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7638700000036

第36章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调控(3)

(1)术前护理。在手术前,患者多存在恐惧、担忧的心理,担心术后患肢功能及生活质量,害怕手术疼痛等,这时应该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如向患者介绍以往成功病例,说明手术方法、过程、时间及操作者,解除患者思想顾虑,缓解紧张情绪,增强治疗信心。术前监测血糖,每日6次,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根据结果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术前控制好血糖,避免因手术应激而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术后护理。主要是生命体征的监测。予以多功能心电监护,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24小时。

(3)防褥护理。糖尿病患者因血液循环及神经感觉系统等的异常,易发生皮肤感染,故防褥护理尤其重要,术后应说服患者克服怕疼心理,指导其在床上翻身,不能翻身的应帮助其定时抬臀,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腰椎骨折的患者应注意要轴线翻身。患者每次大小便后应用温水将会阴部洗净擦干,保持皮肤及床单的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

(4)饮食护理。糖尿病患者需进行饮食控制,因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而术后患者一般均要加强营养,因此,对这些患者不应严格控制饮食,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含钙丰富的食物,以利于骨骼及切口的愈合。最好能在糖尿病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饮食治疗方案,同时做好血糖的监测工作。

(5)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术后第1天进行肌肉的等长等张收缩,远端关节的主动或被动运动。股骨骨折患者应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位,并应预防足下垂。腰椎骨折患者术后1周后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疼痛、疲劳为度。

(6)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应继续控制血糖,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注意进食含钙丰富的饮食,如牛奶、鱼、豆制品,新鲜蔬菜等。多晒太阳,增加内源性维生素D3,以促进钙的吸收。3个月内不能负重,平时在生活、工作中做任何动作都应注意安全。

一般来说,患者术后3~5天患部疼痛均会明显减轻,术后14天拆线。出院前应按常规做X线摄片检查,出院后1个月再做一次X线摄片检查,以观察愈后情况。

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避孕与优生

以前,妇女糖尿病患者经常面临着难以受孕、流产率高、早产、胎儿畸形等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增高,近年来情况已经大有好转,但是这仍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每个育龄的糖尿病女性患者,都要多了解避孕、优生优育方面的相关知识。

1.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避孕措施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胰岛素制剂的发明和糖尿病诊治技术的不断改进,糖尿病的病情可获得明显改善,糖尿病妇女的寿命与受孕率、生育力等都和非糖尿病妇女相接近。又随着产前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糖尿病孕妇及其子女的死亡率也已接近正常孕妇,改善了过去多数闭经的糖尿病妇女难以受孕;若受孕,自然流产率又极高;孕后病情的加重等一些情况。

女性糖尿病患者如果在病情还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意外受孕,还是会给母婴带来灾难性的结果的。主要表现在孕妇原病情加重及各并发症发病率增加与恶化;子女发生先天性畸形、早产、死胎、新生儿系列病及日后罹患肥胖症及糖尿病等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孕前积极控制好糖尿病病情,选择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对糖尿病妇女尤其重要。只有在糖尿病病情控制达到或接近正常一段时间后,才能考虑受孕与分娩,这样对母婴健康都大有好处。

有些具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必须避孕,比如:已确诊的糖尿病妇女,尤其是病情尚未良好控制者;有糖尿病形成倾向的高危因素的妇女,如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以上、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糖耐量减退,有多饮、多尿与多食史;既往患妊娠期糖尿病或原因不明的反复流产、死胎、死产、畸胎史等。同时,对有些存有高危因素但没有确诊的妇女应再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是否曾有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妇女怎样选择避孕措施呢?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工具避孕。工具避孕是首选措施,如避孕套与阴道隔膜等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较佳的避孕措施。这类措施对代谢紊乱病情并无不良影响。使用本法失败者,多与不坚持和使用不正确使用密切相关。例如,因缺乏性交时湿润快感而不坚持,或在将射精前才匆忙带套;如果发生套破损,也往往与方法使用不当有关。此法结合基础体温所示的安全期(排卵前后各4天以外的日期)避孕,可提高使用避孕套者的避孕成功率。

(2)宫内节育器。不愿使用工具避孕者可采用本法避孕。鉴于放置的节育器不会导致代谢紊乱,故对糖尿病妇女很有效。尤其适用于有血管病变者或年龄偏大者,或较长时间不准备受孕者。使用本法的弊端是易并发盆腔炎,多见于放器术后的头4个月期间,其原因多为放置时带入细菌所致;原存在性传播疾病者,置器后发生盆腔炎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因此,严格选择放置对象非常重要。这些对象应为性传播低危人群(无卖淫嫖娼、无多个性伴侣者)、无新近感染性传播疾病、无活动性或以往有患盆腔炎史但新近无复发的已生育妇女。

放器术前后系列的检查与防治也很重要。如放器前,颈管分泌物检查及培养结果淋菌与衣原体阳性者,宜改用其他避孕法;检查发现阴道炎、宫颈炎或盆腔区呈压痛者,宜延迟放环,先确定病因并积极治疗。放器后,应使用抗生素,以降低受感染的可能性;放器后6周,应检查盆腔有无感染与节育器位置是否合适。同时,糖尿病患者应了解有关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危险性,并识别生殖道感染的早期症候,如阴道分泌物增加、有异味、异样色泽,伴性交不适、性交痛、痛经或下腹痛、发热等。放器后,出现一般性阴道与宫颈感染者,可暂不取器并用抗生素;若性传播疾病病原体阳性及拟诊附件炎与盆腔炎者,则在积极治疗控制病情时考虑取器。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安全地使用宫内节育器,必须及时治疗和加强糖尿病病情的监护。

(3)口服避孕药。这是争论较大的一类避孕措施。一般来讲,糖尿病是使用避孕药的相对禁忌证。过去的避孕药中含高剂量的雌、孕激素,其中高剂量的雌激素,可致动、静脉血栓,使病人患心肌梗死、肺栓塞及脑血管意外等危险性增加且血压升高;高剂量孕激素可致血糖升高而加重糖尿病病情;其所致异常血脂水平可引起心血管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且加速微血管病变的形成。经改进,当今的避孕药中雌、孕激素已分别减少5和25倍,副作用也随之明显下降。因此最新的观点是:短期服用低剂量激素避孕剂,对糖尿病妇女仍是安全与有效的。对不适宜用工具和宫内节育器避孕并且小于35岁、无血管并发症的妇女可采用本法;已知有血栓病形成倾向,或既往有血栓史者,则不宜服低剂量的雌、孕激素复合片(低剂量复合避孕片,指每日平均量为乙炔雌二醇<005毫克;炔诺酮≤0.5毫克;左旋18-甲基炔诺酮≤0.1毫克),但可选择低剂量纯孕素片(总孕素量<复合片量),因其不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但其避孕失败的可能性较复合片大。

使用口服避孕药时,需注意对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的监护要求不同。

Ⅰ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者,可在严密医疗监护下口服6~12个月的低剂量复合片或纯孕素避孕片,对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监护措施为在服用的第1周内每天,以后每3~4个月一次,检查体重、血压、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脂类水平,一旦出现糖、脂类代谢恶化,应加强治疗并更换避孕措施。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者,服上述避孕片是安全的,它不会增加日后患糖尿病的危险性,但仍应定期监护身体的代谢状况。服用后,视具体情况每3~6个月检查一次糖耐量、体重、血压,并进行饮食控制;无异常者,可较上型者适当延长服用期。

Ⅱ型糖尿病,其病情介于上述两型之间,选用本法类似Ⅰ型,并发血管病变者也不能服用。服后一个月,继之每3~6个月测一次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体重及血压;服用第1个月、第6个月,继之每年测一次脂类值。应严格控制饮食并适量活动,以减轻体重与降低血糖。若血糖控制不佳或血压上升者,应停服避孕片。

对每天服用深感烦琐不便,或存在使用雌激素禁忌证而不愿每天服纯孕素片者,可以用长效避孕剂,以提供较久的避孕作用,但要谨慎选用。目前有两类剂型供选择,但均尚未被推荐为糖尿病妇女的首选避孕措施。

一类是长效醋酸甲孕酮,每3个月肌肉注射1次150毫克,可避孕3个月,末次注射该剂后不能受孕的时间可长达9~12个月。该剂不含雌激素,故不会增加血压升高和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对糖和脂类代谢的影响也不大。迄今尚未见糖尿病与妊娠糖尿病史者应用该剂后出现代谢异常的情况。

另一是长效孕酮皮下埋植剂,其埋植在皮下胶囊内的左旋18-甲基炔诺酮可供5年持续避孕。该剂对上述各型使用者的安全性,目前还无定论,尚需继续观察研究。月经周期欠规则者,不宜采用本法避孕,因其可致30%~40%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注意,直接选此剂又从未使用过激素避孕剂者,应试服低剂量左旋18-甲基炔诺酮3个月,以观察被试者能否耐受该剂或有否不良的代谢反应出现,以避免不必要的过早取出埋植剂及相应的经济损失。

注意,应用这两种避孕剂,均应定期检查血糖与脂类。总之,避孕期间,为保证糖尿病者的安全,需定期监护病情并积极治疗,医、患间良好的配合,是提高糖尿病妇女避孕成功率的关键。

2.女性糖尿病患者受孕前的优生措施

女性糖尿病患者在计划受孕之前,为了生下健康的宝宝,并且保证孕妇的安全,一定要在妊娠前做好一些措施。

首先,要全面评估有无血管并发症。鉴于妊娠可加速糖尿病病情,包括糖尿病性肾病与视网膜病等血管病变并发症,宜考虑在糖尿病病情控制达到或接近正常期间,尽早计划妊娠。

近年来,对应用避孕剂是否增高畸形儿发生率尚有争论,故目前较为慎重的观点是:在控制了糖尿病病情的基础上,于计划受孕前3个月起就停激素类避孕剂,而以工具避孕代之。并于计划受孕前3个月起停用口服降糖剂,改为胰岛素治疗。

其次,计划受孕期间,每天测定基础体温,有助于明确受孕期。无特殊指征,早孕期间应避免超声波检查,尤其是经阴道超声。

最后,还要熟练掌握与严格执行自我监护糖尿病病情及治疗的知识与操作,包括饮食控制及胰岛素制剂的使用等,以维持受孕后血糖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常备零食,安全驾驶

近年来“有车族”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可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否可以驾车呢?得了糖尿病,只要多与医生联系,积极治疗,把血糖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是可以安全驾车的,但是在驾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出车祸和事故更多,不过,当血糖浓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时,驾驶能力将会下降。低血糖时出现的头晕、无力、手抖、冒冷汗等症状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尤其是糖尿病司机,工作强度大,驾车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更容易出现低血糖现象,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驾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低血糖的预防措施,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需明确的是,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开车的。但有一些患者处于糖尿病的某些阶段,如血糖尚未控制稳定、有急性并发症(酮症、感染等)时,则应暂时避免驾车。当有较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时,如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视力下降、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足、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则应放弃驾车。

其次,患糖尿患者在外开车一定要特别慎重。开车前最好测一下血糖,血糖过高会引起视物模糊,影响驾驶安全,但血糖低于5毫摩尔/升,也不要开车。但驾车途中最不好的情况是低血糖,这可能是由药物引起或是没有按时进餐所致的。尤其是服用长效的磺脲类降糖药(如优降糖等)以及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患糖尿病的司机当出现头晕、无力、心慌、颤抖、冒冷汗等症状时,很可能就是低血糖反应。因此,建议最好购置一个快速血糖仪,并随身携带,以便随时监测血糖。如果在驾车途中出现低血糖反应,一般的应急措施是食用含有糖类的食物或饮料,休息片刻,待血糖及神志完全恢复正常后才能再开车。如果是长途驾驶,应该在驾驶室的小储藏柜中存放足够整个路程食用的含糖食物,以便于及时取用。长途驾车时,应每隔3~4小时停车加餐一次。

最后,经常驾车的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适当运动。轻松的全身运动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同时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患者可以减少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