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口才价值百万
765900000004

第4章 (1)

第1篇第1章第2节不战而屈人之兵 (1)

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是政治力量最激烈的碰撞。战场上,敌对双方都以挫败对方为目的。双方力量的强弱当然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强大的一方就能取胜。在军事战争中,善于用兵的将帅,是可以兵不血刃就能取胜的,孙子把这种行为称为谋攻,即所谓“上兵伐谋”。

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敌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他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最高超的谋略。而高超的说话水平正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如刘勰所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诸葛亮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用“嘴”打仗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关于他以口才制胜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乡侯骂死王朗”最为典型。诸葛亮率师北伐,在渭河边与魏国大都督曹真的大军相遇。

故事说的是魏国的大都督曹真率领20万人马来阻挡蜀军的进攻,王朗是他的军师。这王朗是位76岁的老人,本来是汉朝的老臣,后来投靠了曹操,在朝廷中担任司徒官职。

在军事上部署好以后,曹真与副将郭淮、军师王朗商议退兵之策。善于雄辩的王朗十分自信地说:“明日可先摆好阵势,让老夫出马,凭老夫三寸之舌,一定教诸葛亮拱手来降,让蜀兵不战自退。”

两位将军一听,连声说好,若能兵不血刃,令诸葛亮投降,自然是上策。

第二日,魏蜀两军,各自摆开了阵势,司徒王朗派人到蜀军阵前大叫:“请对阵主将答话!”

不一会儿,蜀军门旗闪开,一辆四轮车缓缓驶出。车上端坐着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他往对面一望,只见对方大旗上方写的是王朗的姓名。就在这时,只见一位白发老者骑在一匹骏马之上。

诸葛亮打量了对方一番,心想此人就是王朗了。他一定是来阵前劝降,我绝不能让他得逞。主意打定后,就马上派人去对方阵地传话:“大汉丞相要与司徒对话。”

来人传话刚完,只见那白发老者纵马而出。诸葛亮一见,忙在车中拱了拱手,王朗也在马上做了个答礼的动作。接着王朗大声说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有幸相见。先生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这无名之兵?”

诸葛亮一听,马上用洪亮的声音答道:“吾奉皇帝之诏讨伐叛逆之贼,怎么说出师无名呢?”

王朗接着说:“天数有变,政权更迭,天下的权力归于有德之人,这是规律。自汉末以来,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正是我太祖皇帝曹孟德才统一北方,万民归附,这是天命所归啊!到了世祖曹丕的时候,顺应天意,接受禅让,这也是上合天意、下顺民心的事,先生理应明白。先生本为人杰,才华横溢,理想远大,曾自比于管仲、乐毅等名人,为什么偏偏要干逆天理、背人情的事呢?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么?今我大魏雄兵百万,良将千员,谁能阻挡!愿先生放下干戈,以礼来降,则不失封侯的爵位,于国于己,难道不好吗?”王朗侃侃而谈,自认为说得铿锵有力。

王朗说完,诸葛亮却哈哈大笑起来,接着答道:“我本以为汉朝老臣必有高明的议论,哪想到只是这些陈词滥调呢?现在我有一言,请诸君静听。汉末以来,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不安。黄巾之后,战乱不断,朝堂之上,豺狼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掌权,以致社稷丘墟,生灵涂炭。这不是天祸,而是人乱!”

谈到这儿,诸葛亮停了一停,接着话锋一转说道:“对于你,我早就了解,早年举孝廉、后入朝当官,照理应匡复汉室、兴刘氏,为什么偏偏要反助叛逆,同谋篡位呢?你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啊!所幸的是天意不绝汉朝,我昭烈皇帝刘备统率四川。今日,我奉少主之命兴兵讨贼。你既是不忠不义之臣,自应潜身缩首,苟延残喘,哪有资格在此妄谈天命呢?”诸葛亮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气愤,声音更洪亮,语调更激昂。这时,他大喝道:“我看你这白发老贼,命无多日,很快就要奔赴黄泉,不知你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啊!赶快给我退下,让逆贼与我来决战吧!”

王朗本来就年老,听到这番痛斥,特别是揭了他的老底,心里十分气恼。他气塞胸膛,突然大叫一声,摔死在马下。曹军受挫,不战而屈。后有人诗赞曰:“兵马出西秦,雄万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春秋时候,有一次秦国与晋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国处在危亡之中。

在这严峻的形势下,郑国国君只好派老臣烛之武到秦国去,想通过谈判劝说秦军退兵以便孤立晋国,挽救郑国的危亡。

国都被包围,烛之武无法出去,只好等到黑夜,再想办法。

到了深夜,万籁俱寂,四周漆黑一片,郑文公亲自把烛之武送到城上,让他坐在一个筐里,用绳子系在筐上,悄悄地将筐坠到城下。

烛之武趁着黑夜,终于秘密地来到了秦军中,拜见了秦穆公。

烛之武对穆公说:“大王,我虽是郑国人,今天却是冒着危险为秦国的利益而来的。”

穆公听了,冷笑一声说:“哟,你还为我们着想呀?”

烛之武显得极为诚恳地说:“你们两国围攻我们,我们知道郑国就要灭亡了。不过,请您想一想,灭亡了我们,对您秦国会有什么好处呢?郑国在晋国的东边,贵国又在晋国的西边,相距千里,中间隔着晋国。我们灭亡之后,贵国能隔着晋国来管理我们的国土吗?所以这国土恐怕只会落入晋国人的手中。贵国与晋国相邻,实力也相当。晋国再并吞了郑国,国力就超过贵国了啊!替别人出力去兼并土地,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聪明人能这么干吗?大王可要三思啊!”

烛之武说到这里,停了一下。见秦穆公眉头一动,就猜到了他的心思,便接着说:“晋国现今很想称霸啊!他灭亡了我国会满足吗?一旦时机成熟,再向西扩展,难道就不会侵扰贵国吗?”

这时,秦穆公点了点头说:“先生说的,还有些道理。”

见穆公已初步接受,烛之武便继续说道:“如果能让郑国继续存在,那对您并无坏处啊!让我们作为贵国东边路上的主人,招待过往的使者和军队,供应他们的一切,不也很好吗!”

秦穆公听了,又点了点头,但没有作声。

烛之武见时机已经成熟,便进一步说道:“况且,您对晋惠公也有过恩惠呀,他也答应要用瑕、焦两座城市来报答您,但结果又如何呢?他早晨刚刚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来防备贵国,哪讲信誉呢?所以,绝不要做那帮助晋国而削弱自己的事情哟!大王英明,想必是能考虑到的。”

烛之武的一番话,使秦穆公认真思考了一番,他派人私下里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单方面撤军。这一下,联军瓦解了。晋国一看灭亡郑国没有希望,便也将军队撤退了。没有发一枪一弹,郑国国都的包围就被解除了。

不费一兵一卒,一个烛之武就能把秦军说退了,这是什么样的威力?当然是说话的威力,这再次证实了“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精辟论断。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因此经常会有大军逼近、大敌当前时的紧张谈判。那种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彩谈判篇章层出不穷,在历史潮流中大放异彩。

战国时期,楚怀王派大将昭阳领兵攻打魏国,连连获胜。斩杀了魏军的将领,夺取了八座城市,一下子威震各国。

昭阳非常得意,打算乘势而上进攻齐国。齐国自知力量不够,为了避免这次战争,就派陈轸作为特使,去会见昭阳,与他谈判。

这谈判自然是艰难的,因为昭阳正在得胜之时,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哪会停止立功的机会呢?而陈轸却精心准备了一番,决心使谈判成功。

昭阳接见了陈轸。陈轸一见面就向昭阳祝贺,祝贺他伐魏成功,战绩卓著。他极力地赞颂昭阳运筹帷幄,指挥英明,又极力夸张各国对他的反应,说得昭阳心花怒放。

祝贺、赞颂一番以后,陈轸话题一转,很关心地问道:“按楚国的规定,战绩显著的能得到什么官职呢?”

昭阳随口答道:“战功明显的,官位是上柱国,爵位是上执硅。”

陈轸接着又问道:“还有比这更高的官爵吗?”

昭阳说:“那就只有令尹了。”

陈轸若有所思地说:“那令尹就是最高贵了,可是国君不会设置两个令尹的官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