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古代处世精典
7650600000044

第44章 处世变通学(10)

外交活动中的谈判,少不了游说。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谈判者,历来对于巧妙地选择和运用外部环境十分重视。

人们知道,日本的钢铁和煤炭资源短缺,而澳大利亚的钢铁和煤炭资源都很丰富。日本渴望购买澳大利亚的钢和煤,而澳大利亚在国际贸易中却不愁找不着买主。按照道理,日本人的谈判实力比澳大利亚小,澳大利亚在谈判中居于主动地位。但是由于日本人采取环境妙用的技巧和方法,反使澳大利亚商人拜倒在日本商人的脚下。

日本人深知澳大利亚人过惯了富裕和舒适的生活,对日本的生活环境很不适应;而且根据澳大利亚人的习惯,他们一般都比较谨慎,讲究礼仪,不至于过分侵犯东道主的权益。鉴于此,日本人有意识地把澳大利亚的谈判者请到日本去谈生意。结果,澳大利亚人一到日本,就表现出拘谨和急躁情绪,刚过几天就急于想回到故乡别墅的游泳池、海滨和妻儿的身旁去,表现出对谈判环境的极不适应。而作为东道主的日本谈判代表则沉着应战,不慌不忙地讨价还价。在谈判过程中,日本方面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双方在谈判桌上的相互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后,日本方面仅仅花费了少量的款项做诱饵,就“钓”到了“大鱼”,取得了按常规难以取得的利益。

更为有趣的是,在埃及和以色列关于西奈半岛争端的谈判中,美国当时的总统卡特为了使中东和平谈判能够早日成功,竟下意识地将谈判地点选择在大卫营。可是大卫营究竟是一个什么所在呢?它环境糟糕,生活单调、枯燥,令人厌倦。最刺激的活动就是捡捡松果,闻闻松香。卡特为了促成这次中东和谈,唯一的娱乐工具是他安排的两辆自行车供14个人使用。每天晚上住在那里的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统贝京,可以在总共三部电影中任选一部观赏,作为调剂。到了第六天,每个人都把每部电影看过两次,并且感到十分厌烦。每天早上八点钟,卡特都会去敲萨达特和贝京的门,并用他那单调的声音说:“我是吉米·卡特,准备再过内容同样无聊、令人厌倦的十小时吧!”过13天这样的生活,只要签约不至于影响自己的前途,谁都想立即签字以离开那鬼地方。

卡特一番良苦用心,终于换来了中东和平谈判的圆满成功——以色列归还埃及的西奈半岛,埃及将西奈半岛划为非军事区。这与卡特选择大卫营这个特别的谈判地点和其令人生厌的谈判环境,不能不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以他之矛攻他之盾

以矛陷盾的游说方法,就是游说者善于抓住对方曾经用过的观点或说过的话语,作为还击的武器,以逼迫对方就范。阳货说服孔子出来做官,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孔子“十五志于学”,而且曾经明确说过“学而优则仕”。但是他到了“四十而不惑”的年龄,又是博学多才,且有“克己复礼”、复兴周公礼法的宏愿,却始终没有出来做官。

阳货,是春秋时代季氏的家臣,有权威,有势力。他觉得孔子确是位人才,想劝他出来做官。一次见到孔子,刚想答话,没料到孔子摆起臭架子避而拒之。阳货无奈,只好打道回府。过了些时日,阳货又专程登门拜访孔子,且给孔子送去了当时最高级的礼品——一只烧得喷香的小猪。不巧,这次孔子却真的不在家,阳货只好留下礼品,怏怏而回。

孔子回来后,见到阳货送的礼品,心里有些不安,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想回访阳货,但内心深处又着实不想如此。思虑再三,孔子想出一条妙策:趁阳货出门时再回访,一来尽了礼,二来又避免了见他。于是打听到阳货的行迹后,乘机虚情假意回访阳货一次。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正当孔子得意地坐车而归时,路上突然遇到阳货从外面回来。不期而遇,孔子无法回避了。

阳货一见孔子,稍事寒暄,便进入正题,展开了他对孔子的游说,他拉着孔子手说:

“来!我与你说说话。”

孔子见阳货讲话有居高临下之势,觉得反感。又不便发作,只好随着阳货去。阳货问孔子道:

“把宝贝藏在怀里不拿手出来而使鲁国迷乱,这能称得上仁吗?”孔子无语。

“不可!”阳货见孔子没反应,自己径直断言道。

“喜欢从事于政治,却屡次丧失良机,能说是有智吗?”阳货再问。

孔子还是无语。“不可!——时间已经消逝,它是不等待我的。”阳货点题了。

孔子仍是无语。不过,过了一会,他左手凭轼,右手搔了搔花白的头发,果断地说一句:

“喏,我就要做官了!”

孔子起初看不起阳货,阳货也明白孔子对他的鄙视心理与抑制他游说的逆反情绪。但阳货了解孔子历来是以“仁”、“知”(智)来教育别人的,自然自己也应该笃行“仁”、“知”二字。故而阳货为了使这场难得的游说发挥作用,达到说服孔子出来做官的目的,便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以其矛,击其盾”的战术。连用两个反意疑问句,并自问自答,打垮孔子的自傲心理,消除其抵制别人游说的反感情绪,还使孔子明白自己先前胸怀奇才而不为国效力,有意克己复礼而又不愿借两句话向孔子发射猛烈的一炮:“时间已经消逝,它是不等待我的!”最终使孔子警醒过来:自己要想实现复兴周公之礼与天下大同的理想,只有一条路——出来做官,在职任内推行自己的治世方略。于是,他摸摸花白的头发,高高兴兴地到鲁国当官去了。据说在鲁定公时,孔子的官还由都宰升到了司空、司寇呢!

解除防线再进正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思想总是有某种共同规律的。游说中积极发掘这种共同规律,寻找事物的关联处,通过现身说法,先自觉地解剖自己,再推及他人,以求得双方在思想上引起共鸣的方法,就叫做意他言己。

人们都知道“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此处的邹忌,正是运用“意他言己”的游说方法,说服齐威王广开言路,以求政通人和的。

战国时代,七雄之一的齐国,到齐威王时国力颇是强大。也许是因为功业皆成的缘故,威王逐渐地变得骄傲、固执起来,开始听不进逆耳忠言,政治上出现了危机。齐国的大臣都很忧虑,纷纷谏劝威王励精图治、居安思危、广开言路,使齐国在群雄争霸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威王听不进劝告,有时还险些把忠心直谏的大臣斩首。这样,众臣就逐渐冷了心肠,进言者日益减少。

邹忌,是威王的宰相,当时见到众臣谏劝齐威王纷纷失败的情形,心里十分忧虑。但是,他又一时想不出妙法,因为他知道硬谏、直谏是无济于事的。一天,他突然从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形里顿悟到谏劝齐威王的方法。

有一天,邹忌朝服衣冠,对镜梳妆,发现自己高高的个子,长得很帅,颇以为得意,见妻子进来,便问: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你美得多,徐公哪能及你美哩!”其妻毫不迟疑地答道。

邹忌从房里出来,见他的小老婆正在外间梳理,便又问道:“我比徐公美吗?”

小老婆想了想说:“徐公远不及你美啊!”

第二天,有客人来拜访邹忌,邹忌在交谈中又想起前一天的话题,于是便向客人道:“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呢?”

客人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笑微微地说:“徐公的美赶不上你啊!”

邹忌听了这些赞誉,十分开心,但也有疑惑:“我真的比城北徐公美吗?”于是决定见城北徐公,以看个究竟。第二天,城北徐公来见邹忌。邹忌反复端详,又多次窥镜自视,最后他还是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公美。

明明自己的美远比不上徐公,为什么自己的老婆、小老婆、还有客人,都违心地说自己之美远甚于徐公呢?寻思良久,他突然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于是邹忌立即兴冲冲地去见威王。威王一见邹忌非同寻常的神情,立即问道:

“邹卿今天为什么匆匆而来,莫非有什么急事要禀告寡人?”

邹忌答道:“不是有急事,只是一时有一顿悟,想告诉大王你啊!”

“丞相,请讲!”威王催促他。

“微臣前日偶然窥镜自视,自以为很美,并以此询问自己的妻、妾和造访的客人,他们也都说我的美远胜于徐公。我也知道自己可能不如徐公美。于是昨日专程召见徐公相比,一比之下,深知自己差得太远了。为什么妻、妾和客人明明知道我之美不及徐公,又都说我比徐公更美呢?原因在于:妻子说我比徐公美,是因为敬爱我;妾说我比徐公美,是因为畏惧我;客人说我比徐公美,是有求于我!”邹忌如此说了这番切身经历与体会。

“邹卿讲得有道理!”威王一听邹忌自述经历颇符实情,便脱口赞道。

邹忌听了威王的褒赞,又见此时威王兴致勃勃,便话锋一转,说道:“今天齐国地域千里,城池一百二十座。宫廷王后王妃,没有不爱戴大王的;朝廷群臣,没有不畏惧大王威严的;四境邻国,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你平时是很难听到真话,倒很容易受蒙蔽的啊!”

威王听到此,方才明白邹忌说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一经历的本意,细加回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激动地说:“对!”

自此之后,威王便改过自新。而且还颁布政令,号召全国说:

“上至大臣,小至平民,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者,受上赏;能上书谏劝我的人,受中赏;能在私下议论,甚至发牢骚,能传到我的耳朵中来的,也可受到下等奖赏。”

政令刚刚颁布之初,大臣们纷纷入朝谏言,皇宫里热闹非凡;几个月后,陆陆续续地有人入朝谏言;一年之后,有人还想谏劝,可是没有什么话题,亦即没有发现齐王有什么过错。自此之后,齐国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也都纷纷来朝见齐威王。

邹忌讽谏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在群臣谏劝失败而态度冷淡之后,放弃硬谏、直谏的方法,而是先跟威王讲了一个自己的私生活的故事,使威王听来颇感有味,易于集中思想。当威王心理上解除了反对谏言的防线后,邹忌再循序渐进地把话题引到事先预设的轨道上。等到威王我自己说话的用意时,邹忌的讽谏已完成,这时的威王已无法排除已注入脑海的讽谏之言了。思而虑之,他不能不接受邹忌的谏言。邹忌运用“意他言己”的手法劝齐王纳谏,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能传为千古佳话。

反客为主先声夺人

游说,作为游说者一般居于客位,当游说对方不肯轻易顺从你的意见,甚至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时,游说者能用自己的透辟道理、铿锵有力的谈话压制住对方,从而让对方屈从和改变主意的谈话方式,就是反客为主。历史上诸葛亮出使东吴,游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的故事,就是反客为主游说的好例证。

《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败退,无力反击,大有坐以待毙之势。以刘备单独的力量,绝对无法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江东的孙权联手。此时,诸葛亮自愿出使到江东做说客。他此行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孙权卷进这场战争。如果是一般的使者,有可能为了请求对方出兵支援而低声下气。但是诸葛亮却完全相反,采用“反客为主”的方法,做出一副强硬的态度,硬是激起了孙权的自尊心。

当时,东吴孙权自恃拥有江东全土和十万精兵,又有长江天堑作为天然屏障,大有坐观江北各路诸侯恶斗的态势。他断定诸葛亮此来是做说客,采取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等待着诸葛亮的哀求。

不想诸葛亮见到孙权,开门见山地说道:“现在正值天下大乱之际,将军你举兵江东,我主刘备募兵汉南,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但是,曹操几乎天下完全平定了,现在正进军荆州,名震天下,各路英雄尽被其所网罗,因而造成我主刘备今日之败退。将军你是否也要权衡自己的力量,以处置目前的情势?如果贵国的军势足以与曹军相抗衡,则应尽快与曹军断交才好。若是无法与曹军相抗,则应尽快解除武装,臣服于曹操才是上策。将军你是否已定好方针,决定臣服于曹操?时间剩下不多,再不做决定就来不及了。”

诸葛亮只字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好像专门为东吴的利益来点破迷津的。孙权当时只有26岁,是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诸葛亮明知他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只是采用反客为主的策略,激发孙权的自尊心。

孙权听完诸葛亮一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答道:“你知道齐王田横的故事吗?他忠义可嘉,为了不服侍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不愿称臣而自找了断,更何况我主刘皇叔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或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

虽然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但面对着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势力,又考虑到刘备新近败北,未必还有能力抵抗曹军,心里还存在不少疑惑。诸葛亮看出这一点,进一步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说服孙权。

“的确,我主是一败涂地,想要整军是比较困难。但曹操大军长途远征,这是兵家大忌。他为追赶我军,轻骑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强弩之末’。且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不惯水战。再则荆州新失,城中百姓为曹操所胁,决不会心悦诚服。现在假如将军的精兵能和我们并肩作战,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是难得的机会,现在全看你的决定了。”诸葛亮用分析的方法指出曹军的弱点,是要解除孙权的不安和担心。果然孙权在诸葛亮激起自尊后又听到他中肯的分析,心情大悦,增强了信心,遂同意诸葛亮提出的孙刘联手抗曹的主张,这才有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这次出使成功,与他正确运用“反客为主”的游说手法不无关系。

利用矛盾——迂回诱导法

话题多变循序渐进

被游说的对象,在他们的头脑中总会抱有一定的观点、立场,乃至成见;这些观点、立场乃至成见又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经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考分析后形成的,所以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触詟说赵太后,就是历史上迂回劝导的典型例证。

公元前266年,赵惠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纪尚幼,大权由母亲赵太后掌管。秦国看赵国困难重重,乘机进犯,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却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掌上明珠,太后执意不让他去,并对劝说的大臣大发雷霆,宣称谁再敢来劝,要吐他一脸唾沫。

形势相当危急。一面是秦军步步进逼,一面因太后难舍母子情,使齐国的支援成了泡影,国家命运危在旦夕。

这时左师(官名)触砻来到朝廷,求见太后。太后也明白对方来意,准备给他一些颜色。触詟因年迈,行走艰难,慢慢走到太后面前,开始了这么一段对话:

触詟:“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走,很久没有来见您,但我常常挂念着太后的身体,今天特地来看看。”

太后:“我也是靠车子代步的。”

触詟:每天饮食大概没有减少吧?

太后:“用些粥罢了。”

触詟:“我也不愿吃东西,勉强出去走走,每天四里路,稍微可以吃一些,身子骨也硬朗了。”

通过开头几句的互致问候的话,太后怒气稍为平息了一些。这个话头的目的也达到了。

触聋:“我有一个希望,请太后做主。我的儿子舒祺,年小才疏。我年纪大了,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当个卫士,守卫王宫。”

太后:“可以,年纪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