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七节人生就是一次有计划的旅行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翻。
——【当代】沈从文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都是一次旅行。
《庄子?逍遥游》中提到了出外旅行的事情,到近郊的草木间去,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顿,回来了肚子还饱饱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说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两三个月的粮食了。
看上去这是庄子在告诉我们出门旅行该怎么准备,实际上讲的却是人生的境界。前途远大的人,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只看现实的人,恐怕只能抓住今天。我们应该做的不只是拥有今天,还得抓住明天、后天,抓住永远。
如何抓住永远?只有让你的人生持续发展,为今后的旅程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走得更远,而非永远停留在一点。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二人成为好友。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在每天一成不变的挑水中不知不觉已过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没有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十天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里,看到他的老朋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朋友正在诵经读书,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微笑着说:“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也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时间诵经打坐,钻研佛理。”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业;只有第三种人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只有将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都打理妥当,才能走好漫漫人生路。
鼠目寸光的人其前途成就也就有限;高瞻远瞩的人,才能成就千秋大业,这便是因为智慧大小有别。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关键在于其能不能把握。有些人活了几十年就死了,不懂得如何把握,所以说:“小年不及大年。”
有些人做事只图眼前利益,而不会为长远打算。眼前可以得到的利益总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可短视心理常常使人失去本应得到的美好事物。也许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更注重现实,可实际上自己将未来的发展与成功的机遇白白浪费掉了。沉湎过去和未来就会迷失现在的一切,包括自己本身。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坐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都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最初上车时的落脚处一直站到下车。
急功近利是人性的一面。许多人贪图小便宜,往往为眼前的小利益而迷惑,殊不知在得到的同时往往失去了更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眼前利益的绚烂外貌蒙住了双眼,宁愿一直低头享受那短暂的欢愉,也不肯抬起头望望远方,去寻找更大的空间。只为眼前利益的人,受人性所限,只会陷入庸人自扰的无边烦恼之中;唯有立足长远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颈,活出智慧人生。
前途究竟是什么?前途是一次有计划的旅行,执著而有远见,自信而把握关键,便能拥有一张人生之旅的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