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经典阅读,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765800000016

第16章

第3章第3节人生不是市场,本质依旧重要

——解读《买椟还珠》

经典点击

“买椟还珠”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左上》。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商人前往郑国卖珍珠。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于是,他请来手艺高超的工匠,以名贵木兰作珠匣,并以桂椒薰制,用珠玉连结,又用玫瑰宝石装饰,再以翡翠宝石缝缀,并雕刻了精美的花纹,镶嵌了美丽的金边,盒子美观华丽,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精美珠匣。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谁知郑人打开盒子,将里面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是这个盒子,里面的珍珠我不要。”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传统观点

以传统的观点看,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

另类解读一

为什么郑人只要盒子却退换珍珠?或许郑人是一个身价亿万的浮华子弟,如此行为只是哗众取宠显摆而已;或许他是一个善于炒作的绝世高手,以一颗珠子的价值,达到闻名遐迩、流传千载的宣传效果;或许郑人是一家珍珠养殖场的厂长,退还珍珠以取得盒子的专利权,使自己大量滞销的珍珠能以高价卖出;或许楚人是由于特殊原因迫于无奈忍痛卖珠,郑人在了解情况后,出于善举,只是象征性的买走了盒子……

人民网上有篇《“买椟还珠”新传》,针砭时弊,将“买椟还珠”的故事在当今社会演绎了一番,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话说,楚国的张氏家族和郑国的李氏家族,世代经商,是商场上的老对手,两大家族明争暗斗,各有胜负,都积累了相当的财富。楚国的张氏家族传到张卫这一代,开始做珠宝生意,生意奇好。相比之下,郑国的李氏家族传到李之这一代,生意开始走下坡路。

李之决定放下面子,亲自到张卫的珠宝店去取经。李之一进店,正好碰到老板张卫,与张卫寒暄了几句,他就开始打量这家装修十分精美的店面,不久,他被橱窗里一个精美的盒子迷住了。

这个盒子真漂亮啊!李之让店员把盒子拿给他看,他发现盒子用上等木兰精制而成,散发着一种非常独特的香味,这种香味刚闻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但时间稍长就能闻到持久的馥郁之香,可以想见,制作商肯定是用一种价值昂贵的香料把匣子熏了很长时间。再看盒子上面,别致地点缀着18颗珠宝、9朵玫瑰、3块翡翠,组成绝美的“心”形。

李之打开盒子,发现里面躺着一颗珍珠。不过,成色非常一般。李之问张卫:“这颗珍珠怎么卖?”张卫笑笑:“如果是李老板要,我就打8折,10000钱卖给你!”李之凭着多年走南闯北经商的眼力,推测那颗珍珠最多值2000钱,也就是说那个盒子张卫要卖8000钱。盒子虽好,但也不值这么多钱啊。于是他跟张卫讨价还价:“珍珠我不要,我就要这个盒子,张兄能否1000钱卖给我?”

张卫一口回绝:“你把盒子买走了,我这珍珠就像脱了毛的鸡,不好看哪,怎么卖?”但李之实在是太爱这个盒子了,他一咬牙,花了10000钱买下这颗珍珠。他拿走了盒子,但珍珠没还给张卫。大概他心里想,张卫你够黑的了,凭什么要把珍珠还你啊。李之一走,张卫就对他的儿子吹上了:“儿啊,看到了吗?这已经是我靠盒子卖出的第1908颗珍珠了!”

儿子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回连我们的老对手李文也上了套啊!”张卫大笑:“督促包装部,让工人加班加点生产盒子。争取年底前我们的公司在咸阳上市!”但让张卫没想到的是,两个星期以后,楚国工商局找到张卫,指出其生产的珠宝盒子为仿冒产品,要全部没收。工商局工作人员拿出一个新盒子让张卫看,张卫看到这个盒子,不由大惊失色,这不就是他张卫的盒子吗?只是上面多了几行字:此包装已由李之独家申请专利,专利号:123456789,仿冒必究。

就这样,张卫的珍珠盒子停止生产,还赔了20万钱给李之。张卫的珠宝生意大大受挫,门庭冷落。一个月后,张卫从《咸阳晚报》上看到,李之成立了一个广告文化传播公司,专门抢注商品,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了郑国首富。

原来,先前各国的商家都没有商标注册意识,等到李之抢注了他们的商标,才想起和李之去交涉,李之就空手套白狼,将这些厂家的商标又高价转给他们。李之抢注的商标有:“屈原牌啤酒”、“孟子牌书包”、“张仪牌润喉片”、“雎鸠牌鸟笼”、“子牙牌钓具”……被李之抢注商标的厂家对李之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但是李之的抢注完全合法,商家也只能自认倒霉。

张卫看罢,叹息一声,马上叫来儿子,宣布自己的临时决定:“你明天就动身,火速到咸阳大学去报道,学法律!”

(佚名)

有人笑楚人的喧宾夺主,就好比《韩非子》中的秦伯嫁女,秦国国君将女儿嫁给晋国国君的公子,光跟着为她穿衣化妆的丫鬟就有七十人。到了晋国,晋国公子喜欢她带去的丫鬟却讨厌秦王的女儿。书中评论说,这真是成了善嫁丫鬟,而不善嫁女儿啊。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失误仅在于具体目标有所偏离,其最终效果依旧达到了经商的目的,找到了一个市场卖点,无论是珍珠,还是珠匣,总归是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

另类解读二

对于郑人,有人笑他舍本逐末,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你会发现“买椟还珠”竟然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会为了一件赠品而将自己本不需要的商品买回来,人们会购买“天价”月饼,只因为其包装中的附加价值能够给送礼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郑国人买了匣子却退了珍珠是因为他只看到匣子的华美却没想到珍珠的价值。但对于现代这些买椟还珠的人来说,这种做法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说到此,不由想起一则笑话,细细品味,也有几分“醉翁之意”。

一古董商偶逛菜市,见一老农卖猫。令他感兴趣的不是猫,而是用来喂猫的那只碗,竟是件极其珍贵的文物,遂想据为己有。于是他装出很爱猫的样子,要老农把猫卖给他。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以高价把猫买下。成交后,古董商很“随意”地对老农说:“我顺便把这只猫碗也带走好吗?”不料,老农笑呵呵地告诉他:“我就是专靠这只破碗来卖猫的呀!”

郑人和古董商,所图的都是常人看来没什么价值的东西。差别在于,郑人是得了便宜而众人不知,自以为聪明的古董商却白白吃了个哑巴亏。这说明,世间一些东西的价值并非人人可见的。古董商看中的那只破碗,是有实实在在的价值的,不过需要专业的眼光方能辨识得出。郑人买下的木匣,或许需要特别的角度来鉴赏。

我们对价值的衡量,应该是多元化的。生命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人生的不同方面,无论你看中的是哪一方面的价值,都无可非议,但人生仍有本质和末节之分,你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不可本末倒置。

总之,买椟还珠的故事还能发掘出许多不同的版本,但切记,市场理念可以创意演绎,将“买椟还珠”之道运用地游刃有余,但人生却不能恣意滥用,不然将会迷失自我。

陕南留坝有张良庙,庙有一联,上为“送秦一椎”,下为“辞汉万钟”,堪称杰作。张良少时率大力士以铁椎掷向秦始皇,浩气回荡古今;天下既安,又辞万钟之禄,归隐山林。张良所求,并非多数人看重的高官厚禄,按现时的话讲,无非是实现人生价值。张良所为,堪称买椟还珠之另类注解:送秦一椎,投身“革命”,是谓“买椟”;暴秦灭,天下平,椟已得,功成身退,是谓“还珠”,高洁而明智,实际上抓住了人生的本质。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富足的年代,“买椟还珠”在市场上对于买卖双方来说有时竟成为一种理念。然而,对待人生却应该慎重一些。要抓住人生的本质,完善自我,别把外在条件看得太重;要找到生命的真谛,别在功名利禄中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