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经典阅读,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765800000053

第53章

第10章第5节答案“不唯一”的智力测验题

——解读《还剩几只鸟》

经典点击

有这么一道智力测试题,曾被许多人津津乐道:“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鸟,还剩几只鸟?”

传统观点

“还剩几只鸟”是许多孩子甚至大人都听到过的一道智力测验题,通常孩子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这些答案在大人看来是荒诞不经的。经过大人的点拨,越来越多的孩子知道了正确答案,却忘记了怎样思考,这道简单的“脑筋急转弯”背后引发的思考让人回味良久。

另类解读一

一位南非的老师尼奥?阿姆斯特来中国支教,在期满送别的宴会上,他以恭维的口吻对中国教育官员说:“在我访问的16个国家中,中国学校的课堂纪律是最好的,中国孩子是最懂礼貌、最好教育的。”接着,尼奥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我曾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所小学给孩子们上课。课堂上,我出了一道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题:“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鸟,还剩几只鸟?”24名学生竟然都不吭声,歪着小脑袋,一副沉思状,我只得挨个去问。

“托尼,你觉得树上还剩几只鸟?”

托尼反问道:“先生,在我回答问题之前,我想问一下,这一事件是发生在加州还是犹他州?在加州打鸟是犯法的。”

“就算是犹他州吧!”我回答。

“噢!明白了,先生。我还有一个问题,打枪的人使用的是有声手枪还是无声手枪?”

“就算是有声手枪吧。”

“枪声有多大?会不会震得耳朵发疼?”

我被问得有点摸不着头脑,说:“看来你是不打算回答我的问题了,你还是先坐下吧,让汤姆来回答。”

汤姆身子往后一仰,把脚跷上桌面:“先生,您确定他用的是有声手枪,并且真的把那只鸟打死了吗?”

“确定。拜托你了,汤姆!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汤姆听了我的回答,把脚拿下来,眼珠一转:“先生,树上有没有待在笼子里的鸟?”

我把眼睛转向比尔:“比尔,还是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比尔站起来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我还不知道旁边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是否还有鸟?”

“没有。只有这一棵树。”

“那么,您可以保证没有残疾或饿得飞不动的鸟吗?”比尔继续啰唆。

我没再接招,转问乔治:“乔治,问题你听清了吗?”

“问题是听清了,我想知道鸟里边有没有聋子。也就是说,有没有听不到枪声的鸟?”

“没有,全是健康的鸟。”

“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乔治继续问。

“都怕死。”我已经不耐烦了,“乔治你也坐下吧,请玛丽回答这个问题。”

玛丽站起来说:“先生,我能回答您的问题。但您要告诉我,算不算怀孕待在肚子里的小鸟?”

我的头上开始出汗,有点想发火了,说:“算了吧!我们换一个问题。”

这时,第一个被我叫起来的托尼站起来说:“哦,如果真不算怀孕待在肚子里的小鸟,并且打鸟人的眼也没有花,小鸟都可以自由活动,我知道还剩几只了。”

我顿时来了信心,高兴地说:“你快说吧!”

托尼把双手往肩上一抱,摇头晃脑地答道:“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摔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了。”

尼奥?阿姆斯特讲完这个故事后,向中国的官员摊一摊手,说:“你看,一个问题竟耗费了一堂课的时间。”

“还是中国孩子聪明。”尼奥接着说,“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标准答案。我问还剩几只?他们齐声回答:‘一只也没有了。’‘为什么?’‘因为死的掉了下来,其他的都吓跑了。’他们3秒钟就把问题解决了。”

中国教育官员听了觉得有点尴尬,没有说话……

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它确实反映出中西方教育对于孩子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唯一”的答案到底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还有一个故事写的是有关教育的两则预言,20世纪70年代,中国曾派出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却乏人问津。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结论部分写道: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出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1中国小学生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背后,室外活动时除外。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讲,它是学校作业的延续。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这么写道: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相比,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然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20多年过去了,两者的预言都错了。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孰是孰非,不好妄加论断,但有一点是最重要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成长的旅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要知道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另类解读二

一个美国网友问我,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有什么不同?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后来仔细想想,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还真的有很多差别。

1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注:美国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大学是“严进宽出”。)

2向老师发问。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故意向老师发问,美国学生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中国学生则为装懂而不向老师提出问题,中国学生还认为坐得端端正正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场的所有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列出一大串计算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美国学生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像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5数学头脑。美国学生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都能不用计算器做出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匹诺曹的长鼻子一样。

6零用钱。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园里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了就自己到书房的抽屉里去取。”

7旅游。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你给我一笔钱。”

8女朋友。美国学生把女孩子带回家,自豪地对父母说:“这是我的女朋友。”中国学生面对拿着自己被撬开的日记本且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地说:“我没有早恋。”

9新赛车。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辆新赛车是我自己组装的!”中国学生则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赛车!”

10自己做主。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了!不要老依赖我们给你提供意见。”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道:“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敢把我们的话当耳边风?告诉你,就是你长出胡子,你还是我们的儿子!还是得听我们的!”

(豆苗)

中美学生的差异,是教育理念的本质区别造成的,上面提及的十点不同,都足以让中国的学生和老师有所启发。孩子应该如何成长,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是一个伟大的课题。做人做事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成材成人。

德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的力量。罗素主张把这两种小学教科书放到一块儿让孩子念。有人就担心,说你这样让孩子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他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懂得“不同”,可以更好地成长。当我们从小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中,便会渐渐丧失某些个性与能力,在别人的镜子中照出自己的优劣,能够让你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了解。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分数永远只是一个形式,它无法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究竟如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中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家长和学校舆论唯一地依据分数来给一个孩子做出好或坏的结论,那么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