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经典阅读,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765800000015

第15章

第3章第2节“捕猎者”的身后

——解读《螳螂捕蝉》

经典点击

一天,蜻蜓在荷花中穿梭飞舞,蝉在柳树枝头鸣叫。螳螂从树叶中爬出,探头窥视,悄悄地朝蝉的方向爬去。蝉已察觉,但镇定自若。当螳螂在背后举刀欲斩时,蝉振翅飞去。又一日,蝉在榆树枝头鸣叫。一张树叶在慢慢地朝前爬动。黄雀飞上枝头整理羽毛,它发现树叶在向蝉的方向爬动,知道其中有鬼,就密切注视着。螳螂驮叶伏行,接近蝉,这次蝉思毫未察。螳螂迅速举刀向蝉猛砍,蝉被击中,吱吱直叫。正当螳螂在为自己的胜利而高兴时,黄雀突然向螳螂猛扑而来,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出自《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第九卷?正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寿梦执意攻打荆地即楚国,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吴王勃然大怒,警告群臣说:“有谁胆敢劝阻我出兵,我就将他处死!”此语一出,大臣便不敢贸然进谏了,唯恐招致杀身之祸。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也想劝谏君王,但想来自己人微言轻,无法直言进谏,于是想出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一连三天,每日清晨,他都手持弹弓、弹丸在王宫的御花园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了他的衣鞋。吴王感到十分奇怪,便问道:“你这是要做什么呢?”侍卫道:“御花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高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飞来一只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能知道我的弹丸早已对准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身后潜伏的杀机啊。”吴王一听,自愧自悔只看小利而忽略了大祸,随后便取消了攻楚的计划。

传统观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通常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随之而来。人生中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些。

如果将这个故事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你就会发现更深的寓意。

另类解读

自然界的“螳螂捕蝉”表现出的其实是一条弱肉强食的“食物链”,虽然略显残酷,但无可厚非,在涉及到自己的生存问题时,动物眼中看到的往往只有自己的食物。

对于人类来说,“螳螂捕蝉”表现的却是人们对利益的取舍,勾心斗角中无穷的争斗,你算计了别人,正沾沾自喜,殊不知,身后又有人算计了你。

下面这则《新螳螂捕蝉》是一期杂志上刊登的文章,立意新颖,于传统理念中做出时代诠释。

一群蚊子在池塘边激动地传递着一个消息:在十几里外的一个地方有个小楼,楼里有间房子,房子里有个胖子,胖子又白又嫩,他的血液鲜美无比。蚊子们嗡嗡叫着商议如何去享用这道美味。

蛤蟆一步一步,悄悄地接近池塘,隐蔽在杂草丛中,舔着舌头,美滋滋地数着蚊子的数目:“不少,一顿大餐。”

蛇伸出它的头,幽灵一样的目光,紧盯着蛤蟆:“只要你一开始吃蚊子我就进攻,呵呵!你做梦也想不到。”

鹰在长空滑翔,目光穿过草丛,锁定忘乎所以的毒蛇,缓慢地降低了飞行高度。

一个小伙子躲在树荫下,举起猎枪,瞄准:“再低些,哈哈!再低些。”

不远处有辆警车,车里的人正在用望远镜往这边看:“这小子还在非法捕猎,听我的命令,等他一开枪我们就行动,抓起来,罚款,狠狠地罚。”

一名电视台记者带着隐蔽的摄像头,若无其事地在一旁散步:“等你一罚款我就曝光,只罚款不收枪,我看你逍遥到几时。”

十几里外的电视台里正在紧张地开会:“这次对警局的曝光就差一组镜头了,台长让我们慎重一点,这台节目我们做还是不做?弄得不好我们的饭碗可就没了。”“我们还是请示台长吧。”

台长坐在办公室,长得又白又胖,一手拍着自己的脸,一手挠着腿上的痒:“该死的蚊子,纱窗挡不住,灭蚊剂杀不死,什么?什么曝光?都帮我打蚊子,快点!愣着干啥?”

(佚名)

人生像是一个连环局,有求则苦,有欲望便会陷入争斗的迷局。正如冯小刚在解释电影《夜宴》时所说,“欲望和复仇是东西方共同的主题,不同之处在于东方人对权力的理解,宫廷斗争并不能归纳为简单的‘复仇’两个字,就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后章子怡饰演的婉后之死也诠释了电影的这一主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现实生活中讲述的总是诡谲可怕的人心。

每一位“捕猎者”身后都有意想不到的“埋伏”,正如人生的不可预料一样。庄子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利益与钩心斗角关系,你永远不知道谁比你更高一筹,每个人都是人家棋盘里的一颗棋子。所以有时,心计不如坦诚,不要总去计较自己的得失,与其像“螳螂”、“黄雀”一样成为争斗中牺牲品,不如一开始就避免落入“捕猎”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