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
766300000048

第48章 2竭泽而渔的学者气势

第三卷第二章2竭泽而渔的学者气势

做学问、运用知识资源,一定要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季羡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坐舟。”这是古人留给今人的告诫。世间万物变化无穷无尽,时刻有新事物产生,若想对世界进行及时了解,便要不断学习,这便是学无止境的道理。季老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只要开卷便能接触新事物,让自己获得益处,只要遇到能够传授自己知识的人,便要虚心求教。另外,在研究问题时,也不能满足于只读一本书、几本书,或是向几个人求教,而应当不断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对所有的资源进行“竭泽而渔”的利用,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事物,对问题有更深的了解。

深入探讨和研究,是治学、搞艺术的成功者多采用的方法。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他们从来都是不耻下问的。

唐朝德宗年间,有一年长安地区好久没有下雨,田里庄稼尽枯、旱灾严重。唐德宗下令祈雨,按时风俗惯例,举办了歌舞杂戏竞技的盛会。

在长安天门街中心的两侧,各搭了一座彩楼,举行表演艺术竞赛。轮到音乐比赛时,东街推出了琵琶名手康昆仑上台表演。康昆仑那时已是国工,自以为是天下第一名手,必然无敌。在台上悠然自得,弹了一曲《新翻羽调绿腰》。这是一首有技巧的生动活泼的乐曲。果然名不虚传,奏得娓娓动听。

正当东街市民啧啧称道、一片赞扬的时候,西街彩楼后台走出一名妙龄女郎,盛妆艳服,怀抱琵琶,在台前施礼后,对着台下观众说:“我也弹《新翻羽调绿腰》。”只见她轻捻重拨,感情生动细腻,移调弹奏,音响宏亮铿锵,激昂处宛如雷声隆隆,妙绝入神,显示了高超的演技和非凡的功力,不但博得台下观众赞叹,连康昆仑也惊奇不已。他想,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高手,应该向她拜师学艺。这时,那女郎已从后台更衣而出,原来并非是女子,而是西街士绅送了厚礼,请来化妆上台表演的段师和尚。

第二天,皇帝召见了他们,旨命段师把技艺传授给康昆仑。段师奏请昆仑弹演一曲,作为技术考查。听毕,段师问昆仑:“你的演奏手法为什么很杂?发音有时还不够清晰正确。”康昆仑十分敬佩段师的洞察力,回答说:“师父真是神仙。我幼年受教在邻居一个巫婆处,学了几首入门乐曲,后来又先后向几个不同派别的老师学习,师父指出的缺点,击中要害,很中肯。”

段师认为康昆仑的基本演奏方法不对,路子不正,主张从头学起,提出“十年不弄乐器”,忘了过去的方法再学,才能成功,康昆仑立志上进,求学心切,拜了师父。他决心不留恋过去,彻底丢掉原来不正确的基础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在段师悉心指导下,康昆仑用功练习,终于学了高明的弹奏本领,成为一代国手。

曾有一位文学家说过:“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学习任何一门技艺,都是没有止境的。在各种技艺中,能人高手辈出,常常是一山更比一山高,若是只满足于眼前所得,总有一天会被别人赶超。另外,有些知识和常识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弄错,也容易误人误己。想要治学,必须具备严谨和追求甚解的精神。

中国古代医药名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是个极为求真务实的人。在医药面前,觉得容不得半点假。在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实在是遗祸无穷。

于是,李时珍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令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情况十分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不绝,使人莫衷一是。在父亲的启示下,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终完成《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但他的医药事业并未完成,他依然游走四方行医,力图让药草书籍尽善尽美。

任何人都不可能将一门知识穷尽,而天下间的知识门类有千千万万,若是有人能得知其中的亿万分之一,就已经不错了。为了追上知识的前进脚步,我们还能怠泄和自满吗?人们常说做事不能竭泽而渔、本末倒置,但是季老认为,做学问、运用知识资源,一定要有“竭泽而渔”的气魄。为了让自己在学识上获益更多,并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就要翻遍所有书籍,拜访那些比自己高明的人,以求让自己的技艺更胜一筹。如此不断学习对治学有益,还是对人生经验的一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