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经典阅读,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765800000039

第39章

第7章第5节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

——解读《阿Q正传》

经典点击

阿Q是未庄的雇农,一贫如洗,但靠着“精神胜利法”的麻醉而怡然自得。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也开始神往于革命,但却遭假洋鬼子斥骂。不久,因赵秀才诬告,阿Q被当作抢劫犯枪毙。

传统观点

鲁迅先生说,他对于自己笔下的阿Q这个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

另类解读

要说这个世界上我最崇拜谁,说句实话我也不怕人笑话,我最崇拜阿Q。当然,Q兄只是我最崇拜的人“之一”,不是我最崇拜的人“唯一”,如果我只崇拜Q一个人,那我就成了QQ了,大家就都到我这儿注册号码来了。但我崇拜阿Q是没错的,他简直就是我心目中的“超级男生”!

有人说,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文学形象,现实当中有吗,你就崇拜?当然有,鲁迅是谁?他能够凭空捏造文学形象吗?正是因为现实当中这种人太多了,鲁迅才以如椽巨笔,提炼概括出了这样一个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形象。就连外国人读完《阿Q正传》都佩服之至,说阿Q在他们国家也有,可见Q兄是早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鲁迅是从批判国民劣根性的角度来塑造阿Q这个人物的,但也正如他老人家对《红楼梦》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我从《阿Q正传》中读出的就不光是阿Q的麻木不仁和自欺欺人,我还读懂了他的生存智慧。

你想一想,阿Q在未庄纯粹是个弱势群体,赵太爷打,假洋鬼子骂,受人欺负,任人宰割,可他上吊了吗?没有,割腕了吗?也没有,他活得好好的,而且是个很快乐的人。要不是最后参加“革命”被砍了头,我相信他能活到100岁,成为我的曾老太爷。这就比我们现在好多弱势群体强多了吧,我们现在一些弱势群体,比如民工,一拿不到工钱就跳楼,比如贫困大学生,一交不起学费就吃安眠药,比如下岗职工,一失去工作就报复社会行凶杀人,他们哪有阿Q乐观?他们的心态哪有阿Q正常?生在当今社会,你再弱势也比阿Q强,阿Q能够好好生活,你怎么就不能?当然,这是被媒体报道出来的极个别的人,极个别的人也一样啊,极个别的人就应该那样吗?说他们还不如阿Q,冤枉吗?一点不冤枉!

阿Q能生存,靠的是精神胜利法,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历来为人所诟病,鲁迅先生更是站在国民素质的高度对其进行批判。鲁迅先生当然没错,但我还是认为他说的离现实远了些。他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他认为这种国民劣根性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但从一个人生存的角度看呢?精神胜利法还值得批判吗?我认为就不值得批判。个人当然也要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生存。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人的第一需要就是生存,连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发展吗?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解决他的个人生存问题,从他所处的大环境、他的身份地位及个人素质看,阿Q都没有什么发展的可能,生存是他唯一要解决的问题,他为了生存采取精神胜利法又有什么不对的呢?既没犯法,又不违背道德,怎么就应该被人嘲笑?在被赵太爷打了嘴巴时,他完全可以通过骂“儿子打老子”来取得心理平衡,这比生闷气强,更比找赵太爷拼命智慧,生闷气就要影响身体健康,找赵太爷拼命是以卵击石,自己找死,那就无法生存了。在感到无法与“强势”抗争时,他完全可以唱两句“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来出出怨气,这同样比一味痛苦和自卑好。

我们现在一些弱势群体,那是真该学学阿Q。民工在拿不到工钱时,他如果想这是“儿子在欠老子的账”,先平衡一下心理,然后再该怎么着怎么着,我看他就不至于跳楼。工人在被厂长强迫下岗时,他如果想像自己暴打了厂长一顿,我看他就好像进了日本的发泄屋,怨气一出就一切释然了。都是假想,都是自我安慰,不危害社会,也不危害他人,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在阿Q的生存智慧中还有一招,这是一般人没发现的,那就是他总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跟吴妈比,跟小尼姑比,跟王胡、小D比,跟土谷祠的老头子比,这样比是干什么?这样比他就感觉自己不差了,于是就有了优越感,于是就觉得自己幸福得像花儿一样。作为弱势群体的他,这是多么宝贵的一种智慧。这就又比我们现实中的一些人强多了。人一般都爱跟“强者”比,看人家开汽车,就讨厌自己的自行车;看人家整天鸡鸭鱼肉,就嫌自己饭桌上的青菜豆腐没味儿;看人家老婆年轻漂亮,就觉得自己老婆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结果越比越自卑,越比越觉得自己窝囊,压力增大了,心理不平衡了,整天生活在忧愁烦闷当中,这样的生活哪还谈得上质量呢?如果我们像阿Q似的,跟“弱者”比,骑自行车时就跟还买不起自行车的人比,吃青菜豆腐时就跟非洲的难民比,老婆脸上有皱纹就跟八十岁的老太太比,那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一切烦恼就都没有了,我们就只剩下幸福快乐逍遥自在了,那该是多好啊!

中国有许多讲生存智慧的书,比如《菜根谭》,比如《曾国藩家书》,这些书都由于其巨大的实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追捧,但它们都没有把阿Q精神概括进去,我认为这真是遗珠之憾哪。读者朋友们同意我的观点吗?

(李益民)

茅盾先生说,《阿Q正传》出世以后,“阿Q相”很受人讥笑了,但是讥笑尽管讥笑,“阿Q相”依然流露在芸芸大千的社会现象中。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这篇网文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阿Q的“精神胜利法”,抛却其骨子里的劣根性,却也有些独特的见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身上依旧有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阿Q并不是一个好的榜样,下面这首小诗才是对这种乐观的生存智慧的完美诠释与升华。

“我健康的赤足是一面清脆的小鼓,在这个雨季敲打着春天的胸脯。没有华丽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