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走进科学·国宝档案
7746900000016

第16章 莲鹤方壶

1923年8月的一天,河南新郑县城乡绅李锐在自家莱地中打井时,起出一批青铜器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就有后来被奉为国宝的一对莲鹤方壶。壶,最早作为盛水的容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大汉口文化中就有颇具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的陶壶出土,其中仰韶文化的陶壶已成为当时随葬组合之一,已体现出早期礼器的特征。最早的铜壶应出现于商代,多为圈足扁壶。青铜时代的铜壶应是一种酒器,与新石器时代已有不同。周代以后的铜壶形式多样,春秋时流行方壶和扁圆壶,壶表的纹饰也更加繁褥华丽,工艺水平达到顶峰。其实,铜方壶在春秋时代已成为礼器组合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先秦墓葬中并非罕见之物了。

莲鹤方壶是铜壶中的代表作;有盖,双耳,长颈,鼓腹,圈足,下有器座;遍体布满纹饰,塑有动植物多种形象。此壶高约120厘米,宽54厘米,器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重约64公斤。主题可分为三个部分。

莲鹤方壶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为器盖,是莲鹤方壶的中心主题。一只展翅的仙鹤立于莲花中心,方壶并因此而得名。莲花沿器盖边缘四散开放,花瓣两两相叠,花瓣更有镂空花纹,花中有花。莲花中心的立鹤细颈长腿,尖喙微张,正在引颈长鸣,双翼奋力,似乎正要振翅飞翔,整个鹤的形象真实而不失艺术夸张,颇具动感。

中部为器身。壶壁上攀缘着八只体形细长而卷典的龙形怪兽,塑造风格一致,壶颈两侧的怪兽最大,也最具龙形,有楼空雕出的龙角,尖耳凸目,牛鼻阔嘴,身体呈两边凸起中间凹弧的弓形,尾部细长卷曲,其功能是充当铜壶的器耳。在相应的另外两侧有两个规模较小风格相类似的小兽,亦可作附耳。而腹部突棱处亦铸有四只怪兽,有角有翼,卷曲攀缘。腹部四个突棱处的怪兽与颈部的四个怪兽相互穿插,布局格外自由活泼,不受拘束。

下部分为圈足和器座。作为器座的两只怪兽尤其值得称道,其塑造风格与器身部分的怪兽一致,体形细长而卷曲,似鹿非鹿,似虎非虎,似龙又非龙,身负铜壶的全部重量,弯颈曲身,颇卖力气。

整个器体布满的纹饰也和铸塑的怪兽形象一致,为弯曲盘旋首尾难分的鸟蛇纹,复杂而神秘。

整体上看,器盖部分和器盖以下部分雕塑风格截然不同,莲鹤舒展开放,而怪兽则卷曲匍匐。但有趣的是,向上腾飞的鹤,向上开放的莲花,以及器身布满的向上攀缘的怪兽,有机地融为一种向上的力量。似乎让人感觉到,器底那两只龇牙咧嘴作吃力状的怪兽不过是故弄玄虚而已。更为耐人寻味的是,莲与鹤恰巧是汉代以后兴起的佛道两教各自的常见形象。这其中会有什么玄机呢?

可以这样说,莲鹤方壶是一件划时代的艺术品,它冲破饕餮纹、云霄纹的藩篱,一扫商周以来青铜重器的沉闷风格,表现出一种颠覆时代的自由向上的精神。同时,春秋战国是中国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大变革时代,而莲鹤方壶正是这一时代的反映,它所见证的不仅仅是艺术风格的解放,而且是思想意识的脱胎换骨。

80多年过去了,这对莲鹤方壶虽几经风雨保存了下来,但它们如今却已身处两地,一件仍留在河南博物馆,继续充当镇馆之宝;另一件则远赴京城,在故宫博物院与众多国宝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