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
7721700000018

第18章 人生生存博弈(3)

从这场博弈中我们不难看出,司马懿在速战破孟达和缓战平辽东这两次军事行动中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法。事实上,对于战争来讲,无论哪种策略,其目的都在于取胜,根据实际情况,不为局部或一时的小利所动。在准备未充分、处于弱者地位之时,为争取更大的胜利,最好的策略就是以缓战计策来牵制对手,以弱制强,一旦时机成熟了,当机立断速战速决。才是博弈中,弱者生存选择的最理想策略。

后发制人

在人生中,其博弈的最终目的是,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如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达成这一目的呢?赢得博弈,其最重要的就是博弈策略的制定。事实上,后发制人就是敌强我弱时常用的谋略。在博弈的过程中,后发制人运用得当,常可以以弱制强、以少胜多。从政治上讲,后发制人容易争取人心,动员民众,取得同情和支持;从军事上讲,后发制人强调以我之持久,制敌之速决,避免在不利时进行决战,以便争取时间,创造条件取胜;从市场竞争上讲,后发制人避免与强大对手硬拼,而等到时机成熟时,再乘机出击。

后发制人的谋略是,既保持和壮大自身的力量,也消耗和削弱对手的力量。“后发”的计谋是有目的、有预见、胸有成竹的,决不是畏敌怯战,而是寻机待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如果有强大对手企图用削价抛售来占领市场,聪明的企业家决不竞相削价争夺。而是保持价格,提高质量。因为削价抛售是持久的战略,待对手衰竭,就可以高质量夺回市场。

事实上,博弈的过程就是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取得真正的利益最大化。

在人生的竞争场上,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换宋更大的利益。

齐桓公即位后,依靠管仲的帮助,争取霸主的地位。但是,在他对鲁国的战争中,却遭到一次不小的挫折。

在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拼一死战。

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曹刿,准备去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有人劝曹刿说:“国家大事,有当大官的操心,您何必去插手呢?”

曹刿说:“当大官的目光短浅,未必有好办法。眼看国家危急,哪能不管呢?”说完,他径直到宫门前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正在为没有个谋士发愁,听说曹刿求见,连忙把他请进来。

曹刿见了鲁庄公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并且问:“请问主公凭什么去抵抗齐军?”

鲁庄公想了一下,说:“遇到百姓吃官司的时候,我虽然不能一件件查得很清楚,但是尽可能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点头说:“这是件得民心的事,我看凭这一点可以和齐国打上一仗。”

曹刿请求跟鲁庄公一起上阵,鲁庄公看曹刿这种胸有成竹的样子,也巴不得他一起去。两个人坐着一辆兵车,带领人马出发。

齐鲁两军在长勺摆开阵势。齐军依仗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

“且慢,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

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齐军兵士以为鲁军胆怯怕战,耀武扬威地杀过来。

曹刿这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进军鼓,兵士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兵士没防到这一招,招架不住鲁军的凌厉攻势,败下阵宋。

鲁庄公看到齐军败退,忙不迭要下令追击,曹刿又拉住他说:

“别着急!”说着,他跳下战车,低下头观察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接着,又上车爬到车杆子上,望了望敌方撤退的队形,才说:

“请主公下令追击吧!”

鲁军兵士听到追击的命令,个个奋勇当先,乘胜追击,终于把齐军赶出鲁国国境。

鲁军取得反攻的胜利,鲁庄公对曹刿镇静自若的指挥暗暗佩服,但是心里总还有个没打开的闷葫芦。回到宫里,他先向曹刿慰劳了几句,就问:“头两回齐军击鼓,你为什么不让我反击?”

曹刿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懂得后发制人。在第一通鼓的时候,不出兵;第二通鼓,不出兵,到第三通鼓,再出兵,此时敌人由于轻敌,士气已经泄了。

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兵士却鼓足士气,哪有不打赢的道理?”

鲁庄公这才恍然大悟,终于,鲁军在曹刿指挥下,击退了齐军,稳定了当时的局势。

从弱者与强者的博弈来看,其策略是最要紧的,弱者要想生存必须有一个最优的利益最大化策略。

(第四节)权钱交易的怪圈

在钱权主宰的社会里,哪个更重要?假设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作出怎样的选择呢?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但也并不是不可以回答,就“权”而论,在封建社会里,它是特指君权、族权等;而“钱”则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代表。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它不外乎三种情况。情况(一):权比钱更重要,有权就有一切;情况(二):钱比权更重要,有钱就有爱情,有钱就有权力、就有一切;情况(三):钱权都同样重要,钱可以买到权,权可以换取钱。

到底哪种情况对自己的利益更大呢?我们不妨用博弈论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应知道,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官场化的社会。在国人的心中,只有做官才能光宗耀祖,除此之外,皆不足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在于入仕做官,只有读书有成,才有可能做官,只有做官,才会有权,才会有一切,因此,如果单纯的“钱”和“权”进行博弈的话,很显然,“钱”是不堪一击的;但如果只有“权”而没有“钱”的支持,仕途也同样不会长久。因此,也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通过“权力”获得的金钱是轻而易举的,没有“权力”保护的“钱财”是危险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钱”与“权”的困境,一些人通过各种手段挤入皇朝权力圈内,通过手中的权力宋攫取经济利益;或者在拥有财富之后,用其来交换权力。从而保全自己的经济利益。对此,我们不妨称之为“权钱交易”。

在那时,钱权交易乃公开的秘密,最着名的当属东汉桓、灵二帝的公开张榜卖官。桓,灵二帝在位时,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有明价。据史记载:灵帝时,两千石官两千万钱,四百石官四百万钱,县令长按县土丰瘠各有定价,富者先交钱,贫者可赊欠,到任后加倍缴纳。

也因此,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对于以钱谋权,钱权交易,可谓是多如牛毛,但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清朝末年的商人胡雪岩。

说起胡雪岩,不免让人想起这样一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对于胡雪岩,有人说它是经商的奇才,有人说他是大资本家,也有人说它是奸商加恶吏,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我们暂且不论,只分析其中所蕴涵的博弈策略,在他的一生当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胡雪岩出生于1923年,安徽绩溪人。少年丧父,幼时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作为长子的他经亲戚推荐,进钱庄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正是在这一时期,胡雪岩靠患难之交王有龄的帮助,一跃而成为杭州一富。

而这也是胡雪岩人生当中的第一笔钱权买卖交易,据史料上记载:在道光年间,浙江盐运使王有龄因无钱进京,仕途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