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
7721700000016

第16章 人生生存博弈(1)

一个人生存在世上,要面对好多的人,有强者、弱者,还要处理好多的事情,要面对机遇的不同选择,由个人构成社会这个复杂的群体,而社会中的种种怪异现象实质上也是每个人不同的处世态度的总和所造成的。

(第一节)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

在人的精神领域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着的。

但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崇尚理性、排斥非理性,已司空见惯。要么认为非理性就是“不要理性”、“否定理性”、甚至“丧失理性”;要么将非理性同非理性主义混为一谈。其实,理性、非理性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无时无刻不在人的认识、生活和实践中相辅相成地发生着影响。“理性是文明进步的导向,非理性是历史前进不可或缺的动力”,已历史地成为人们的共识。

透过博弈论,面对复杂的社会,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还是有很多方面在起着作用的。比如,社会价值标准和道德法律等等。

在很久以前,北美地区曾活跃着几支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人部落,经过长时间的生存拼搏之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狩猎之前,请巫师作法。在仪式上焚烧鹿骨,然后根据鹿骨上的纹路确定出击方向的印第安部落。然而,很多年过去了,他们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而事先根据过去成功经验,选择最可能获取猎物方向出击的其他部落,却最终都销声匿迹了。

也许有人会感到不可思议,理性的“科学预测”怎么会败给非理性的“巫师作法”呢?其实不然,如果运用博弈论来分析就会发现,其关键并不在于科学与迷信之间,根本原因就在于几个部落的竞争战略有所不同。

依据经验并进行理性预测并确定前进方向的部落,或许暂时能够获取到足够的食物。但是,不久的未来,他们的路就会越走越窄,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理性”的部落之间,势必产生相同的推测与判断,瞄准同一方向和同一目标的部落越来越多,他们对猎物的竞争不断加剧,而在原始的状态下,猎物不会迅速增多。最后,这些部落们只好在同样的狩猎区域,你争我夺、你拦我抢,杀得鱼死网破。结果,同“输”而归。

而那个按照巫师作法,焚烧鹿骨的印第安部落,虽然在战术上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明显有些盲从和随意,但却是到与前面所说的那些部落不同的方向和地区狩猎。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他们就避开了与其他部落之间在战术层面的相互厮杀,从而赢得了生存空间。

很明显在这场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中,非理性成了最后的胜者。事实上。在这个曰新月异的社会中,是理性地采取合作性博弈,还是非理性地采取对抗性博弈。关键还在于利益期望符不符合客观实际这一环。

假如说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那么,当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就要看双方在博弈的时候,理性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在曹操轻松的得到了刘表的荆州之后,却遭遇到了赤壁的惨败,从此三分天下之势形成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战略功亏一篑。

有人说,曹操的这次失败,是偶然的,只是方针的制定上不够周全。

其实对于这次决定曹操一统天下的战略,运用博弈论来解释,曹操的失败是必然,并不是偶然,是无法避免的。

首先,在曹操的天下战略中,荆州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荆州却是东吴的要害,所谓敌之要地即我之要地。曹操和谋士们对此都有所疏忽,没有认识到巩固荆州的重要性。其次,曹操的谋士们多来自北方,他们熟悉、了解北方的情况,更了解曹操的北方对手,但是对南方的了解就相对不足,他们缺乏必要的“知彼”

条件宋作出正确的战略。

如果曹操按照这个战略执行,留曹仁、满宠守荆州,并且巩固荆州,训练水军。

回军许昌,开始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保持大军的“引而不发”,充分利用“挟天子”的优势,从政治和军事上威慑对手,并且开展以外交为主的战略,等待时机,那么,恐怕历史就要从此改写了。

而这个时候的南方,最难过的恐怕是刘备、诸葛亮了。刘备军手头上只有从刘琦那儿骗宋的万余水军,而且没有生存空间,搞不好真的要去投奔东吴了。

吴蜀联盟也会彻底不存在了。刘备不敢去投靠孙权,纵然可能因为受到曹操的威胁,刘备和孙权会有结盟关系,但此时此刻,占据联盟地位主导的必然是孙权,孙权和部下如周瑜、张昭等人都清楚地知道刘备是只厉害的“虎”,不能收为己用就要除掉。只要曹操不进攻,使得孙、刘同盟的基础不存在,而刘备根本没法从孙权这儿占到什么便宜。

事实上,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刘备选择入川后,同样的情况肯定也会发生。赤壁之战后,刘璋是因为曹操的军事威胁才邀请刘备的,那么,在不久后,肯定会发生互相猜忌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候刘各的局面还很艰难,刘备此时的入川行动只有孤军一支,兵力悬殊,而且外无援军,深入敌腹,无论地理条件、人心所向、粮食供应都成问题,纵使诸葛亮再有才能,也很难有所作为。

而等到曹操将荆州变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时,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可以形成了。

但其中还是有一个变数的,就是孙权是否会趁曹操在荆州未站稳脚根时偷袭荆州?不过从周瑜的一贯行事来看,他是不会主动招惹曹操的。如果荆州那么好攻克,刘表经营荆州的时候就可以进攻了,以刘表的能力之弱和实力之差,孙权尚且不敢图谋,更不用说面对曹操了。所以孙权纵然垂涎三尺,也不敢老虎口中拔牙。

然后,曹操可以破马超解除后患,再取汉中让益州失去屏蔽;等到刘备和刘璋闹翻脸对峙的时候,袭击四川:最后南下江东,进军次序可以调整。总而言之,破坏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削弱刘备的发展,以荆州为本,等待时机,不为眼前利益得意忘形,这样看来一统天下也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一切都无法改变,在这场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中,很显然,曹操已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

从博弈论的角度去分析,曹操的失败是一种必然,而非偶然。

其实,在一定条件下,根据形式去制定相应的策略,非理性的选择也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们不妨再往下看。赤壁之后,吴国的战略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占领荆州。

这的确是一个最佳的时机。在吴国的战略中,天下攻略才是最终的目的。这也就是赤壁之战后,为什么东吴并不急于收复、巩固荆州的原因。吴军试图击溃曹操的有生力量,借助赤壁大胜的优势,大举进攻,从而动摇曹操的根本。

但是东吴忽略了刘备的存在。在从战争开始的时候,曹操是促成刘备和孙权联盟的博弈,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大敌曹操在,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他们结为同盟。但是他们的同盟真的那么可靠吗?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只有共同的利益,才能达成同盟,而利益不同的时候,这个同盟就要再考虑了。而刘备和孙权真可以达成长久的同盟吗?我们不妨用博弈论的模式来分析一下双方国家的利益。

刘各方: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明确地指出了以荆州为基地,吞蜀,以望天下。

孙权方:鲁肃提出了榻上对的策略,明确地指出要“尽长江之极”,吞蜀,以望天下。其部下,周瑜、甘宁更是认为一定要取蜀,而要取蜀就一定先定荆州。

矛盾焦点:荆州到底归哪一方所有的问题。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刘孙的联盟是非常脆弱的。因为他们的国家利益是根本冲突的,当然后来也证明了这一点。

赤壁之战以前。他们两方的同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

刘备如果不联合吴国就会被灭,而吴国在不知曹操底细的情况下,如果不联合刘备也很危险。所以他们的利益一致了,导致赤壁、乌林协同破曹军。

可是天下的变化太快,曹操退兵之后,这个压力随之减小了。而压力减小就会导致利益的重新构筑,就是两方的利益冲突开始加剧。

曹操方面:曹操之所以会退兵,首先是战略、战术、部署、首战不利,瘟疫等客观条件准备不足。但最主要的是曹操意识到了荆州是削弱刘孙的好方法,当压力大时,两者结合,要想攻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压力减缓时,利益主导,两雄相争,他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现在三方所形成的博弈局面是:

刘备方面:刘备在周瑜破曹操之后,利益发生了根本变化,刘备开始考虑在荆州的问题上,如何得到更多的利益,就是他要执行隆中对,以荆州为基地,图蜀。所以他沿江而下,以南四郡为根据地,开始发展自己的基地。

孙权方面:当曹操被攻破时,因为利益的引导,他要在荆州有更多的利益:而周瑜的目的就是南郡,因为荆州的中心就是南郡,而且南郡的西边就是入川的门户。

再看曹操方面:这三者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利益变化,曹操为了完成他驱虎吞狼或者二虎竞食的目的,他就要守南郡,待刘备做大。因为只有夏口的刘备和周瑜对抗,才能达到目的,但是如果刘备没有做大,那他的计划和构想就没有办法实现。其实,用博弈分析起来也很简单,因为荆州西侧的刘璋如果守好,凭借川东之险,是谁都难以逾越的,南是蛮荒之地,很难有大的发展。

所以让刘备宋制吴,就可以让曹操从容地平定关内,进取汉中,从而定蜀地,对南方形成夹击之势,这就是曹操的根本目的。所以,曹操守南郡是很妙的博弈一招,他不但牵制了吴国的力量,而且发展了反吴国的力量,可以说是博弈中的最高策略。所以,这时的曹操是刘各的暗中盟友,是利益促使他甘愿与刘备结盟,但从长远来看是包藏祸心的。

但刘备根本就懒的和吴国一起去争南郡,因为他所在的夏口是根本没有办法取蜀的,没有办法实现他的利益。而只有占领接近蜀地的南方四郡为根据地还可能有一线希望,而且当时的刘备应该是盼望吴国和曹操两败,他有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因为如果周瑜大败而归,那曹操也不会很强,而刘备就可以夺取南郡和夷陵,掌握稳固的根据地了。

而此时的吴国,周瑜取南郡是必然的,不然他这一战就根本没有价值了。而他为了取蜀也必然要取得南郡为基地。所以他并不北上取襄阳,因为他的目的不是南阳宛地,而是“长江之极”

的蜀地。

从三者博弈的情况来看,在南郡的争夺中各自体现了三方的利益。刘各利用曹操的退和周瑜的进,取南四郡为根据地,曹操为了让两者互争,以刘备制吴,而守南郡,吴国为了控制荆州,而夺蜀地,攻南郡。

不过曹操算错了一点,就是他遇见了精通谋略和制衡的鲁肃和诸葛亮,他的计策没有完全实现,而吴国在夺取荆州利益中是三方损失中最大的。刘备利用两者之争,从无到有,建立了根据地,所以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刘备的利益最后得到了体现,他是这次博弈的大赢家,而鲁肃借南郡给刘备,其实也是包藏祸心的,他利用刘璋来削弱刘备的力量以图刘备。而吴国取荆州顺利,鲁肃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因为用一城之地,而换取更大的利益是非常合算的。

其实,政治博弈就是相互制衡,是结盟还是单干,就是在于哪头的利益更大。

此时,魏国和吴国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司马懿洞悉到了蜀吴联盟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他建议魏吴两国联盟,让孙权放心去进攻荆州,迫使刘各尽两川之兵来营救荆州,然后兴兵汉中,使刘各首尾难顾,陷入困境。这个时候,诸葛亮的战略失误已经被魏国识别并且利用了,荆州之失早已在魏国的算计之中。

从博弈论来看,魏国这个战略构想很正确。事实也证明了,蜀吴之战完全在魏国的意料之中。本来魏国完全有希望因此而破蜀的。然而一个意料之外的变故发生了,曹操病死,使得整个战略构想没有得到实施,从而给蜀国留下了喘息的机会,蜀国也因此逃过了魏国这一劫。

此时,吴国悄悄接受了曹操的同盟,并且开始了夺取荆州的计划。而诸葛亮和关羽犹在梦中,不知道自己已经落入了孙曹的合谋之中。

孙权计划暗取荆州。约定曹操从旱路出兵,正面吸引关羽人马,等到荆州兵力分散后,吴军再相机而动。曹操大喜,遂遣满宠往樊城助曹仁。即使是在这种时候,诸葛亮仍按照“隆中对”

的战略,天真地以为这样可以使敌人胆寒,因此而退兵。

在吴蜀博弈联盟的同时,孙权又向关羽提出了联姻的请求,但被关羽一句“虎子安肯取犬女”回绝了。

难道孙权真的以为假如关羽答应结亲,两家就可以和好,并合力破曹吗?之前孙权嫁妹妹,是用了周瑜的计策;现在的结亲,很明显也是计策。结亲之后,对于整个荆州形势来讲,不会有什么变化,但对于孙权方却又多了一个人质。关羽当然能够洞悉到这种计谋,所以他拒绝了。

但事实上,真的就这么简单吗?透视刘吴关系,不难发现,当时刘备实力微弱的时候,对东吴采取骗的手段,不敢撕破脸皮得罪东吴。

但刘备取了益州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刘备在荆州问题上开始态度强硬;得到汉中后,蜀国的力量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此时,刘备、关羽已经不把东吴放在眼里了。但透过博弈论不难发现,孙刘赤壁之战的结盟,显然是孙权处于下风,对孙权来讲,当时,他只有两种选择的机会,要么同刘备联盟,要么和曹操决战,当然,对于理性的人而言,最好的选择是前者,毕竟双方合力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同力量强大的魏国较量。但现如今吴国和魏国建立了同盟关系,势必会把矛头指向蜀国,全力以赴的夺取荆州。所以,孙权提出结亲的最终目的是让关羽失去警惕,认为东吴还像以前一样软弱可欺。

而关羽见到自己如此对东吴的挑衅和侮辱行为,孙权并没有作出激烈的反应,相反陆逊还卑恭谦辞的讨好他,关羽认为从此江东再没有后顾之忧。于是撤退了荆州的所有士兵,调往樊城全力对付魏国。

公元221年,这是继赤壁之战之后,三国之间又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不同的是,此次是暗中联盟的吴魏攻击蜀汉。在此战中,关羽败走麦城,被擒请死。荆州也终归东吴。

刘备的此次战败,不仅使军力和人才上损失惨重,更是“隆中对”战略中的全面失败。完全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吴蜀联盟也彻底失败并且还结下了深仇大恨。

在这次战争中,刘备动员了他有生以来的最强实力——75万精兵。但不幸的是这七十余万精兵全军覆没,并且还损失了五虎上将之二的张飞、黄忠;更要命的是蜀汉的年轻将领全部牺牲,导致后来的蜀汉将才奇缺。

此后,刘备也病重白帝城,在这期间,诸葛亮对当前的形势作了深刻地分析,并对“隆中对”的战略进行了重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