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古代处世精典
7650600000005

第5章 处世面子学(5)

拒绝丈夫,一定会造成短暂的伤害,危害夫妻性爱文明,然而事先以“感激”来温暖对方,事后再以“另一个选择”来补偿对方,这个拒绝的伤害就几近于零了,这也是面子学的一种高境界的艺术。所以,如果你“今晚真的不想”,先应想好怎样说话,好好地拒绝对方,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夫妻间的不愉快发生,而且.也会为以后更有品味的性爱生活开创出一条康庄大道。

夫妻之间,在性爱问题上如此,其他生活琐事上也应当如此。“打一巴掌揉三揉”是面子学中的一剂灵丹妙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对方的面子,平息对方的怨怼,消除感情隔阂,换来一张笑脸。此方百试百灵。求同存异对话不必对抗。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在中国,鲁迅是个大家,这一点很少人有意见。但对于林语堂,却纷纷扬扬了好长一阵,有些人至今还在那里大摇其头,说:“林语堂么,鲁迅早就说过啦……”其意不言自明。说这种话的人当然忘记了林语堂的几十部英文著作,忘记他曾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更不会记得鲁迅还说过:“语堂是我的老朋友。”

鲁迅和林语堂还真是老朋友。北大早年,准不知道周氏兄弟与“现代评论”派曾经争论得热火朝天,而林语堂就是周氏兄弟“语丝派”的一员干将,北洋军阀枪杀刘和珍、杨德群后,林语堂和鲁迅并肩战斗,一起写下了激烈的文字,向当局抗议,为此,他们都荣幸地列入当时京城50名最激进教授的“黑名单”。

林语堂受聘厦门大学做了官,没有忘记他的难兄难弟,经他介绍,鲁迅也做了厦门大学的教授。那儿的理学院院长刘树杞排挤鲁迅,使他连搬了二次家,林语堂不安得很,鲁迅却一点怨气都没有。

后来到了上海,他们之间出现了小小的摩擦。一位作家要办书店,请鲁迅、林语堂、郁达夫等人吃饭,想获得他们的支持。谁料到,桌上的鲁迅先生和林先生起了口角,鲁先生说林先生在“讥刺”他,林先生却说鲁先生是“神经过敏”,各不相让。

老朋友之间闹点小冲突本是喝稀饭一样的平常事儿,哪里知道后来的冲突大着呢!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了《论语》、《人世间》、《宇宙风》几个刊物,很受欢迎。林语堂竟成了中国的“幽默大师”,原因就在于林语堂在刊物上提倡“幽默”,主张“闲适”,好发“性灵”。这本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哪里知道,那时候正是左翼文坛独领风骚的好时光,林语堂和他的小品就显得格格不入了。鲁迅就写了一封信给林语堂,让他放弃这些“无聊玩意”,别去钻“牛角尖”了,多翻译英美名著,因为林语堂是教会大学出身,留学德美的。林语堂回信说:翻译之事,要到他老了后再说。

鲁迅看了,勃然大怒。为什么?鲁迅当时比林语堂大十四岁,并且很推崇翻译之功。林语堂话不是讽刺他吗?好心没得好报,鲁迅从此不理林语堂。

这一件事看来有些令人感到悲哀。仔细一想,也很平常。不是有很多人说鲁迅“多疑”吗?这里面可能含有偏见,但鲁迅的敏感与率直却是很明显的。而林语堂的放荡不拘和孩子一般的“顽固”,也是积习难改。这两种个性碰在一起,久了,难免有火花出现。闹点口角不算什么,但文艺上的观念就不太好调和了。

文艺观点、观念的不同,不应该导致生活上交情断绝的后果。北大早期,据说就曾有两位先生,在课堂上一个劲地攻击对方的论说,彼此当然都知道,但下了课,两位先生在路上遇见了,都要深深地鞠躬,执礼如恭。而对于鲁迅和林语堂后来交情的断绝,人们唯有深深的遗憾。他们尽可以不接受彼此的文艺观念.但他们完全可以继续他们的友谊。庆幸的是,鲁迅批评林语堂,只限于文章和文艺观念。而几十年后,林语堂仍然视鲁迅为现代文学的大作家。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十分有缘,两人在公元1019年与1021年相继出生,仿佛有约在先,年轻时,都曾在同一机构担任一样的职务。两人互相倾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绝世的文才,王安石尊重司马光谦虚的人品,在同僚们中间,他们俩的友谊简直成了某种典范。

做官好像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官愈做愈大,心胸却慢慢地变狭。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两位老朋友竟反目成仇。倒不是因为解不开的深仇大恨,人们简直不相信,他们是因为互不相让而结怨。两位智者名人,成了两只好斗的公鸡,雄赳赳地傲视对方,都以为自己的嘴最锋利,翅膀变硬,把造物主给人的执拗好斗发挥到了极限。有一回,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包拯邀集全体僚属饮酒赏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员们个个善饮,自然毫不推让,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酒量极差,待酒杯举到司马光面前时,司马光眉头一皱,也就一饮而尽,轮到王安石,王执意不喝,全场哗然,酒兴顿扫。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喋喋不休地骂起王安石来。一个满脑子知识智慧的人,一旦动怒,开了骂戒,比一个泼妇更可怕。.王安石以牙还牙,祖宗八代地痛骂司马光。自此两人结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个“拗相公”的称号,而司马光也没给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宽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于苏轼都骂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司马牛”。

“拗相公”的拗性和“司马牛”的牛脾气更激化了他们的冲突,王安石太自信了,这个“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派领袖根本不把司马光放在眼里,就像一位斗牛士,看见凶猛的蛮牛冲过来了,还嫌不够刺激,挥动手里的红布,要让牛变得更加激怒。司马光也不是好惹的,他虽不是一头凶猛的蛮牛,却有比牛更尖锐的武器。他又是上书,又是面陈,告了“拗相公”的御状。罪状之一是“不晓事,又执拗”。罪状之二是拉帮结派,利用皇帝给的特殊权力,拉拢了一帮江西等地冥顽不化的蛮子。结论是:此人不是良臣,而是贼民。一直把王安石搞下了台,司马光才罢休。他们早年抱定拯救国家和百姓的理想,终于成为一个泡影。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他们早年的行动都有所后悔。大概是人到老年,与世无争,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与牛脾气,而达到面子学所提倡的境界。王安石曾对侄子说,以前交的许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实司马光这个人是个忠厚长者。司马光也称赞王安石,夸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劳大于过错,仿佛是又有一种约定似的,两人在同一年的五个月之内相继归天,天国是美丽的,“拗相公”和“司马牛”尽可以在那里和和气气地做朋友,吟诗唱和了,凶为那里陔是向子学的最佳境界,什么政治斗争、利益冲突、性格相违,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谁能在争论中获胜

事实上,谁也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

为什么?因为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驳得千疮百孔,一无是处。你或许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他丢了面子,伤了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你使我当面出丑,你使我百口莫辩,你出尽了风头,但是我就是不服气,纵然你千真万确,我也要反对你的胜利,固执我的意见……”

因此,当你将要陷入顶撞式的辩论漩涡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开漩涡,避免争论。你不可能指望仅仅以摇唇鼓舌的口头之争,来改变对方已有的思想和成见。把细枝末节的小事当作天大的原则问题加以辩论,是因为我们坚持成见的缘故。只要你争胜好斗,喋喋不休,坚持争论到最后一句话,就可以体验到辩论的“胜利”,可是,这种胜利不过是廉价的、空洞的虚荣心的产物,它以引发一个人的怨恨为代价。

谁能够克服喜好争论的弱点,准就能在社交中获得成功。

周恩来当年说到避免争论的办法,是“求同存异”,“他有他的看法,何必去反驳他?”“弄得人家无话可说,就算你胜利了?”

在你争论中可能有理,也可能以雄辩取胜,但要想轻易改变别人的主意,你就大错而特错了。

日常工作中容易发生争执,有时搞得不欢而散甚至使双方结下芥蒂。人是有记忆的,发生了冲突或争吵之后,无论怎样妥善地处理,总会在心理、感情上蒙上一层阴影,为日后的相处带来障碍。最好的方法,还是尽量避免它。

我们常用这么一句话来排解争吵者之间的过激情绪:有话好好说。这是很有道理的。据面子学大师分析,争吵者往往犯三个错误:第一,没有明确而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想法,话语含糊,不坦白;第二,措辞激烈、专断,没有商量余地;第三,不愿意以尊重态度聆听对方的意见。又有一个调查说明,在承认自己容易与人争吵的人中,绝大多数说自己个性太强,也就是不善于克制自己。

同事之间有了不同的看法,最好以商量的口气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语言的得体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尽量避免用“你从来不怎么样……”“你总是弄不好……”、“你根本不懂”这类绝对否定别人的消极措辞。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必然会引起对方反感。即使是对错误的意见或事情提出看法,也切忌嘲笑。幽默的语言能使人在笑声中思考,而嘲笑他人则包含着恶意,这是很伤人的。真诚、坦白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让人觉得你是希望得到合作而不是存挑人的毛病,同时,要学会听,耐心、留神听对方的意见,从中发现合理的成分并及时给予赞扬。这不仅能使对方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也给自己带来思考的机会。如果双方个性修养、思想水平及文化修养都比较高的话,做到这些并非难事。

如果遇到一位不合作的人,你就要冷静,不要让自己也成为一个不能合作的人。宽容忍让可能一时觉得委屈,但这不仅表现你的修养,也能使对方在你的冷静态度下平静下来。当时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不妨把事情搁一搁,认真考虑之后,或许大家能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善于理解、体谅别人在特殊情况下的心理、情绪是一种较高的修养。有的人生性敏感,有的人恰恰遇到不顺心的事没处发泄怒气,也许对方正生病,这些都可能是造成态度、情绪反常或过激的原因。对此予以充分谅解,会得到相应回报。

心胸开阔是非常重要的,谁能没有言谈上的失误和过错、别人无意间造成的过错应充分谅解,不必计较无关大局的小事情。法国的布鲁依尔说过:“两个都不原谅对方细小过错的人不可能成为老朋友。”如果以老朋友的态度进行合作,许多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只要想到为了共同的事业,相互帮助,相互谅解,冲突是完全可以缓解和避免的。

能不斗嘴的时候尽可能不斗嘴,这话说了等于没说。看来,要让人们彻底杜绝争吵是一种天真的想法。既然如此,不如寻找一种折中之道,即:学会正确地争吵。

学会正确地争吵你可能觉得好笑。但在生活中,就是有很多人不会争吵,甚至不清楚争吵的意义。下面就有两个相反的例子:

“我们从来不吵嘴,我丈夫和我都是平静随和的人,但我们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缺少真正的爱情,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为一点小事情就可以争吵一番。这简直可笑。这也使我们彼此感到对方的坦率。”

争吵对于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争吵,关系就不会健康地发展。关系越密切,争吵也就变得越为重要。千万不要把争吵一概当作坏习气压制下去,这样的话,矛盾依然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不正常。

推心置腹的争吵能使友情进一步巩固,从不争吵的伙伴心里最清楚,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容易破裂的。只是为了维持关系,他们才小心地避免发生争吵。

但怎样吵才能恰到好处呢?

首先我们要把“善意”争吵与“恶意”争吵区别开来。恶意的争吵就像在泥潭里的格斗,引起争吵的问题往往被搁置一旁,争吵的人只是为了争吵而吵。善意的争吵是围绕着问题的焦点,遵循着一定的规则把话讲出来。下面是面子学大师给你的几条提示,它们被证明在争吵过程中是很值得遵循的:

(1)公平地争吵

注意不要给对方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每一个人心理上有一条界线,对别人的攻击是不能超越这一界线的,否则就会使矛盾激化。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异常敏感,总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这一类人需要锻炼,学会容忍别人的攻击。

(2)诚恳地争吵

应该把自己的缺点表现出来并同时尊重别人。伙伴之间的争吵不像拳击赛那样有不同的重量级别。如果强者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把弱者吓唬住,那么这样的争吵就决不会有好结果。在善意的争吵中根本不存在着“胜利者”和“失败者”。

(3)不要为私生活争吵

私生活与争吵是水火不相容的。私生活问题虽然应公正地解决,但却要十分小心地进行商谈。

(4)有目标地争吵

每一次争吵都应有一个目标,也就是说要解决特定的问题。一切都应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在争吵中即使达不到统一,也一定要阐明各自的观点。

(5)现实态度

为陈年老账争吵是没有丝毫意义的,一味争吵的起因永远是现实问题,是当时当地发生的问题。

以上是五条基本的准则。需要补充的是,在争吵中要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语句。例如:“这简直是胡说八道!”如果他真是在“胡说八道”,那你还有什么必要同他继续争下去呢?

另外,还要避免使用.“没有一次”、“总是”等一类词,例如说:“你没有一次守信用!”或“你总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两句话表达都不可能是事实。这样的话只能激怒别人,导致双方互相抱怨,使矛盾加深。

恰到好处的争吵是一门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人的一生中争吵是免不了的,不管是主动地去吵还是被动地去吵,希望您能学会驾驭它。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乐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术。有一句名言叫做:“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

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小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足“恶”吧,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他也能改“恶”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