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7638700000006

第6章 全面认识糖尿病(3)

这时候,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很高兴,以为糖尿病已经好了,甚至有的医生对此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只看到眼前口服降糖药血糖有所下降,而不知道疲惫的β细胞正负担过大,这最终将导致功能衰竭。一般经过6个月左右,病人的胰岛又因为自身免疫性的第二次破坏,再次遭到重创,这次的损害更大,而且可能就是永久性的了。患者的胰岛再也不能分泌胰岛素了,迫使他们必须终身用胰岛素治疗。

为了防止Ⅰ型糖尿病的发生,在糖尿病的“蜜月期”,要把好两道关。

第一道:增强抵抗力,使病人的胰岛不受病毒等有害因素的损害。

第二道:增强免疫力,使病人受到有害物质损伤的胰岛避免再次遭受自身免疫的破坏。另外,“蜜月期”血糖虽然不高或正常,但是还应注意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并定期检查,才能有效地遏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互动平台

我很久都没有出现高血糖了,糖尿病是不是已经根治了?

在有些病例中,患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而使血糖达到正常范围,或通过一段时间中药治疗配合饮食、运动使血糖达到正常,不再需要长期服药,但这样是否就可以认为已经根治了糖尿病呢?

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看,糖尿病暂时还无法根治!上述情况确实存在,但必须以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为前提,并且这类患者的胰岛功能损伤较轻,病情较轻,但往往一有“风吹草动”,如遇到感冒、劳累、情绪波动等情况,血糖又会高起来,这说明糖尿病没有“根治”。很多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宣称“根治糖尿病”,如果病人没有医学常识就很容易轻信。糖尿病患者心中要时时有一根弦绷着,不能放松警惕。

性格“决定”糖尿病

有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格是否决定疾病呢?据医学专家研究,具有某些性格特征的人易患疾病,即具有疾病的个性特征。这是社会心理因素致病的一个方面。那么,糖尿病是否也和性格有关系呢?

性格能够体现出个人的独特风格,是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等方面表现出来,它的形成与发展如同能力、气质一样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心理学上常将人的性格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型、B型、M型、MA型、MB型和C型。

医学专家发现,A型行为模式的人血中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血脂、血糖常处于较高水平。A型性格的人遇上矛盾和冲突时容易冲动、发怒,意气用事,因好胜、忙碌等导致的急躁心理等都对健康不利,轻则会导致饮食不调,睡眠不好;重则将成为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

医疗专家提示,性格与疾病是一种互动关系:不良性格可能会导致生病,不同性格类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反之,在性格成为致病因素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病况又会破坏人们的心情,使性格进一步变坏。也就是说,这种生理和心理的相互影响会形成不良循环,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要改造不良性格,抵御疾病侵袭,保持身心健康。

当然,糖尿病患者到底是否存在个性特征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一个人的心态与其性格有关是肯定的,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性格外向的患者比较乐观,容易接受患糖尿病的现实,并能将心中的烦恼向别人倾诉,以减轻郁闷情绪和心理压力;而生性敏感、多虑或内向的患者则需要注意进行心理调节,焦虑、抑郁或悲观的情绪很容易影响血糖水平,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心理调节的方法不一,因人而异,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培养一些爱好,或选择一些娱乐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如欣赏欢快的音乐、观看喜剧表演、听相声等,也可唱歌、散步、旅游等,随个人喜好进行选择。总之,多想能让自己高兴的事情,不计较一些小事,保持淡泊愉快的心境,方能对健康有益。危害人类健康的“季军”

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糖尿病荣居季军,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一旦发生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就会追悔莫及。有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因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01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2002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眼病,2003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肾脏疾病,2004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肥胖,2005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足部护理。

连续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上。世界糖尿病日主题为何紧盯着糖尿病的并发症不放?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短暂的高血糖并不是最大的危害,血糖是可以通过饮食和药物加以控制的,最可怕的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糖尿病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了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

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病程为10年和15年的患者中,有40%~50%和70%~80%的发病率。大约有10%的患者在患糖尿病15年后会发展成严重的视力损伤,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

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先兆。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的人发展为严重的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有生命之虞。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还常导致足部溃疡,进而截肢。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增加2~4倍,并且发病年龄提前。

从死因上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各种并发症。其中,缺血型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大约是10%,其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发病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

糖尿病本身的症状给病人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也是巨大的,患者全身不适,被迫控制饮食和锻炼身体,还得打针吃药,这种状况绵延无期,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大大下降,甚至造成残疾或者过早死亡,其中的苦恼是非糖尿病者难以体会的。糖尿病儿童的病情如果控制不好,还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

另外,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费用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庭、工作单位以及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一旦患了糖尿病,一定要认识到这种疾病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正确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尽量减小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生活带来的影响,麻痹大意、讳疾忌医或者过于恐惧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互动平台

我的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是不是就不会有并发症了?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给出一个答复:不是!

高血糖只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多种原因之一,血糖控制好了未必不会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引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原因有胰岛素中断或不足、感染、各种应急状态、脂肪分解加速、摄水不足、失水过多、药物的影响等。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发生和发展中,高血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并非唯一因素,有的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多年,仍无严重并发症,有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初期就伴随着并发症。可见人和人是有个体差异的,而且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