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格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位年迈的鞋匠决定把补鞋这门本事传给三个年轻人。在老鞋匠的悉心教导下,三个年轻人进步很快。当他们学艺已精,准备去闯荡时,老鞋匠只嘱咐了一句:“千万记住,补鞋底只能用四颗钉子。”
过了数月,三个年轻人来到了一座大城市各自安家落户,从此,这座城市就有了三个年轻的鞋匠。同一行业必然有竞争,但由于三个年轻人的技艺都不相上下,日子也就风平浪静地过着。
过了些日子,第一个鞋匠就对老鞋匠那句话感到了苦恼。因为他每次用四颗钉子总不能使鞋底完全修复,可师命不敢违,于是他整天冥思苦想,但无论怎样想都认为办不到。终于,他不能解脱烦恼,只好扛着锄头回家种田去了。
第二个鞋匠也为四颗钉子苦恼过,可不久他发现,用四颗钉子补好鞋底后,坏鞋的人总要来第二次才能修好,结果来修鞋的人总要付出双倍的钱。第二个鞋匠为此暗喜着,他自认为懂得了老鞋匠最后一句话的真谛。
第三个鞋匠也同样发现了这个秘密,在苦恼过后他发现,其实只要多钉一颗钉子就能一次把鞋补好。第三个鞋匠想了一夜,终于决定加上那一颗钉子,他认为这样能节省顾客的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会安心。
又过了数月,人们渐渐发现了两个鞋匠的不同。于是第二个鞋匠的铺面里越来越冷清,而去第三个鞋匠那儿补鞋的人越来越多。最终,第二个鞋匠铺也关门了。
日子就这样持续下去,第三个鞋匠依然和从前一样兢兢业业为这个城市的居民服务。当他渐渐老去时,他开始真正懂得了老鞋匠那句嘱咐的含义:要创新,而且不能有贪念,否则必然会为社会所淘汰。
再过了几年,鞋匠的确老了,这时又有几个年轻人上门来学这门手艺,当他们学艺将成时,鞋匠也同样向他们嘱咐了那句话:“千万记住,补鞋底只能用四颗钉子。”
三个鞋匠对师父的嘱咐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只有一个人悟出了其中的真谛。既不要墨守成规,也不能违背道德准则,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
放弃的勇气
有一个孩子,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就是那五颜六色的气球,每次外出玩耍,他的手里总是拿着各种各样的气球,因为那是他最钟爱的玩具。
有一次,他母亲带他出去玩。在公园玩耍的间隙,他的母亲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精致的口琴,吹出了一首首动听的乐曲。他有心要母亲的口琴,但又舍不得放弃手中的气球,左右为难之际,母亲突然停止了吹奏,笑眯眯地看着他。就在这一瞬间,他作出了选择——他松开了手,毫不犹豫地放飞了气球,然后扑向母亲索要口琴。
这一天,他学会了吹口琴,更重要的是他从这件事上获得了一个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启示,那就是:当人生需要作出选择时,该放弃的就必须勇敢地放弃。这之后,他考上了音乐学院,虽然这对他无异于如鱼得水,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对音乐并不是那么钟爱时,他毅然选择了放弃,转而进入纽约大学商学院学习,学习自己更感兴趣的经济。1950年,他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并得到去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机会。在这所大学里,他遇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良师益友,后来曾在尼克松总统麾下效力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亚瑟·博恩斯教授。从此,他放弃了一切该放弃的东西,一心一意关注经济学,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对经济学的研究上,并很快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高手。1987年,当里根总统任命他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时,他一下子便成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就是艾伦·格林斯潘。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像小格林斯潘那样,手中抓满各种各样的气球,比如金钱、权力,以及已有的成绩与地位。这些既得的利益与成果,虽然能给我们一种保障与安全感,但同时也很容易消磨我们的斗志与勇气,阻碍我们去追求更远大的人生目标。因为当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到我们面前时,面对已经取得的利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放弃的。
我们想要的也许很多,能够得到的可能很少,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有时候,舍弃一些东西反而会得到更多。
找准你的人生位置
富兰克林曾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在人生的坐标系中,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将是非常艰难甚至可怕的,就像让武大郎去做灌篮高手,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
重要的是,你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最能使你的品格和长处得到充分发挥的位置,以经营出属于自己的有声有色的人生。
康威尔在求学方面一直遭遇失败与打击,高中未毕业,校长便对他的母亲说:“康威尔或许并不适合读书,他的理解能力差得让人无法接受,他甚至弄不懂两位数以上的计算。”母亲很伤心,她把康威尔领回家,准备靠自己的力量把他培养成才。
可是,康威尔对读书不感兴趣。为了安慰母亲,他也试着努力学习,但是不行,他无论如何也记不住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一天,当康威尔路过一家正在装修的超市时,他发现有一个人在超市门前雕刻一件艺术品。康威尔产生了兴趣,他凑上前去,好奇而又用心地观赏起来。不久,母亲发现,康威尔只要看到什么材料,包括木头、石头等,他一定会认真而仔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磨和塑造它,直到它的形状让自己满意为止。母亲很着急,她不希望他玩弄这些东西而耽误学习。康威尔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吩咐继续读书,但同时又从不放弃自己的爱好,他一直想做得更好。康威尔最终还是让母亲彻底失望了,没有一所大学肯录取他,就是本地并不出名的学院也不愿意招收他。母亲对康威尔说:“你走自己的路吧,没有人会为你负责,因为你已长大!”听到母亲这句话,康威尔知道他在母亲眼中已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康威尔感到很难过。最后,康威尔决定远走他乡以寻找自己的事业。
许多年后,市政府为了纪念一位名人,决定在市政府门前的广场上置放该名人的雕像。众多的雕塑师纷纷献上自己的作品,以期望自己的大名与名人联系在一起,这是难得的荣耀和成功。最终,一位远道而来的雕塑师获得了市政府及专家的认可。在揭幕式上,这位雕塑大师说:“我想把这座雕塑献给我的母亲,因为我读书时没有期望中的成功,我的失败总令她伤心、失望。现在,我要告诉她,大学里没有我的位置,但生活总会有我的一个位置,而且是成功的位置。我想对母亲说的是,希望今天的我不至于让她再次失望。”
这个人就是康威尔。在人群中,康威尔的母亲喜极而泣。她知道康威尔并不笨,只是当年她没有把他放准位置而已。
人生就是探索的过程,在摸索中明确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成功。勇于进取的你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了吗?
一只巴掌也能拍响
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要说像其他孩子那样欢快地跳跃奔跑,就连平常走路都做不到。寸步难行的她非常悲观和忧郁,当医生教她做一点运动,说这可能对她恢复健康有益时,她就像没有听到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越来越重,甚至,她拒绝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个例外,邻居家那个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却成为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非常乐观,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故事。
这天,她被老人用轮椅推着去附近的一所幼儿园,操场上孩子们动听的歌声吸引了他们。当一首歌唱完,老人说道:“我们为他们鼓掌吧!”她吃惊地看着老人,问道:“我的胳膊动不了,你只有一只胳膊,怎么鼓掌啊?”老人对她笑了笑,解开衬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
那是一个初春,风中还有几分寒意,但她却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中涌动起一股暖流。老人对她笑了笑,说:“只要努力,一只巴掌一样可以拍响。你一样能站起来的!”
那天晚上,她让父亲写了一张纸条,贴到了墙上,上面是这样的一行字:一只巴掌也能拍响。从那之后,她开始配合医生做运动。无论多么艰难和痛苦,她都咬牙坚持着。有一点进步了,她又以更大的受苦姿态来求得更大的进步。甚至在父母不在时,她自己扔开支架,试着走路。蜕变的痛苦是牵扯到筋骨的。她坚持着,她相信自己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行走,奔跑。她要行走,她要奔跑……
11岁时,她终于扔掉支架,又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努力着。她开始锻炼打篮球和参加田径运动。
1960年,罗马奥运会女子100米跑决赛,当她以11秒18第一个撞线后,掌声雷动,人们都站起来为她喝彩,齐声欢呼着这个美国黑人的名字:威尔玛·鲁道夫。
那一届奥运会上,威尔玛·鲁道夫成为当时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她共摘取了3枚金牌,也是第一个黑人奥运女子百米冠军。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只剩下一只胳膊;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梦想,哪怕残疾得不能行走。
从一个不能走路的孩子到成为奥运女子百米冠军,威尔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重要的是,她在人生道路上从未放弃过希望。
追求完美
理查·派克是世界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选手。他第一次赛车回来时,兴奋地对母亲说:“有35辆车参赛,我跑了第二。”“你输了!”母亲毫不客气地回答。“可是,”理查·派克瞪大了眼睛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而且赛车还这么多。”“儿子,”母亲深情地说,“记住,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接下来的20年中,理查·派克称霸赛车界。他的许多记录至今无人打破。问他成功的原因,他说,他从未忘记母亲的教诲,是母亲在他为第二名沾沾自喜之时,帮他发现了他还可能是第一的希望。“第一”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但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所有人都争得第一。可是,试想一下,如果理查·派克连第一都不敢想,
如果他得不到母亲深情的鼓励,他能在20年的时间里称霸赛车界吗?
“第一”曾经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由于很多人对这一梦想缺少足够的信心,或者被挫折击退回来,以至于总是与“第一”擦肩而过。所以,只有具备理查·派克敢于想得“第一”的精神,才会有后来的动力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