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古代处世精典
7650600000025

第25章 处世忍学(14)

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一是为了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更是为了劝老朋友滕子京的缘故。滕子京当年作为改革派人物,受到诬蔑而被贬官职到岳州,心中愤愤不平。范仲淹借记岳阳楼,而把规劝之言和自己的处世态度自然而艺术地表达了出来。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人的忧喜情绪不因客观美好景物而高兴,也不因个人的境遇不佳而忧伤,顺其自然,豁然,超然。一般人难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人毕竟是有情有欲,不可能受客观外界干扰而无动于衷,也不可能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麻木不仁。只是要在客观外界向自己压迫而来的时候,能够慨然以对,活得洒脱些,看开些,看远些。

在第三次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大面积失去心理平衡的就是中国的知识界,特别是那些传统观念较强的中老年知识分子,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其实也处于迷惘、困惑、找不准感觉的境地。本来中国的知识界就安于清贫,习惯了宁静淡泊。苦读书,坐冷板凳,对他来说是喜,不是忧。而这次却非同一般,不只是有忧虑感,更有危机感,他们遇喜不敢喜,遇忧更其忧。

在素来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看来,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致富的机会,而且对知识分子也:是政策放开、大展身手的好时机,这是可喜可贺的。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特别是搞基础学科、传统学科的一些知识分子大有被经济大潮所淘汰之感。想“下海”经商,又没本事,不“下海”吧,心里又不甘寂寞,何况人都有七情六欲,功利思想谁都有,谁都不担心钱多咬手,于是忧虑更猛烈地袭扰着知识分子的心。

要摆脱这种心境,就得顺其自然,当忧则忧,遇喜则喜。没条件、没本事经商的人,可以先忍一下,不必随大流。这虽然是知识分子所遇到的,但为官者也应借鉴其中的道理。

《庄子·秋水》篇中这样说道:“得到了荣誉、宠幸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一些,做到随遇而安。

某医院晋级评职称,10个中级职称的指标让医生占去了9个,只分了1个给护师。护师有6个人符合要求,其中有3个是同一级毕业、同1年升上护师的,余下的3个则是晚一届。当然,按照论资排辈的规律,这一个指标要在前3位中选出1个人来。3个人之中,有1个是护士长,有1个学术论文出的比较的多,且发表的杂志级别也比较的高。第三个人则是一切平平常常,除了年限到了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第三个人自然也是想得到这一职称,争了一段时间,眼看毫无指望,便偃旗息鼓,不再争了。第一、二位相持不下,第一位不仅是护士长,且与一位院长私交甚好,于是她拼命活动,最后得到了职称。消息刚一传开,这位护士长竟然当众大骂与她相争之人,大家纷纷议论,说她缺乏教养。结果,口碑陡然变得更坏。而另外两位护师和其他3位,第二年顺利地就评上了。

一年的差别,工资不过300元之差,而那位护士长由于争名夺利以及恶语相加于人,岂止是300元所能赎买回来。为官者更需注意,要随遇而安,不妨先忍一下,相信该来的自然会来。

便宜不能一人占尽

在《后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是说既取得陇右,又想进攻西蜀,后来便用这“得陇望蜀”来讲人不知满足,也同于俗话说的“这山望着那山高”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得陇望蜀是人的天性,人总想尝试新的东西,享受不曾享受的。但是,便宜不可能一人占尽,人如果想活得快乐些,就必须学会知足常乐,在现实条件许可的范围之内,充分享受生活,而不为得不到的而苦恼。这才是适宜的人生观。

生活中,一些人往往认为吃不到的葡萄总是最甜的。这种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永远不会珍惜既得的东西,从而失去人生的乐趣,在企盼的煎熬中度过一生。

知足常乐,多少年来,许多哲人无不重复这同一真理。他们都是用自己的经历一再来证实并且阐发这个命题。只有安于现状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在安于现状的基础上有所追求,才有更多的幸福。那种追求不能是幻想,而是可以达到的实际目标。

周大疾先生的短篇小说《无疾而终》述说了一个平常而简单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故事的主人公是瞎爷——瞎爷并不是全瞎,瞎爷的右眼还凛凛睁着,放出箭一样的光。我想,那瞎的一只眼便是人要装糊涂的象征,而右眼则是对生活底蕴的洞察吧。瞎爷的生活态度,简单地说就是“乐天知命,知足常乐”。

瞎爷的左眼睛在他9岁那年。一场高烧之后,他忽然向他的爹娘报告:我的左眼看不见东西了!两位老人一惊,忙过来用手在他左眼前晃,而那只左眼果然像坏了的钟摆一样一动不动。他爹娘顿时泪流满面。一个独生的儿子瞎了一只眼睛可怎么办呀!没料到爹娘正哭得伤心的时候,他却慢腾腾地开了腔,说:“爹,娘,你们哭啥,应该笑才对!这场病:不是只弄坏了我一只眼吗?左眼瞎了,右眼还能看得见呢!总比两只眼都弄坏了要好嘛?你们想一想,我比起世界上的那些双目失明的人,不是要强多了吗?”儿子的这番话,先是把两位老人惊住了,后来想想也有理,于是停止了眼泪。

他家家境不好,爹娘无力供他读书,只好让他去私塾里旁听。他的爹娘为此十分伤心,瞎爷当时却劝道:“我如今也已识了些字,虽然不多,但总比那一天书没念、一个字不识的孩子强多了吧!”

瞎爷娶了个嘴巴很大的媳妇。爹娘觉得对不住儿子,瞎爷劝他们说:能娶到这样的一个媳妇已经很不错了,和世界上那许多光棍汉比起来,我简单可以说是好到天上去了!

这个媳妇勤快、能干,可脾气不好,不温柔、不驯顺,把婆婆气得心口作疼。儿子劝道:“娘,你这个儿媳妇是有些不大称你的心意,可是你想想,天底下比她差得多的媳妇还有不少。你的儿媳妇脾气虽是暴躁了些,不过还是很勤快,又不骂人。”

瞎爷的孩子全部是闺女,媳妇总觉得对不起他们家,瞎爷又劝道:“这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呢?我认为你还是个很有能耐的女人哩!世界上有好多结了婚的女人,压根儿就没有孩子,别说5个女儿,她们连1个女儿都生不出来。咱们这5个女儿,待到长大之后就会有5个女婿,日后等咱们老了,逢年过节的时候,5个女儿女婿一起提了酒拎了肉回来孝敬咱们两个老人,那该多热闹!”

可是,瞎爷家实在是贫寒得很,妻子实在是熬不下去了,便不断抱怨。瞎爷说:“你只跟那些住进大院、家有万贯、顿顿吃肉喝酒的人家相比,你自然是越比越觉得咱这日子是没法过了,但是你只要瞧瞧那些拖儿带女四处讨饭的人家,白天饱一顿饥一顿,晚上睡在别人家的屋檐底下,弄得不好还会被狗咬上一口,你就会觉得咱家这日子还真是不孬。虽然咱没有馍吃,可是咱还有稀饭可以喝;虽然咱们家买不起新衣服,可是总还有旧的衣裳穿,我们家这房子虽然有些漏雨的地方,可总还是住在屋子里边的,和那些讨饭维持生活的人相比较,我们家的日子可以算是天堂了……”

瞎爷老了,想在合眼前把棺材做好,然后安安心心地走。可做的棺材属于最薄最不气派的一种,妻子愧疚不已,瞎爷劝说:“这棺材比起富豪大家们的上等柏木棺是差远了,可是比起那些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的人,尸体用草席卷的人,不是要强多了吗?”

瞎爷活到72岁,无疾而终。在他临死之前,对哭泣的老伴说:“有啥好哭的,我已经活了72岁,比起那些活八九十岁的人,不算高寿,可是比起那些四五十岁就死了的人,我不是好多了吗?”

瞎爷死的时候,面孔安详,两个眼角还有笑容留着……

瞎爷的人生观,正是一种乐天知足的人生观,一种只和那些境况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而永远不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并以此而找到了快乐的人生哲学。虽然这只是一个平常的百姓的一种处世态度,但知足常乐,也是值得为官者效法的。

慈禧太后可谓享尽了荣华富贵,平日用餐有100多种菜肴,还有很多面首,既有权力,又有威严,各种物质的、情欲的,她都不缺,但她满足了吗?幸福吗?她比更多人受到了煎熬,甚至到死后也不得安眠。

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炸开东陵,劫盗皇室陪葬珠宝等物品。东陵被盗之后,地宫内到处是残棺烂木碎衣破衫,珍宝被一劫而空,慈禧的尸首被扔在地宫的西北角,伏在破棺椁盖上,脸朝下,双手反扭,搭在肩上,长发披散开了,遍体霉变生了白毛,因含了夜明珠,被盗宝的人硬挖狠扯,口角已被撕烂,其惨状目不忍睹。

这位生前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之久,只要跺一跺脚,大地就要颤三颤的女独裁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死了之后会被践踏到如此地步..不过这场劫难完全是慈禧自己穷奢极欲而造成的。根据她的贴身太监李莲英后来的记录,慈禧尸首入棺之前,棺底、棺头、棺尾以及慈禧身上佩带的珍宝不计其数,仅用于填补尸身与棺材的空隙而倒入的珍珠就足足有4升,红、蓝宝石2000多块。据盗墓贼孙殿英说,棺盖一打开,满棺珍珠宝贝大放异彩,夺去了手电筒的亮光。慈禧口中含有一颗硕大的夜明珠,这颗珠子分开是两块,合拢是一个圆球;分开的时候透明无光,合拢时则透出一道碧绿的寒光,夜里在百步内可以照见头发。

试想一想,若是当初慈禧是个民女,她的欲望能有这么大吗?这种欲望是随着她的权力的增加和一点点的满足后而逐渐膨胀的。为官者获得了一些满足后,切记不要过分地追求欲望中所奢想的东西。

明代的严嵩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大奸臣。在担任相国的职务期间,和儿子严世蕃一起,卖官鬻爵,贪污受贿,胃口越来越大。当他的罪行败露,被抄家的时候,曾留下了一份记录。这份长达数十页的记录,使我们知道一个人在蜕变后其贪欲会有多大,里面记载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简直是天文数字。仪以书画为例,所藏的宋代木刻就达数十上百种以上,而每一种当时就值数百上千两银子。严嵩被抄家之后,曾向皇帝说:“还我一领青衫吧。”意思是说,让我继续作个普通的读书人吧。严嵩少年的时候,勤学苦读,清贫自守,诗文名满天下。正是他不知满足及越来越大的权力使他走上了腐化堕落的路途呀。所以,为官者应知足常乐,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和金钱。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他真心实意想作学术研究,也写过几部学术著作。但他写的书,全国也找不到50个人买,而这50个人又是他的朋友,那是非送不可的。

当时,还很时兴买卖书号。两三千元,不算多,但是对于一个书生来说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这还是不堪忍受的屈辱——自己不图名不图利写高深的学术专著,不但没有稿费,还要自己贴钱。有感于世道不平,他反复考虑后,毅然决定下海。

拼搏了两年,赚了5万元钱。本来,他的最初愿望是赚个两三万元钱,足够出两三本书,以改善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然后洗手不干,继续从事孤寂的学术研究。然而,经商多少比写书轻松,而且生意刚刚有了起色,前途光明,他又怎么能撒手不干呢?他想,不如干脆再干它几年,弄得10万20万的,这一辈子就不用再考虑钱的事情了。等他真的有了10万20万之后,会不会又想50万100万呢?

这世界上多了一个生意人,多了一个暴发户,可这样的人多如牛毛。不过,少了一个学者。这对社会而言,的确是个损失。而这个损失确是因为欲望不加节制而造成的。

明代魏大中42岁中进士,随即被授予官职,但不久便感到意兴萧然,准备归隐。他想起了贫困时代同慈母娇妻爱子享受天伦之乐,想起了与师父赛歌互答的欢乐场面,慨然叹道:“试问权高金多者还知道这种快乐吗?”

历史上有许多达观的人放弃了荣华富贵而去过恬淡的生活,甚至退隐山林,无拘无束,他们才是生活真谛的领悟者。正是他们知足常乐,才活得自在。

有的人,自己有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本来已经很不错了,看到有人有3间的住室,他就不满足了。

有一个人想到海南去,由于专业所限,不可能更换职业,他的工资在这个城市中算是中等,总的来说收入还是偏上等,可与南方的同学相比,差了一大截,于是心里便很不平衡。但在南方从事同样的工作,收入也只是中等,钱是比北方多了,可是与当地人一比较,反差就会更大,于是他决定不去了。

人们往往从比较中获得心理上的公平感或不公平感,满意或不满意,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只想比上不足,而不想比下有余,那你一定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从而厌倦目前的生活。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其心里就会恶性循环,在无限追悔中度过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