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成功故事
7725500000020

第20章 在平凡中超越(3)

“你知道一斤芝麻卖多少钱?”丁老头开始问道。儿子笑着答道:“在香港谁都知道,一斤芝麻卖7块钱啊。”“那一斤糖呢?”“嗯,最多也只卖3块钱。”“那一斤芝麻加上一斤糖,值多少钱呢?”“这还不简单,一斤芝麻加上一斤糖,正好等于10块钱。”

儿子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可他心中的疑惑更深了,为什么父亲会用这么简单的数学题来考自己呢?但丁老头却摇摇头说道:“不对。”这一结论让儿子目瞪口呆:难道这么简单的数学题,自己都会算错?

丁老头接着说道:“如果你做芝麻糖来卖,一斤芝麻加上一斤糖,就可以卖出20块钱。其实做生意的秘诀就在于此,你只要将不同的东西,按照人们的需要组合起来,就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到这时,儿子才恍然大悟,也才知道爸爸的公司之所以能从一间小店发展成如今的规模,其实都遵循着这样一个简单却又有效的道理。

其实成功的秘密也大都如此。说起来似乎非常容易,只不过往往需要人们持之以恒,付出辛劳的汗水,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1加1有时并不等于2,在商业运作中,利用低额的成本获得高额的利润,这就是生存发展之道。只有善于思考、坚定信念,才会接近成功。

只差一点点

某公司聘用临时职员,工作任务是为这家公司采购物品。招聘方经过一番测试后,留下了一位年轻人和另外两名优胜者。面试的最后一道题目是: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2000支铅笔,你需要从公司里带去多少钱?

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20美元。主持人问他是怎么计算的,他说,采购2000只铅笔可能要100美元,其他杂用就算20美元吧。主持人未置可否。

第二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10美元。对此,他解释道:2000支铅笔要100美元左右,另外,杂用可能需要10美元左右。主持人同样没有表态。

最后轮到这位年轻人。他的答案是113.86美元。这位年轻人说:“铅笔每支5美分,2000支铅笔是100美元。从公司到这个工厂,乘汽车来回票价4.8美元;午餐费2美元,从工厂到汽车站为半英里,请搬运工人需用1.5美元,还有……因此,总费用为113.86美元。”

主持人听完,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自然,这名年轻人被录用了。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卡耐基。

卡耐基之所以被录用,是因为他的答案具体而且考虑得非常周到,说明他办事仔细认真,说明他态度严谨而不是随便马虎。是的,人生路上,虽然我们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我们最终的成功率是多少,但是,我们却要尽可能地确定自己所追求的成功的具体目标。因为,我们是在计划自己的命运,越是具体,就越靠近成功。

不要看轻这微小的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有可能让我们成功,也有可能让我们距离成功很远很远。

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有时只差一点儿就意味着失败,人生由无数个细节组成,认真严谨的人才能走到胜利的终点。

永争第一

万教授的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

比如有一次,万教授问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答,仅用最低的分贝附和: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大家可傻了。有人争辩道:“书上好像没有见过!”教授不置一词,再问:“那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此次没有人敢回答了。不是忘记了加加林,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教授的下一个问题,痛苦的是不知道第二个人是谁。于是,教授又自鸣得意地提了几组类似的问题。非常奇怪,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却几乎没有人知道。

万教授很高兴,似乎成功地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却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教授在玩什么花招儿。幸好教授转过了身,黑板上飞快地出现了一行字: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原来,教授是在鼓励我们要永争第一呀!

教授接着陈述了他的一项实验结论。12年前,教授曾要求他的学生毫无顺序地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独自找个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学生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学生似乎特别钟情于后排位置。教授分别记下了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对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教授还讲到他被很多大型公司视为“人才伯乐”的原因,就是应用了这个结论。

最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不是说一定要做得最好,站在最前,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人生中,你们一定要永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

敢为天下先,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地学习、工作,以永争第一的信念激励自己,成功将指日可待。

一个英语单词造就一个富翁

1958年,香港人刘文汉前往美国进行商务考察。一天,他在克里夫兰市一家小餐馆用午餐,听到邻近餐桌上有两位美国人在谈生意经,便留心听。两位美国人在讨论什么新行业在美国可以赚钱,其中一人说了句:“Wigs!”

“Wigs”这个词在英文里是“假发”的意思。听到这个词,刘文汉不禁转头向两位美国人望去。他看到那位说话的美国人从皮包里拿出一缕黑色假发,给同伴看。两位美国人丝毫没有注意到刘文汉,仍然继续着他们的话题。刘文汉却没有再听进去多少,他被“Wigs”这个词吸引住了。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英语单词,按理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然而,刘文汉却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单词,就是他正在苦苦寻求的巨大商机;以这个单词为题,他可以做一篇招财进宝的大文章。

原来,刘文汉联想到:当时,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像一股巨大的洪流,猛烈地冲击着美国社会。在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出现了以长发为标志的一代“毛发”青年,这使戴假发在美国几成时尚。刘文汉看出美国人对假发的需求量非常之大,一个广阔无垠的市场前景展现在他眼前!

刘文汉很快结束了考察,回到香港。他又在香港展开调查,了解到在香港制造假发成本低廉,最贵的不过100多港元一顶,而假发成品的售价却高达每顶500港元!他喜出望外,很快作出决策,以自己的全部积蓄,在香港开办工厂,制造和销售各种假发。此后,他克服了种种困难,请来技艺精湛的工匠,改进了生产设备,制造出了香港第一个用现代工艺生产出来的新型假发。由于刘文汉的假发款式新、质地好,成千上万的订单很快如雪片般从世界各地飞来。他的财富急剧增长,并带动了整个香港假发制造业的发展。在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的假发出口总值每年成倍增长,超过电子产品的出口总值。到1970年,假发制造业的产值已高达10亿港元,在香港制成品输出中列第四位。刘文汉本人也一度当选为香港假发制造行业协会的主席。“Wigs”这个单词给他带来的财富,使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便能够前往澳大利亚,买下距悉尼仅十几公里的一个葡萄园和一家酿酒厂。这个酿酒厂后来成为澳大利亚第八大葡萄酒厂,刘文汉成为海外唯一一个拥有自己的葡萄酿酒厂的华人。

就这样,刘文汉从餐桌上偶尔听到的一个单词,让他发现了使自己事业成功的机会。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也不缺乏成功的机会,缺乏的只是察觉机会的智慧!所以,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应该更加懂得观察,懂得思考,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成功的蛛丝马迹,然后大胆地抓住机会,创造辉煌的人生。

仅仅是一个单词,仅仅是一顶假发,刘文汉注意到了它,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机遇稍纵即逝,大胆地抓住它,你的人生就会因此而变得不同。

在平凡中超越

有一种胜利的到来行如闪电,快似流星。尽管短暂,却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

他英俊洒脱、张而不狂;他青春年少,踌躇满志……当21岁的“追风少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跑道上以飞翔的速度风一般掠过终点时,他用自己的飞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21岁的刘翔何以完成如此壮举?当一切喧哗归于平静,才真正感觉到英雄原来如此相似:

态度决定收获!连续征战,刘翔一年一个台阶,上演了一次又一次漂亮的“三级跳”:在短短的时间内,刘翔就把自己从一个对跨栏知之甚少的懵懂少年打造成了一个备受世人瞩目的世界田径新星!

1999年,16岁的刘翔正式成为孙海平的弟子。那时的刘翔全身的运动神经像是被激活了一般,仅仅练了110米栏不到三个月,就参加了全国田径大奖赛,并以14秒19的成绩取得了第三名,让国内田径界为之一震。同时,刘翔也完成了他运动生涯的第一个小小的“三级跳”——当时连三级运动员都还不是的刘翔直接越过二级、一级,达到运动健将级别。

接下来的三年征战中,刘翔再次上演了漂亮的“三级跳”:2000年世界青年锦标赛第四名;2001年全运会、东亚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2002年瑞士洛桑国际田径一级大奖赛,他以13秒12的成绩打破了由美国人保持了24四年之久的13秒23的世界青年纪录。

刘翔以频频改写历史的方式完成了他运动生涯中的第三个“三级跳”:2003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60米栏获第三,结束了中国男选手在该项目中18年未夺牌的历史;紧接着2004年世界室内田径大奖赛,刘翔又分别以7秒46和7秒43的成绩,两次打破60米栏亚洲室内纪录并夺得亚军;此后,在2004年日本大阪田径大奖赛上,刘翔首次与美国名将阿兰·约翰逊同场竞技并夺得冠军,以13秒06的成绩再次刷新110米栏的亚洲纪录。

在“人种论”和“皮肤论”大行其道的世界田坛,刘翔作为一个黄皮肤的“异类”,从受人轻视到赢得尊重,经历了一个战斗的过程。战斗无疑是残酷的,但有时候,唯有战斗才能超越平凡的人生。

刘翔夺冠是“奇迹”,奇迹背后源于两次“刺激”。

第一次“刺激”是爷爷给的。刘翔七八岁时在少年体校,由于天性顽皮,经常受到同校孩子的欺负,于是爸妈决定放弃少年体校。但刘翔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对刘翔性格的影响是最大的。爷爷70岁那年,突然想学骑自行车,而且也学会了。刘翔就想:爷爷70岁都能学会自行车,自己为什么要放弃体育呢?现在回忆起来,刘翔还在感叹:如果没有爷爷的“刺激”,也许就没有现在的他了。

第二次“刺激”是一次比赛。2000年11月法国里昂的一次室内田径大奖赛,六名选手进入60米栏的决赛,刘翔站在第五跑道,其中有三个美国选手,他旁边的第六道就是一名美国选手。发令枪响了,没想到第六道的那个美国选手在跨第二个栏的时候就摔倒了,刘翔则是第三个冲过终点。但这样的兴奋仅仅保持了2秒钟,裁判和大屏幕同时宣布:第五道中国选手没有成绩。怎么会这样呢?原来裁判误判,将那个摔倒的美国选手当成刘翔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是不会在这个项目上跑出好成绩的。这件事对刘翔的刺激非常大,当时他就说:“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实力证明给这些人看,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可以在短跑上有作为的。”田径场上的刘翔,不仅在与世界的偏见作战,更是在与自己作战。2004年,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刘翔终于让世界震惊了。

刘翔不仅是田径赛场上的胜利者,更是人生跑道上的胜利者,他用自己的信念、努力战胜了赛场上的对手,超越了自我,更重要的是他极大地鼓舞了国人,让世界知道了中国人是可以在田径比赛中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