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
7721700000034

第34章 职场中的博弈(3)

张力在一家公司的核心部门发展部工作,每天都是这项工作还没做完,就有另外几项工作等着做了,一整天里没有一个喘气的机会。虽然公司规模很小,但是作为公司的一个重要部门,却只有3个人。而且这3个人还分了三个等级:部门经理、经理助理、普通干事。很不幸,而张力正好是那个经理助理,处于中间的一个级别。

张力总是抱怨说:“经理的任务就是发号施令,他是‘管理层’嘛!上面交给他的工作,他一句话就打发掉了:‘张力,把这件事办一办!’可是我接到活之后,却不能对下属阿冰也潇洒地来一句:‘你去办一办!’一来,阿冰比我年长,又是经理的‘老兵’;二宋,他学历低,能力有限,怎么放心把事情交给他?”张力只能无奈地叹息,然后把自己当3个人用,加班加点完成上级的任务。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由于事事都是他出面,其他部门的同事渐渐认准了:只要找发展部办事,就找张力!甚至老总都不再向经理派任务了,往往直接就把文件扔到张力的桌子上。张力的案头文件越堆越高自不必说,而且,连阿冰都敢给他派活了。这天,阿冰把一叠发票放在他面前说:“你帮我去财务报一下。”张力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半晌方问:“你自己为什么不去?”阿冰嗫嚅了一下答:“我和财务不熟,你去比较好!”尽管心中怒火万丈,但碍于同事情面,张力最终还是走了这一趟。

因此,就形成这样的局面:一上班,张力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经理则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打电话,美其名曰“联系客户”;而阿冰呢,打打纸牌游戏,顺便上网跟老婆谈情说爱,好不逍遥。到了年终,由于部门业绩出色,上级奖励了4万元,经理独得2万元,张力和阿冰各得1万元。想想自己辛劳整年,却和不劳而获的人所得一样,张力禁不住满心不平,但是自己又能怎么做呢?如果他也不做事了,不仅连这1万元也得不到,说不定还会下岗呢!想来想去,还是继续当“大猪”吧!

当“小猪”,投机取巧

杨刚在一家国企公司工作,他是个“聪明”人,他是这样为自己下的断语:“从大学开始,我就不是最引入注目的学生。在学生会里,我从不出风头,只是帮最能干的同学做些辅助性的工作。如果工作搞得好,受表扬少不了我;但是工作搞砸了,对不起,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杨刚已经工作3年了,照样奉行着这样的处世哲学。“我就纳闷,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下了班嚷嚷着自己累?要是又累又没有加薪升职,那只能说明自己笨!我从小职员当上经理,一直轻轻松松的,反正硬骨头自有人啃。”

有一个朋友问他:“你这样,同事不会有意见吗?”

杨刚眨眨眼睛,一脸神秘地说:“这就是秘诀了!你怎么能保证总有人肯拉你一把?第一,平时要善于感情投资,跟同事搞好关系,让他们觉得跟你是哥们儿,关键时刻出于义气帮助你;第二,立场要坚定,坚决不做事,什么事都让别人做。有些人就是爱表现,那就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反正出了事,先死的是他们。

万一碰上也不爱表现的人,对我看不惯,我会告诉他,我不是不想做,我是做不宋呀!你想开掉我?对不起,我的朋友多,他们都会为我说话。”

在职场中,杨刚就是那种所谓的“小猪”,做什么事喜欢投机取巧。然而这并不是一种长远的办法。

做“大猪”,还是做“小猪”

看来看去,做“大猪”固然辛苦,但做“小猪”也并不轻松啊!虽然工作可以偷懒,但私下里,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编织、维护关系网,否则在公司的地位便会岌岌可危。张力为什么忍气吞声?不就是因为阿冰是经理的老部下嘛!杨刚又为什么有恃无恐?无非是有人为他撑腰。难怪说做“小猪”的都是聪明人,不聪明怎么能左右逢源?

的确,“大猪”加班,“小猪”拿加班费,这种情况在企业里比比皆是。因为我们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每次不论多大的事情,加班的人总是越多越好。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做完的事,总是会安排两个甚至更多的人做。“三个和尚”的现象这时就出现了。如果大家都耗在那里,谁也不动,结果是工作完不成,挨老板骂。这些常年在一起工作多年的战友们,对对方的行事规则都了如指掌。“大猪”知道“小猪”一直是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小猪”也知道“大猪”总是碍于面子或责任心使然,不会坐而待之。因此,其结果就是总会有一些“大猪们”过意不去,主动去完成任务。而“小猪们”则在一边逍遥自在,反正任务完成后,奖金一样拿。

但话说回来,这种聪明根本不值得提倡。工作说到底还是凭本事、靠实力的,靠人缘、关系也许能风光一时,但也是脆弱的、经不住推敲的风光。“小猪”什么力都不出反而被提升了,看似混得很好,其实心里也会发虚:万一哪天露了馅……如果从事的不是团队合作性质的工作,而是侧重独立工作的职业,那又该怎么办?还能心安理得地当“小猪”吗?

在职场中,“大猪”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回报;做小猪虽然可以投机取巧,但这并不是一种长远的计策。因此,身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一个最理想的做法就是,既要做“大猪”,也要会适时做一个“小猪”。

(第七节)员工与企业的博弈

很早就有“主人翁精神”这一说法,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在现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中,很少有人再提起它了。这也许是一种悲哀,无奈的悲哀。

现今,许多员工对企业的“人身依附”心理已经大大减弱。

在联想公司,许多员工喊出的“公司不是我的家”,其实这已经深入人心,为广大的打工一族所普遍接受。付出就要求回报,并不过分。而从公司的角度出发,付出薪酬的前提,是要求员工为公司作出相应的贡献。在公司和员工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争斗的博弈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薪酬。

其实,薪酬是员工与企业之间博弈的对象,这一博弈的过程与“囚徒困境”很相似。由于员工和企业很难有真正的相互认同,双方始终在考察对方而后决定自己的行为。员工考虑:拿这样的薪酬,是否值得付出额外的努力?企业又不是自己的,老板会了解、认同自己的努力吗?公司会用回报来承认自己的努力付出吗?

公司方面考虑:员工的能力,是否能胜任现在的工作?给员工的薪酬待遇,是否物有所值?员工会否对公司保持持续的忠诚?

有这样的一个管理故事:一个企业经营者某次跟朋友闲聊时抱怨说:“我的秘书李丽来了两个月了,什么活都不干,还整天跟我抱怨工资太低,吵着要走,烦死人了。我得给她点颜色看看。”朋友说:“那就如她所愿——炒了她呗!”企业经营者说:

“好,那我明天就让她走。”“不!”企业经营者想了想又说:“那太便宜她了,应该明天就给她涨工资,翻倍,过一个月之后再炒了她。”朋友问:“为什么?既然要她走,为什么还要多给她一个月的薪水,而且是双倍的薪水?”企业经营者解释说:“如果现在让她走,她只不过是失去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她马上可以在就业市场上再找一份同样薪水的工作。一个月之后让她走,她丢掉的可是一份她这辈子也找不到的高薪工作。你不是想报复她吗?那就先给她加薪吧。”

一个月之后,该企业经营者开始欣赏李丽的工作。尽管她拿了双倍的工资。因为她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和一个月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了。但这个经营者并没有像当初说的那样炒掉她,而是继续重用。

从这个企业经营者角度看,他可以说是运用了博弈的理论,通过增加薪酬使员工发挥出了实力。如果当初他就把李丽炒掉,这势必给双方都带来不利。而所谓的博弈就是双方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