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报春花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曾进行过五年的环球旅行,对大自然有着深刻的了解,写下了对生物科学研究起着重大作用的《物种起源》一书。
从小,达尔文就对周围环境非常感兴趣,特别喜欢钻研问题。
一天,小达尔文跟着父亲到花园里散步,花坛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美丽极了。他见其他花有好多种颜色,而报春花只有黄色和白色两种,就对父亲说:“爸爸,要是报春花也有很多种颜色,那该多好呀!”
父亲笑着说:“你这个小幻想家,好好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想出好办法。”
过了几天,小达尔文对父亲说:“我已经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要变一朵红色的报春花送给你。”
父亲随口应道:“好好好,我的小宝贝,你去变吧,变出来的话,它将是我们英国第一朵红色的报春花。”
又过了几天,小达尔文大声喊着跑到爸爸面前,把手伸到爸爸跟前说:“爸爸,你快看呀!”
父亲一看,捧在儿子手里的果然是一朵火红色的报春花,美丽极了。
“小宝贝,你是怎么变出来的?”爸爸惊奇地问。
“研究出来的呗。”小达尔文骄傲地说,“你曾经说过,花每时每刻都在用根吸水,并且把水传到身体的各个地方去,于是我就想让报春花喝些红色的水,传到白色的花朵上,那么花不就会透出红颜色来了吗?昨天,我折了一朵白色的报春花,把它插到红墨水里,今天它就变成红色的了!父亲把儿子抱了起来,亲了又亲。
由于达尔文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他后来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现实而且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某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一定会积极主动地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探索、学习,而从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负担。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大难不死的诺贝尔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传出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厂只剩下残垣断壁,火场旁边,站着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分的刺激,已使他面无人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
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弗莱德·诺贝尔。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实验工厂化为了灰烬。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五具尸体,四人是他的亲密助手,而另一个是他在大学读书的小弟弟。五具烧得焦烂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诺贝尔的父亲和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然而,诺贝尔在失败面前却没有动摇。
事情发生后,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地避开他,再也没有人愿意出租土地让他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但是,困境并没有使诺贝尔退缩,几天以后,人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平底驳船,驳船上并没有装什么货物,而是装满了各种设备,一个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实验。毋庸置疑,他就是在爆炸中死里逃生,被当地居民赶走了的诺贝尔。
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明了雷管。雷管的发明是爆炸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随着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等都需要炸药。于是,人们又开始亲近诺贝尔了。他把实验室从船上搬迁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温尔维特,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接着,他又在德国的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一时间,诺贝尔的炸药成了抢手货,诺贝尔的财富与日俱增。
诺贝尔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获专利发明权355项。他用自己的巨额财富创立的诺贝尔奖,被国际学术界视为一种崇高的荣誉。
大无畏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恒心能激发一个人心中的潜能,它能让接踵而至的灾难和困境却步。对已选定的目标义无反顾,永不退缩,在奋斗的路上,你永远是骄子。
谁能得到诺贝尔奖
1930年,20出头的约翰太太养育了3个孩子和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身亡。约翰太太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在约翰太太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崽先出壳了。这4只第一眼认错了妈妈的小鸡崽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约翰太太的身前脚后,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4只小鸡崽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约翰太太及她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小鸡小鸭总是把它生出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做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
在约翰太太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洛伦兹从医学院毕业后回到了位于奥地利北部的家乡,继承祖业行医治病,同时从事动物学研究。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做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须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狼孩”研究中最站得住脚的答案之一。如今我们生活中正着力推广的“母婴同室”、“早期教育(也叫关键期教育)”都源于这一理论。洛伦兹藉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约翰太太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鸭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她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尽管约翰太太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如此地近。
在生活中,许多人都能够有所发现。但是,要让这种发现产生价值和被别人所承认,需要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能力支撑。
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的质量是597600亿亿吨。然而,在二三百年前,人类还不知道自己居住的地球质量有多大。
17世纪的权威人士断言:人类永远不会知道地球的质量。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要知道地球的质量必须用体积和密度相乘计算出来,而地球的构成相当复杂,各部的密度差异很大,无法求出它的平均密度,所以无法得出地球的质量。
1731年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发现英国剑桥大学知名科学家约翰·米歇尔用石英丝横吊磁铁的扭转,来观察磁引力,但靠肉眼看不到石英丝的变化。一天,他看到一群孩子拿着小镜子,用来反射太阳光玩。小镜子微微一动,远处的光点会发生很大的移动。这个游戏给卡文迪许以极大的启发,他在石英丝上固定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线去照射它,结果,石英丝极小的扭转被放大了,提高了实验的灵敏度。卡文迪许用了几十年时间,一直到1798年,才通过测量计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算出了地球的质量。他也因此被誉为“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爱因斯坦说:“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提炼。”在生活中要努力保持开阔的思路,摆脱习惯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费米思维”的启示
费米是一位美籍意大利科学家,也是一位善于启发的教育家。他说,当你听到一个问题,可你对问题的答案丝毫都不知道,你肯定会认为所提供的信息或已知条件太少了,因而无法解决它;但是当这个问题被分解成几个次级问题,每个问题不用求教专家或书本都能解答时,你就接近于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你想知道地球周围的大气质量是多少,这个问题处理起来好像无从下手,但是稍有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约为101千帕,大气有压强完全是因为大气有重力,而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千米是我们熟悉的物理量,求出地球的表面积后再乘以大气的总重力,进而顺利地得到地球上空气的总质量。
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早晨,世界第一颗试验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上爆炸,40秒钟后,震波传到费米和他的学生们驻扎的基地,费米把一些碎纸屑扔向空中让其随风飘落,然后通过迅速计算,费米向他的学生们宣布爆炸的能量相当于1万吨烈性炸药,学生们非常佩服。
善于由易到难地去思考问题,将简单的道理运用到解决复杂的问题上去,是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的最好方式。“费米思维”是对我们的惯常思维方式的一次突破。
游水的秘诀
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到吕梁游览观赏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见那吕梁的瀑布飞流而下,从三千仞高处直泻下来,溅起的水珠泡沫直达40余里以外。瀑布下来冲成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在这里,就连鱼鳖类水族动物都不敢游玩出没。然而,孔子却突然发现一个汉子跳入水中。孔子大吃一惊,以为这个汉子有什么伤心事欲寻短见,于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学生顺着水流赶去救那个人。
不料,那汉子在游了几百步远的地方却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来,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堤岸边悠然地走着。
孔子赶上前去,诚恳地问他说:“我还以为你是个鬼呢?仔细一看,你实实在在是个人啊!请问,游水有什么秘诀吗?”
那汉子爽快地一笑说:“没有,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我只不过是开始时出于本性,成长过程中又按照天生的习性,最终能达到这种境地是因为一切都顺应自然。我能顺着漩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漩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游水游得好的道理。”
孔子又问道:“什么叫做开始出于本性,成长中按照天生的习性,而有所成就是顺应自然呢?”
那汉子回答说:“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适应山地的生活环境,这叫做出自本来的天性;如果长在水边则去适应水边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成长顺着生来的习性;不是有意地去这样做却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了,这就叫顺应自然。”
孔子听了汉子的一番话,若有所悟地点头而去。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规律,只要用心去挖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会发现规律,并且利用规律为自己造福。
法布尔的有趣实验
法国博物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研究的是巡游毛虫。
这些毛虫在树上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进,有一条带头,其余跟着。法布尔把一组毛虫放在一个大花盆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形。这些毛虫开始动了,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法布尔在毛虫队伍旁边摆了一些食物,但这些毛虫要想得到食物就要解散队伍,不再一条接一条前进。
法布尔预料,毛虫很快会厌倦这种毫无用处的爬行,而转向食物,可是毛虫没有这样做。出于纯粹的本能,毛虫沿着花盆边一直以同样的速度走了7天7夜。它们一直走到饿死为止。
这些毛虫遵守着它们的本能、习惯、传统、先例、过去的经验、惯例,或者随便你叫它什么好了。它们干活很卖力,但毫无结果。
许多失败者就是因为像毛虫一样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自以为忙碌就是成就,干活本身就是成功。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我们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一定是乐谱错了
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
敢于向权威挑战,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一个成功的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素质。要想具备这种素质,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同时还要有坚持己见的信念和勇气。
雕刻的细节
米开朗琪罗是人类史上杰出的艺术大师,他无论雕刻或绘画,速度都很慢,总是花很多时间在那里沉思、推敲、琢磨,力求作品的完美。
有一次,友人拜访米开朗琪罗,看见他正为一个雕像作最后的修饰。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友人再度拜访,看见他仍然在修饰那尊雕像。
友人责备他说:“我看你的工作一点儿都没有进展,你动作太慢了。”
米开朗琪罗说:“我花许多时间在整修雕像,例如:让眼睛更有神,肤色更亮丽,某部分肌肉更有力等等。”
友人说:“这些都是一些小细节啊!”
米开朗琪罗说:“不错!这些都是小细节,不过只有把所有的小细节都处理妥当,雕像才能变得完美。”
人生有许多事都是小细节,如果每个小细节都考虑周全,许多事情就会变得很美好。
大师与工匠的区别,除了天赋之外,便是对细节的追求了。把细节都考虑周全,不仅仅是对雕刻艺术品的要求,而且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换个角度看问题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小的时候,并不聪明。学校的老师们认为他实在太笨,学不会任何东西,便决定放弃他,把他带回家交给他妈妈时说:“笨蛋还给你。”爱迪生听了十分伤心,他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个不可救药的笨蛋。但爱迪生的妈妈却对他说:“别人看不起你,妈妈觉得你不错。”因为这位伟大的母亲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爱迪生从此有了自信。
后来,爱迪生在植物中寻找一种新工业材料的时候,失败了5万次。他的助手十分沮丧地对他说:“爱迪生先生,我们做了5万次的实验,还是毫无结果,我看还是放弃吧。”爱迪生听了之后,却微微一笑:“这样很好。我们至少已经知道有5万种东西是不行的,成功离我们不远了。”
同样的事情,从不同角度看,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个道理,自从爱迪生从母亲那里学到以后,就再也没有忘记过。
任何事都有其多面性,可以从多种角度去阐释。所以,要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你思考问题及处理事情的方法就会很多,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多。
鼓掌
杰米·杜兰特是上个世纪红极一时的艺人。他曾被临时邀请参加慰劳“二战”退伍军人的表演,但他回绝了演出组织方:出场费用不是问题,但自己这一段的安排实在是太紧,没办法表演节目,至多只可以安排一段独白。组织方犹豫再三,最终考虑到杰米的名声,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