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古代处世精典
7650600000045

第45章 处世变通学(11)

触詟:“十五岁,岁数是小一点,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付了。”

话题转到儿子身上,他的要求既表达了对国家的忠心,更重要的是涉及如何对待子女的问题,这就与太后的症结自然联系起来了。但触詟此时还不能提太后的儿子,只能作为伏笔。

太后:“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触砻:“比女人还厉害。”

太后:“唔,女人才是最厉害的。”

触詟:“我觉得您疼爱女儿燕后超过儿子长安君。”

太后:“错了,我疼爱燕后比不上长安君。”

触詟:“不,父母疼爱儿子就应该替他打算得很远。您把女儿嫁到燕国时,虽然也悲伤,但每到祭祀时却祷告别让她回来,这不是希望她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继为王吗?”

太后:“你说对了。”

此时的话题已不知不觉谈到男人与女人谁更爱孩子的问题。触詟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热转到正题。但他却不能提人质的事,而仍采用迂回的手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表面看来纯属太后个人家庭问题,所以太后能够接受,并被触詟的一些新鲜提法(如男人比女人更爱儿子)所吸引,使讨论引向深入,步步逼近主题。

接着触聋又把话题转向历史——

触詟:“赵家立国二百多年了,请您想一想,除去现在三代之外,过去的赵家子孙到今天还有谁能把爵禄继承下来的呢?”

太后:“没有,没有。”

触詟:“其他国家呢?”

太后:“也没听说过。”

触詟:“这就大有文章啊。因这些子孙都靠继承父辈传下的现成爵位,地位虽高,但没立过功劳,得到俸禄却优厚,又没有对国家做过贡献。毫无能力和经验,又行使很大的权力,这就十分危险。他们的地位就很脆弱,容易受人攻击。自己遭到杀身之祸不说,还连累他的子孙。如果您要提高长安君的地位,只靠封地加官,却不让他为国出力,将来您要去世,他凭什么功劳在国中立脚呢?所以太后爱他不如爱燕后。”

太后:“你说得对极了。好,长安君的去留听你安排吧!”

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触詟的游说妙就妙在提的中心问题是劝赵太后交出儿子做人质,但始终不提人质的问题,甚至分析完历史现象后,也只是把讨论归纳为太后爱子不如爱女这个问题上,但却使太后从中认识到女子是为国立功还是坐享其成,是他一生中成败攸关的大问题,所以思想的扣子解开了,弯子转过来了。此种游说方法真是“言近而旨远”。

人们看到触詟在与太后的对话中,话题是换了好几次,但是触詟却是紧紧抓住中心,始终占据主动。在漫无边际的话题中掌握时机,敏锐地捕捉有利于向中心逼近的话题进行引导,才使太后不知不觉亦步亦趋,致使问题最终归得到解决。

逻辑诱导无可辩驳

逻辑的力量,令人神往,为人倾倒。游说中运用逻辑的力量能由个别的道理推导出一般的道理。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从认识个别事物开始的,从个别中概括、推导出一般。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是游说中常用的方法。

有一位年轻的职员吴先生对他的董事长抱怨说:

“董事长,机械方面的事我实在无法担任……我对电气方面的工作比较有兴趣,因为我学的是电气,所以,对机械的事一窍不通啊!……”

董事长温和地点点头,然后对吴先生说:

“你读的是电气,因此,只懂电气而不懂机械,所以,目前对这份工作不太满意,是吗?”

“是的,因为我对机械的事完全外行……”

“好,那我问你,读电气之前,你是不是也对电气完全了解?就是说你对电气完全外行。是吗?”

吴先生以为董事长在开玩笑,随口答道:

“那当然。”

董事长继续说道:“看来任何事情刚开始做时都是外行。但是,正因为外行,所以才要去学,慢慢才能变成内行。虽然,对电气来说你是一名行家,不过,对机械方面却一窍不通。所以,你必须学习有关机械知识,然后再渐渐成为这方面行家。

如果能做到这地步,那么,不论电气或机械方面你都能成为优秀的技术人员。

你说你已精通电气方面的事,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机械方面的专家。

在大企业里只要懂得一种专门的技术就可以了。不过,身为中、小企业的人员,却必须各种知识都懂得一些才行。因为,如果只懂一种专门技术的话,在紧要关头一定发挥不了作用的。”

董事长从人学习知识以及成长、发展的逻辑过程启发吴先生,使他懂得在中、小企业当一名技术人员,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全面的重要性,并且树立了在机械方面有所建树的决心。果然,一年后吴先生对机械方面的事情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从第二年开始,他慢慢产生兴趣,而且更加卖力工作。第三年,他主动问董事长:

“董事长,请问除了机械方面的事情外,还有什么新的工作可以做吗?”可见董事长前面一番逻辑诱导的话颇具说服力。

突然有一天,吴先生又找到董事长说:“董事长,这件事没有办法做,因为我没有找到任何科学根据!”

“像你工作经验这么丰富的人,怎么也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实在太不应该了。你知道,专家的范围是很狭隘的,他们只想走已经铺好的路,而不愿自己开拓一条新的道路。如果前面没有理想的道路就裹足不前,甚至放弃,完全不想自己另外再走出一条路来,这是很可惜的!

现在,你说你没有‘科学根据’可依,但是,你知道吗?在一百年前,‘科学’只是一种梦想而已。

然而,我们的先人为了实现这种梦想,不断地研究、探索,最后,终于建立了所谓的‘科学’根据这种法则,那么,你为什么不对自己的前途也抱着一个美梦呢?这样的话,你说可以在过去所已知的‘科学根据’上另外寻得一条新的‘科学根据’法则了!

一个堂堂大学毕业生,无法走出所学的法则之外,岂不是太不像话了吗?好了!我希望你做任何事都能建立起自己的信念,不是一味依赖着,否则,你永远都不会进步的。”

此番话,不但使吴先生心服口服,而且也使他对董事长更加佩服。

这位董事长的说服工作其所以获得成功,正是他善于用逻辑推理、逻辑判断,一句话,依靠逻辑的力量,使这位年轻的职员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人的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知道了科学发展进步道路,从而激发出一种敢创敢做、积极进取的精神。

紧抓纲绳牵牛鼻子

苏格拉底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逻辑学家,他以论辩见长。他创立的问答法至今还是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论辩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是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肯定,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他说“不”。为什么苏格拉底问答法有如此的魅力呢?因为在说话时,一开始就让对方说“是”,会使整个心理趋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对方精神放松,能保持谈话的和谐气氛,更容易使自己一方掌握主动,控制谈判局面,也就是一种“牵牛鼻子”的方法。

下面我们可以从反、正两个方面来比较一下牵牛鼻子的效果。

一种是常见的陈述式的谈判方法:

甲:“你们需要的卡车,我们有。”

乙:“吨位多少?”

甲:“4吨。”

乙:“我们要2吨的。”

甲:“4吨有什么不好呢?万一货物太多时,不是正合适吗?”

乙:“我们也要算经济账啊!这样吧,以后我们要时再通知你……”

这种陈述式所进行的谈判,看来是失败了。如果我们改用苏格拉底问答法,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甲:“你们运的货每次平均重量是多少?”

乙:“大约2吨吧。”

甲:“有时多,有时少,是吗?”

乙:“是的。”

甲:“究竟需要哪种型号的卡车,一方面要看你是什么货,一方面要看在什么路上行驶,对吗?”

乙:“对,不对……?”

甲:“假如你在丘陵地区行驶,而且你那里冬季较长,这时汽车的机器和车身所受的压力是不是比正常的情况要大一些呢?”

乙:“是的。”

甲:你冬天出车的次数比夏天多吗?

乙:“多得多,我们夏天生意不太兴隆。”

甲:“有时货物太多,冬天又在丘陵地区行驶,汽车是否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呢?”

乙:“对,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