤衣物、吃辛辣食物、饮酒等都可以诱发皮肤瘙痒。

医生指出,糖尿病患者洗澡不要过勤,一般一周一次为宜。水温要适宜,控制在37℃~40℃为好,并选用中性沐浴液或肥皂。另外,患者不要过度用毛巾擦洗皮肤,浴后可擦护肤霜或润肤油,也有一定的去痒效果。

3.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糖尿病性口腔疾病是指在糖尿病过程中,并发口腔黏膜感觉异常,牙周病变,黏膜溃疡及龋齿等,其主要病因为高血糖及高血糖所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本病中医属口疮、龈肿、齿摇范畴,其病机多以消渴日久,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上虚实兼杂以消渴病病程长者为多。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口腔疾病?糖尿病口腔并发症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及高血糖导致的微血管病变所引起的。

糖尿病与口腔病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是相互影响的。病情未得到满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本身对感染的抵抗力低,给细菌的侵袭造成有利条件,因此常并发口腔疾病。

常见口腔并发症有蛀牙、齿龈脓肿、牙周炎、齿糟脓漏症、牙龈炎、腭部炎症、齿龈、舌和脑膜面的糜烂及小溃疡等多种炎症。临床上许多患者有口干、口腔烧灼感、牙龈肿痛和牙齿叩痛。牙周和牙齿反复发生感染,又可使糖尿病病情恶化。鉴于上述原因,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经常注意口腔卫生,做到饭后漱口,睡前、起床后刷牙。

患者尽可能不要将全口牙齿拔除,保存几个健康有功能的牙齿,有益于咀嚼。在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对没有必要保留的牙可以拔除,时间最好在饭后1个半小时做。并在拔牙前两天给予抗生素,拔牙后再用几天抗生素,以防感染发生。

在血糖未控制到正常时,口腔科医师只对口腔疾病做对症处理,如消炎、局部用药等。

血糖降至正常时,一些口腔疾病会好转,如松动的牙齿可变得稳固、牙周溢脓减少、牙炎好转、口腔黏膜敏感性减轻。在血糖完全正常后,牙科医师才能考虑全面的口腔治疗,例如拔牙、消除残根,此时需控制好感染才不会发生术后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性口腔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控制血糖。积极治疗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这是糖尿病口腔疾病治疗的基本措施。

(2)清洗、上药。当糖尿病患者牙周炎严重.血糖水平较高,一般情况很差时,暂不做其他处理。可先用0.15%洗必泰液含漱,或2%~3%碳酸氢钠液冲洗清洁患处,然后局部涂以3%碘甘油。

(3)洁治术。当全口牙周炎组织炎症基本控制时,应做初步洁治术,最好每半年或1年进行1次洁治术。

(4)刮治术、袋内襞刮术、龈切除术、龈翻瓣术等。全口洁治术后,牙周炎症基本控制、血糖水平稳定(接近正常即可)和全身状态较佳者,可选择上述治疗。

(5)切开引流。对牙周脓肿,需及时切开引流,以免炎症扩散。

(6)其他治疗。龋齿充填、根管治疗术、拔牙、牙的结扎固定术等,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酌情选用。

4.糖尿病与老年痴呆症

最新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会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跟同样年龄同样性别的健康人相比,Ⅱ型糖尿病患者得痴呆症的危险要高一倍。

美国加州医学研究人员对22852名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长达8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越高,发生痴呆的风险越大。

瑞典医学专家对1173名75岁以上老人的新研究发现,即使那些处于糖尿病边缘的人,也比血糖正常的人患老年痴呆的危险性要高70%。

这一发现令人担心,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加,全球死于老年痴呆症的人数也会上升。而且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面对的威胁除了心脏病、中风、肾衰竭、失明和截肢手术外,又增加了老年痴呆症。

目前研究人员初步认为,糖尿病引起的心脏血管问题,可能阻断血液流向大脑或引发中风,结果造成痴呆。

不过研究也显示,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措施也有助于减少痴呆的危险;另外也应对一些糖尿病药物进行试验,看它们对痴呆病人是否有帮助。目前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只能适度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老年痴呆病人的大脑里和Ⅱ型糖尿病人的胰腺里,都有破坏性的淀粉样物质(amy10id)沉积。另外,大脑中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水平不正常,可能也有害。一些研究发现,大脑中胰岛素太多会造成淀粉样物质沉积,他们甚至提议,老年痴呆症实际上可能是“Ⅲ型糖尿病”,即一种影响神经系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