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7638700000005

第5章 全面认识糖尿病(2)

另外,购买时还要注意记忆容量大小,以及是否附带时间和日期等功能,因为没有时间和日期的储存结果会导致无法分辨餐后血糖值和空腹血糖值。另外,有些血糖仪具有自动抛弃试纸、自动开机、计算平均值、闹铃、外语显示等附加功能,这些会给你的日常血糖监测带来很多方便。

什么是肾糖阈

阈,在字典中有两个解释:“门槛”或“界限”。顾名思义,肾糖阀就是一个“槛儿”,具体地说。肾糖阀是指尿液中刚刚出现糖分时的血糖水平。也可以说是肾脏能够完全留住糖分使之不致外流的最高血糖值。肾糖阀可以帮助医生正确判断血糖值,在糖尿病的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正常人每天从尿中排出的葡萄糖为32~93毫克,一般葡萄糖常规定性试验不起反应。当尿中每天排出的葡萄糖超过150毫克时,尿糖呈阳性反应,称为糖尿。

正常人血浆糖超过89~100毫摩尔/升(160~180毫克/分升)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称肾糖阈值,也就是说,正常肾糖阈应不低于89毫摩尔/升,也不高于100毫摩尔/升,但有个体差异。

血糖低于89毫摩尔/升尿里就出现糖分的情况叫做’肾糖阀减低。约有1/3的妊娠期妇女由于肾糖阈值降低,血糖正常时也可能出现糖尿。

血糖高于100毫摩尔/升,尿里还不出现糖分的情况叫做肾糖阈升高。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能血糖超过10毫摩尔/升,甚至超过167毫摩尔/升,都没有糖尿,这就是肾糖阈升高所致了。

肾糖阀减低或升高时,尿糖不能正确反应血糖值,所以此时就不能根据尿糖来判断血糖水平了。

黎明前的黑暗——黎明现象

白天血糖控制稳定,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放松了警惕,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不然,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在凌晨发生饥饿、心慌、口渴等不适症状,这种现象叫做黎明现象,即糖尿病患者在黎明出现高血糖症。这个说法是1981年,美国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的。这种清晨的血糖波动一般不易被发现,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非常不利。黎明现象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避免呢?

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出现高血糖,称为“黎明现象”。一般血糖升高开始于凌晨3时左右,持续至上午8~9时。

黎明现象多见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Ⅰ型糖尿病患者。其机制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楚,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1)清晨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有类似的昼夜节律,即清晨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血糖正常与否取决于有无足够的胰岛素,正常人可通过增加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来代偿,而糖尿病患者则因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表现为高血糖。

(2)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都存在黎明前或清晨分泌高峰,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加重,而发生黎明高血糖现象。

糖尿病患者出现清晨高血糖,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针对不同情况处理方法也会不同,所以首先要明确是不是“黎明现象”。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为“黎明现象”,这种血糖波动应尽量避免,首先要消除精神紧张,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于劳累,改善睡眠条件,提高睡眠质量,调节合理的饮食,适当运动。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药物的调整,如果注射速效胰岛素,则应将早餐前胰岛素注射提前到清晨6时,或将晚餐主食分1/3量到睡前吃,在进餐前注射胰岛素24个国际单位。除了降糖药物调整之外,睡前口服赛庚啶可抑制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或睡前注射生长抑制素。

如果不是“黎明现象”的话,患者需要根据病因减少用药,以避免睡眠中发生低血糖。对于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是鉴别是否是“黎明现象”的最好办法。

此外,没有发现患上糖尿病的老年人,如果在凌晨四五点醒来后感到饥饿难忍、心慌,还伴有疲乏无力的症状,吃一些食物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口干舌燥想喝水,而这些症状在吃早餐后,逐渐消失,就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什么是“苏木杰”反应

“苏木杰”反应是一种非常容易与“黎明现象”混淆的现象,因为它们的表现症状同样都是空腹血糖升高。但是这两种现象的病因和处理截然不同,必须清楚地加以鉴别。如果忽略了“苏木杰”反应,看见空腹血糖升高就盲目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所谓“苏木杰”反应,就是指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也就是说患者在睡眠中曾发生过低血糖症,不过这种低血糖症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所以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仅仅是早晨出现的高血糖。

由于低血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而人体自身的升糖机制是十分强大的,当出现低血糖状况时,人体会做出自我保护的反应,以防止低血糖症的发生。正常人一旦发生了低血糖,肝脏就会立刻加紧工作,放出所储存的糖分,并将其他物质转化为糖以补充糖分的不足。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这时候也变得很活跃,积极活动,使肾上腺素、胰升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多,以刺激血糖的回升。同时,胰岛素等降糖激素分泌减少,糖分变为糖原或者转化为其他物质加以储存的量也显着减少。这些变化都会帮助病人血糖迅速升高,尽快脱离低血糖状态。遗憾的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功能并不像正常人那么有效,经常是矫枉过正,往往导致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难以控制,结果使病情从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低血糖变成了高血糖。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的状况非常相似,但这两种情况的病因和处理截然不同:前一种情况可能需要加大药量,或推迟晚间用药的时间;后者则需要减少用药,以避免睡眠中发生低血糖症。鉴别这两种情况的主要方法是监测凌晨3~4时的血糖水平,若凌晨血糖偏低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总之,“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都是病人机体出现的一种血糖失稳态表现。这两种血糖的波动,对糖尿病患者都是十分不利的,都有较大的危害,必须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避免“苏木杰”反应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合量安排饮食和药物治疗,并坚持运动,把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可能降到最低。所以,对于有“苏木杰”反应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减少作用于晚餐前的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在睡前吃一点东西。睡前小吃是晚餐的分餐,可以防止前半夜的低血糖,能够有效避免“苏木杰”反应的发生。好景不长的“蜜月期”

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也存在蜜月期,但这个蜜月期远远没有新婚的蜜月那么“甜蜜”。糖尿病的蜜月期,指的是Ⅰ型糖尿病患者可能经过的一个阶段。Ⅰ型糖尿病的自然过程中常有一段自发的缓解期,在临床上称为“蜜月期”,糖尿病的“蜜月期”往往给患者造成一种错觉——自以为病好了。实际上,如果在蜜月期盲目乐观,非但血糖难以下降,还会促使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请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忽视你的“蜜月期”!

Ⅰ型糖尿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病发后用胰岛素治疗数周或数月后病情有所缓解,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甚至完全停用,血糖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患者的情况良好,能正常地生活学习,此时期称为糖尿病的“蜜月期”。一般此期大约持续数月至1年。

那么,这段“蜜月期”是怎么出现的呢?原来人体内的各种组织都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Ⅰ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胰岛受到破坏后也能进行自我修复,使部分胰岛再生,分泌胰岛的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所以,患者的病情就得到一定的缓解,出现了一段稳定期,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甚至什么药都不用也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