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普京归来
7643400000014

第14章 俄罗斯的守护神(1)

"休克疗法"的后遗症

"休克疗法"本是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当时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萨克斯临危受聘,向该国献出锦囊妙计: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儿。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可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新总统夙兴夜寐,坐卧不安。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即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轰然倒塌。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实际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说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他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10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际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计只有115亿美元。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1%的份额。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健康状况恶化,平均寿命也在缩短。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GDP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15年的时间。

普京很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1999年12月30日,普京发表了《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坦言俄罗斯面临的严重困难,有真正沦为二三流国家的危险。他承认,如果将俄罗斯比做一个家庭的话,它的日子很不好过,社会上许多人都在艰难度日,勉强糊口。有人形容说:"普京总统就像一位外科医生,开刀后发现病人的肌体已经千疮百孔。"

普京新政

普京上任之初,俄罗斯评论家总结出普京执政的"一个目标和三大任务",即以"振兴俄罗斯为最高目标",首要解决的三大任务是"横向摆脱财团寡头影响,纵向理顺中央地方关系,全面建立正常市场经济秩序"。

普京首先从恢复宪法秩序、整顿联邦体制入手,拉开了普京"新政"的大幕。

为维护俄罗斯的统一,恢复中央的权威,普京首先发兵车臣,打击恐怖主义、分离势力和极端分子,从而拉开了一系列政治战役的序幕。

加强政治控制,防止地方势力"做大"是普京采取的第二步行动。普京就职不久便决定在俄罗斯89个地方行政主体基础上成立七大联邦区,由他亲自任命总统代表管理。7个联邦辖区与俄大军区区划相似。从内务部独立出来的武装警察--内务部队也将在7个联邦区总统代表所在地设立分部。另外,中央还将向7个联邦区派驻审计代表,以监督和审查各地执行中央预算和财政情况。

普京决意结束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局面,削弱地方政治势力,确保政令畅通。

普京认为,俄罗斯行政体制不改革,俄罗斯就难以建立有效的权力体系,也不能形成一个廉洁、高效的官员队伍。普京认为行政改革不仅限于中央政府,还包括地方整个行政体系。普京强调,这里不需要革命,不是要开除或把某些官员解职,而是要对每个改革方案进行认真研究和论证,目的是加强行政效率。2001年初,普京调整了一些政府强力部门部长之后,年底继续改组。精简强力部门的人数,在原安全总署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安全部。

普京曾历数官僚无端干预企业经营的种种表现和危害,在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普京提出,其他国家的公民可以享受的正常的经济自由,俄罗斯人在自己的国度也应有权拥有。经营活动应当自由化,官员应放松管制和无谓的监督,让资本自由流动。

2001年,在普京总统的大力支持下,俄政府经济部部长格列夫提出"经济活动非官僚化"的主张,旨在大大缩减各部门的审批权力,减少审批或登记的经营项目,为企业经营创造自由宽松的行政环境。2001年上半年,由俄罗斯政府经济部向国家杜马提出14项法律修正案,目的是防止官员干涉企业活动,简化手续,减少各种检查和批复。结果,俄罗斯需要审批的经营项目由原来的500多个减少为102个。与此同时,俄罗斯新《税法典》获得通过,俄罗斯实行统一的13%的所得税。普京坚持把俄罗斯企业的利润税下降为24%,取消或合并过多的税种。

在普京总统的敦促下,俄罗斯政府和有关方面开始对自然垄断部门进行改组。自然垄断行业是俄罗斯的老大难问题,天然气、电力、铁路运输等传统垄断部门的改组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常常伴随着激烈的政治较量和利益斗争。在这些复杂的过程中,普京表现得十分稳重,强调"行业改组要以社会利益为主,而不是以公司或公司领导人的意愿为主"。2001年夏天,俄罗斯宣布成立国家统一的价格和收费委员会,防止垄断部门自行定价。

俄罗斯总检察长称,腐败是俄罗斯10年改革留下的祸根,是与恐怖主义一样的俄罗斯之大害。普京上台之初,一些政治谋士曾建议普京要高举反腐败之大旗。人们发现,真正的反腐行动是2001年夏天后才开始的。俄检察院、审计委员会已经对紧急状态部、铁道部、海关、渔业等部门开始调查,审计部门甚至连总统办公厅事务管理局也不放过。

在法制建设与改革方面,曾是法律系毕业的普京强调要先理顺立法关系,清理各部门与法律不符的规章。加强法院的地位,提高法院审判效率,同时严格对法官队伍的监督。提高法官的工资,防止权力或黑社会拉拢和影响法官对案件的审理,2002年法官的工资提高40%-50%。

多年来,俄罗斯在搞政治运动方面轰轰烈烈,但社会领域的改革却一直未动。俄罗斯居民的房屋修缮、水、电、煤气等仍基本沿袭着苏联时期的管理体制和方法。普京出任总统的第二年便开始对土地、税收、海关、预算体制、劳动领域、公用事业、教育、养老金等领域进行改革。

俄罗斯分析家指出,虽然社会领域的改革困难重重,但普京能着手改革就已经难能可贵。相对于过去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习惯提出宏大纲领和计划,这些改革措施似乎显得过于安静和平淡,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往往给俄罗斯带来的不是灾难,就是表面文章。这样看来,普京的"水滴石穿"策略可能更适用于积重难返的俄罗斯社会。

国际上一些媒体曾长时间宣传"普京是一个谜"。一些西方记者甚至直接向普京提出了"普京先生是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普京笑着答道:"最好不要让我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像您这样聪明的记者自己心里清楚。首先我自己不愿给自己作评语,更不喜欢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况且谈论一个人,不应看自己说自己什么样,而应观察他的行动。"

在回答"当3年半后总统任职期满时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制度"时,普京说道:"我希望,我们今天开始的,并积极努力地实施的这一切,到那时能够实现,并能带来实际成效,让每个公民都能通过自己的口袋切实感受到的成效。希望我们的人民感觉更安全,生活更幸福、更富有,每时每刻为自己的祖国而感到骄傲。"

"航母终结者"的沉没

"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的时刻即将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科列斯尼科夫上尉出航前给妻子留下的情诗。

2000年8月12日,星期六上午11点28分,俄罗斯最大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爆炸沉没了。

"库尔斯克"号多用途战略导弹核潜艇是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的。当时,世界上任何一支舰队都没有找到对付这种潜艇的有效武器。"库尔斯克"号潜艇可以击沉一艘航空母舰和航母编队的其他舰艇,同时还可以攻击敌方的潜艇,因此它被誉为"航母终结者"。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俄罗斯海军奥斯卡级II型飞航式导弹核潜艇的第十艘舰艇,舷号K141。该艇由俄"王牌"武器设计局--"红宝石"设计局设计,俄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制造。该潜艇上的许多设计方案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如采用了双壳体结构,艇体宽大,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的两舷各约有3米的距离。西方国家曾认为,其双层壳体至少需3枚MK-46型鱼雷才能击穿。

"库尔斯克"号潜艇应用了俄罗斯于20世纪80年代获取的某些重大技术,在安静性、安全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续航能力为120天,最大下潜深度为300米。"库尔斯克"号潜艇的壳体特殊,在两层壳体之间有厚度相当大的水,使声波的传输增加了4个界面,增大了折射和散射损失,声能量被衰减,大大减少了本艇自噪声向外界传播,因此使潜艇航行起来很安静,隐蔽性极强。

"库尔斯克"号于1994年5月下水,1995年1月正式加入俄北方舰队服役,为俄海军最新的战略核潜艇,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核潜艇之一,隶属于北方舰队第41巡航导弹核潜艇大队。

指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是45岁的海军上校根纳季·利亚钦,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潜艇指挥官和潜艇专家,多次获得奖章。1999年10月,俄海军司令库奥多夫海军上将在"库尔斯克"号从大西洋完成任务返航后,曾高度评价"库尔斯克"号艇员的职业水准,称该潜艇上的官兵为俄海军潜艇部队的精华。

但就是一个装备如此精良的庞然大物却突然于2000年8月12日在巴伦支海举行的演习中沉入了海底。

在此次演习中"库尔斯克"号潜艇担任水下演习指挥艇。12日15时前后"库尔斯克"号发现敌"目标"立即下潜,准备向"目标"发起攻击。15时至18时,俄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海军上将接到根纳季·利亚钦舰长关于发现敌"目标",准备发起攻击的报告。波波夫上将同意根纳季·利亚钦的请求。此后,"库尔斯克"号便与指挥舰失去联系。指挥舰以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通讯设备发生故障,下令每隔30分钟呼叫一次"库尔斯克"。12日晚或13日晨,临近的舰只和潜艇听到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传来的爆炸声,还以为"库尔斯克"号在发射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