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
7721700000013

第13章 历史人物中的博弈(4)

长孙无忌集团中的其他人也被除掉,或杀或流放。武则天终于除去了最大的对手。

武则天对长孙无忌曾说她出身贫寒的话念念不忘,为了提高威望,为以后秉政作准备,她主持将《姓氏录》进行了修改,提高自己武姓的地位。原来在唐太宗时期,曾经修订过《姓氏录》,是太宗命高士廉按照官位高低来制定的。

但受魏晋以来重视门第风气的影响,在里面也列了很多官职很低的人的姓氏,而且将武姓排除在外。这让武则天一直耿耿于怀。等把长孙无忌驱逐出京城之后,仅仅两个月,许敬宗便马上请示修订新的《姓氏录》。修成之后的《姓氏录》将武姓列为第一等。至于其他的,则按照官职品位的高低顺序来进行排列。

高宗也因为不满意武则天的独断专行,便和宰相上官仪商量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位,上官仪答应起草诏书。武则天的耳目得知后赶忙报告,武则天赶到后,软硬兼施,说得高宗改变了主意,还把责任全推到了上官仪的身上。武则天于是让许敬宗捏造上官仪和已经被废的太子李忠图谋反叛,将上官仪父子处死。心狠手辣的作为,是武则天能够一步步登上女皇宝座的一个主要原因。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其中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能够在实现她统治梦想的期间排除一切阻碍她的困难,她排除这些困难的时候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单纯从博弈的观点来看,她的这些做法是可取的,像她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果她不采取这种手段,那么她就没有机会当上皇后,然而在后宫的那种争斗场面,不能够做上皇后,那么她以后的命运也只能是在冷宫中度过,所以,在种种条件的考虑之下,她对自己的女儿下毒手也是实现她最大利益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其实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事情,在权力的争夺过程之中,他们骨肉相残,父子为仇……可以说他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掌握最终的权力。

所以,武则天的这些所谓错误和过失,都不过是她政治生涯中的支流,也是实现她利益的手段。

安乐公主恃宠而娇

唐中宗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被流放到天寒地冻的房州,路上,韦后在车里生了个女孩儿,随便起个名字叫李裹儿,就是安乐公主。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复位,安乐公主渐渐地恃宠而娇,权倾天下。中宗长期被废于房州时,韦后和他共患难,中宗在房州时曾对她说:“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所以中宗复位后对韦后很放纵。韦氏效仿武则天,当中宗视朝时,也在御座左侧隔幔而坐。桓彦范劝谏中宗说:“牝鸡司晨,有害无利,请皇后专居中宫,勿预外事。”中宗却并不理睬。

安乐公主嫁给了权倾一时的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后,正如暴发户总是忍不住虎皮蟒衣、满地铺钱一样,小人得意也总是忍不住弄权享乐、飞扬跋扈。武崇训死后,安乐公主求父亲封自己为皇太女,以继承皇位,又求父亲把驸马武崇训的墓尊为陵,这两件事都没有成功。安乐又将空白敕书塞给父皇,撒娇卖痴要求父皇盖御印,然后拿回家随意填写内容,随意任命官员。她的要求是一手交钱一手交官。不多时日,除了宰相和大将军以外,满朝都站满了阿猫阿狗,屠夫走贩。

安乐公主希望韦后临朝后自己能做皇太女,所以母女联合起来,计议毒死中宗。韦氏亲自制饼,把毒药放入馅中。待饼已蒸熟,听说中宗在神龙殿查阅奏章,便令宫女携饼去给中宗吃。

中宗最爱食饼,伸手取了便吃,一连吃了八九张,还说是饼味很佳,不料过了片刻,腹中大痛,坐立不安,倒在榻上乱滚。

内侍急报韦后,韦后徐徐入殿,假意惊问。中宗已说不出话,用手指口,又延挨了数刻,身子不能动弹,两眼一翻,去了另一个世界。

韦后如愿以偿地临朝听政,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

宗楚客与武延秀及韦族诸人,共劝韦氏仿效武则天的故事。并除去相王李旦。谁知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已先一步动手,带领羽林军夜入玄武门,肃清宫掖,尽杀韦姓诸人。韦后和安乐公主也在此次被杀了。

安乐公主的行为简直是无人性的,她的贪婪无情和疯狂,也正是因为她对私利的疯狂追求,是为人所不齿的。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时候,要能够权衡各自之间的关系,要能够理性地加以分析,分清是与非、义与利,不可只靠一种豪赌的心理一味地谋取私利。否则结局只能是身败名裂。

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林甫为相期间。为了能够扩大自己的势力,整天想着怎么琢磨人。凡是他所琢磨的那些人,都是那些有可能得到皇上重用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人有可能会成为他的潜在对手。所以,就是对这些人,李林甫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而是及时下手,将潜在对手解决在摇篮里。

天宝元年(742),有一天,玄宗驾临勤政楼。兵部侍郎卢绚正骑马经过楼下,气宇轩昂,雄姿英发。玄宗看到后心生欢喜,称赞道:“真乃伟丈夫也!”李的耳目喉舌马上将此事汇报给李林甫。他担心卢绚被皇上重用,便设计阻挠。第二天,李林甫把卢绚的儿子召来,说:“令尊素有雅望,皇上准备让他去交、广(今广东、广西一带)任职。”

卢绚的儿子一听,到那么偏远的地方任职,可是一个苦差事,就请李林甫指点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可以年老为由,乞求皇上另行安排。”

果然,卢绚听从李林甫的“指点”,上书奏言自己年老,不堪重用,结果被罢免兵部侍郎之职,出任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李林甫又诬其借口有疾而不理政事。这样,玄宗对他的好印象一下子抹煞了,改授为太子员外詹事。卢绚的前途就这样让李林甫给结束了。

当自己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或者是潜在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用一定的手段进行维护也是博弈的精神。但李林甫却不是这样。

李林甫还清除了中书侍郎严挺之。严挺之在早年被李林甫排挤出京城。后来,唐玄宗想起他,便问李林甫:“严挺之现在在哪儿?此人可用。”

于是。李林甫当天晚上就把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召到府中“叙旧”,虚伪地以老朋友自居,说:“当授子员外郎。”李林甫又进一步套近乎说:“皇上对你哥哥很关心,须作一计,入城面见,当有大用。”并教严损之为其兄写一状纸,以身体不好为名,请入京就医。

严损之不知是计,反倒心怀感激,一切照办。李林甫拿着严损之写的状纸,面奏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近患风疾,急需辞官就医。”玄宗听后,叹息良久,只好令严挺之到东京养病去了。

李适之也是李林甫排挤的对象。他任刑部尚书,是太宗李世民的曾孙,“昼决公务,庭无留事”,办事效率极高。天宝元年牛仙客死,代为左相,被李林甫视为竞争对手。一次,李林甫故意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上未知之。”适之性疏率,玩人他不是李林甫的对手,未识圈套,以为李林甫说的是好事,就进奏玄宗。玄宗闻之大悦,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将此事征询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不无担忧地说:“臣知之久矣,然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可穿凿,臣故不敢上言。”玄宗听了,觉得李林甫是一片“忠心”,而怨李适之考察问题失之轻率,因而宣布,“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适之由是束手”,渐被皇上疏远了。

表面上看,李林甫甜言蜜语,好像很关心人,实际上,他的内心是充满杀机的,有自己的险恶用心。他所施用的手段就是为了除掉那些反对的人,并且制造出一些矛盾,一个一个地除掉这些人,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

袁世凯的两面性

袁世凯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典型的一个两面派、阴谋家。他为了自己的阴谋,也是有苦衷的。

袁世凯的一生八面玲珑,不管风向哪面吹,他都会顺风而动。

他先是趋奉李鸿章,得到仕途上的保障;在康有为革新派受到欢迎的时候,他便到处侈谈“维新”:当他看到慈禧一派的那些守旧势力依然是不可摇动的时候,便又毫不犹豫地出卖了光绪和所谓的维新派。

袁世凯在北京时广交权贵,于是很快就博得了很多官宦的欢心。而且这些宦官都认为袁世凯是少有的“知兵文臣”,于是,就要求皇上越级提拔他。而且,袁世凯极力地发挥他谄媚巴结慈禧太后的一个亲信,也就是握有兵权的荣禄,他把一些翻译的兵书呈递给荣禄请求指教,并且还百般地向荣表白其倾慕之心。通过这种方法,袁世凯很快就在荣禄的心目中有了位置,并且荣禄称他为“特殊人才”,还准备要大力地对他进行提携。通过这些事情,袁世凯打通了走向高统治阶层的道路。

康有为提出变法后,在朝野内外引发很大的轰动,袁世凯就觉得康有为提出的变法主张很可能会符合光绪的心意,而且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于是,袁世凯便有意接近康有为,在饮酒商谈中,他随风倒柳,大谈练兵、变法,还把康有为称为“大哥”,显得非常的亲切。他常向康有为吹嘘自己在朝鲜的时候,与日本人是怎么打过仗以及主张对日强硬等“英雄壮举”,一时间产生了“人皆喜聆其言论。目为一世之雄”的效果。通过此举,袁世凯很快便取得了康有为的信任。到了八月底,康就和学生梁启超共同发起了“强学会”。袁世凯还很慷慨地解囊捐助了五百两白银:从此康有为等维新派便视袁世凯为“同志”,并且对他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当时朝廷分成了维新和守旧两股强大的势力,其中维新派以光绪为主,守旧派却是以握有实权的慈禧太后为首。光绪帝主张变法,但是他手中没有什么权力,相反,慈禧太后掌权三十多年,而且心腹还非常的多。虽然是这样说,但光绪毕竟是皇帝,在法理上还是占有十分有利地位的。袁世凯在这个时候也是没有办法算定哪一派才会是最终的胜利者,于是他便采取了两面讨好的策略,静观时局的变化。光绪召见袁世凯的时候,袁世凯为了能够讨光绪的欢心,便慷慨激昂地大讲“国政腐败,只有推行变法才能有所转机……”这样的豪言壮语。光绪也觉得“维新”得靠“有力之助”,于是破格提拔袁世凯为候补侍郎,继续专办练兵事宜。袁世凯便连连磕头,对光绪皇帝感激涕零。然而,袁世凯在这里表演之后,又摇身一变,接着登门拜访了几乎所有的老臣,向顽固派表明自己不赞成“维新”。

当谭嗣同携带着密诏“说袁勤王”,“杀荣禄、除旧党”之时,袁世凯一再表白“青天在上,不敢辜负天恩”,“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但能有益于君国,必当死生以之”。谭嗣同见如此,便把“诛旧党”、“杀荣禄”的方案和盘托出。

当谭嗣同走了以后,袁世凯这才悟出光绪破格给自己升官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时他权衡两派实力,着实犯了难。据说当他回到家后,他的老母亲问他:“儿啊,什么事让你心神不宁?”袁世凯说:“母亲,好比有这么一件事:有个仆人侍奉一个大户人家,那家的母子不和,你说这个仆人该听谁的?”母亲说:“当然要听母亲的了。母亲经历多,能主事。”袁世凯这才恍然大悟,于是马上就作出了决定,立即乘火车去天津荣禄处,彻底地出卖了维新派。同时建议“欲破奸谋,卫慈圣耳”。随着谭嗣同等“六君子”

的人头落地,袁世凯也飞黄腾达了。他获得赏银四千两,并且还荣升为工部左侍郎。

袁世凯因此深得慈禧的赏识。慈禧太后和荣禄一致认为:袁世凯既熟悉洋务、为洋人所信赖,又有魄力,尤其是对太后忠心不贰。于是袁世凯,又一次得到提拔,在李鸿章死后,便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自古以来,像袁世凯这样八面玲珑、诡计多端、极其阴险狡诈的两面派人物是深为人们所不齿的,其实,在局面混乱不清,各方势力难解难分的时候,做一个两面派甚至多面派的人物是一个好方法,这样做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