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走进科学·国宝档案
7746900000017

第17章 越王勾践剑

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卧薪尝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忍辱负重、奋发图强。

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纪南城附近发现了一批楚墓。在一座中型墓中,共出土了600余件随葬物品。其中青铜器245件,陶器69件、漆木竹器211件,玉石骨角皮革丝麻制品100余件。

此墓由封土堆、墓道、墓坑组成。封土堆在1937年修筑荆州至川心店公路时,上部已被挖掉了一部分。所以,发掘前的残存高度只有2.8米,底部直径为18米。残存的封土堆呈不规则椭圆形,经过夯筑,十分坚实。墓道在墓坑东边正中,长12.2米。墓坑平面为长方形,长16.1米、宽13.5米、深8.4米。自墓口至椁顶部有5个生土台阶。

墓坑放置棺椁的地方内置一椁、两棺。木质椁保存良好,经实测:椁长6.14米、宽4.08米、高2.28米,被分隔成头厢、边厢和棺室。棺室内置一“外棺”,棺内又有一棺,俗称“内棺”。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意的却是一把青铜古剑。这柄铜剑置于内棺,位于人骨架的左侧,象生前佩剑之状。由此可知,这柄宝剑是墓主人生前的心爱之物。

古剑放在一个髹黑漆的木质剑鞘内。剑与鞘结合紧密,茎上缠有丝线。考古工作者将古剑从剑鞘内抽出时,剑身色泽紫黄鲜润,寒光闪闪,毫无锈蚀,明似澈鉴。这柄古剑全长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宽4.6厘米.格5厘米、茎长79厘米、首径4.3厘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首内铸有11道极小的同心圆圈,剑身两面饰菱形暗纹。剑格正面嵌蓝色玻璃,背面用15颗绿松石嵌成美丽的花纹。

这柄古剑的锋刃锐利无比。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叠纸,一划即破。剑身一侧近格处有鸟篆铭文两行8字

由于铭文用装饰性极强的鸟篆书铸成,在工地现场只释读出“越王回回自作用剑”六字,关键的两个字一时未有定论。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人们的重视,剑主究竟是哪一位越王,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商承柞、夏鼐、陈梦家、徐仲殊、胡厚宣、苏秉琦等学者都参与了讨论。1966年1月,唐兰先生指出此二字应为“鸠浅”,即“勾践”无疑。陈梦家先生支持勾践说,夏鼐先生等也同意唐、陈的释读。这样,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这把剑,被论定是越王勾践自作之剑。

公元前六世纪末,楚国为了牵制晋吴联盟,派文种和范蠡到越国助越攻吴。越君允常得到楚国的帮助后,开始称王;并与吴王阖闾互攻不休,怨恨日深。允常死,子勾践继位。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死于公元前465年。他即位不久,吴王阖闾起兵攻越。但吴军被越军打败,阖闾身受重伤,不久病故。子夫差即位后,立志报仇,并于公元前494年出兵伐越,大败越军,越国沦为吴的属国。

越王勾践为了雪耻,“卧薪尝胆”,矢志破吴。他表面对吴王赤胆忠心,暗中则积极进行代吴准备。公元前482年,勾践利用夫差北上在黄池大会诸侯,与晋国争做盟主之际,出兵攻入吴都。同时派大兵北上,阻断吴军退路。夫差只得让晋国当上盟主,自己急忙回国,向越求和。但过了9年,吴国终被越国所灭。

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率兵北进至徐(山东膝县),大会齐、晋等诸侯,共尊周天子,号称霸主。但他知道楚国是不会允忍越国强盛的。范蠡也深知勾践不会信任他这个楚人。所以,范蠡自徐返回越国后,就带着财宝珠玉乘舟泛海而逃,开始经商,后成为一个大商人。行前,他以“狡兔死,走狗烹”之理劝说好友文种,让他也离开勾践。但文种自以为于越有功,不肯逃走,最后被勾践杀死。

越王勾践是个很有谋略的君主。他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复国,并登上盟主之位,成为古代史上极富传奇的人物。

竹简。考释竹筒上的文字可推断,该墓墓主是楚国王族,身份是个大夫。那么,这柄铜剑为什么在这一座中型楚墓中出上呢?研究者认为,墓主生前可能参加过灭越战争,并立了战功。他在战争中获得了这柄宝剑,并成为他的重要的战利品。这柄宝剑记录了他生命中一段辉煌的历史,他对这柄铜剑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在他死后,把这柄宝剑带入墓中,让它永久陪伴死者。

《金匮论古初集》(1952年出版)中,著录了另一件勾践剑。剑身长47厘米,宽4.5、茎长8.4厘米。此剑有铭8字:剑格正面左右各有鸟篆铭“越王”二字,背左铭“勾践”二字,背右铭“之子”二字。故称为“越王之子勾践”剑。此剑是勾践未继越王位允常为越王时所铸。它的发现,可证文献所记越国在允常时称王不谬。

说到越国的兵器,还应提到以下一些有铭的剑、矛。铸(或刻)有“越王”之铭的剑有:在《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中著录着一柄自陕西出土的古剑,在剑格两面左右各铸鸟篆“越王”之铭。1972年在浙江杭州征集到一柄有鸟篆“越王”2字铭的古剑。湖南长沙出土一矛,在中脊两侧的鸟翼纹下各铸一鸟篆体“越”“王”2铭的矛。1965年在浙江绍兴义桥发现一桶石矛,在中参左右阴刻篆文6字:末部左右各刻一“越”字;中段和本部各刻“越”“王”2部。河南淮阳平粮台出土越王剑3柄(有2件在平粮台征集)。这几柄越王剑、矛,当为几代越王所作之器。

传世和出土的还有越王州句剑、越王者旨於赐剑、矛、戈等等。20世纪30年代在安徽寿县出土2柄剑,一柄剑格嵌绿松石,铭双钩鸟篆“越王王越”、“者旨於赐”8字铭;另一柄剑格也铸鸟篆“越王王越”、“者旨於赐”铭,越字从邑,写法与勾践剑相同。

《商周金文录遗》著录一剑,传出自寿县,剑格有鸟篆体“越王王越”、“者旨於赐’”铭。

1986年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一剑,剑格两面铸有“越王王越”、“者旨於赐”8字铭。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矛,有铭二行6字:“赐旨者”、“於越王”,研究者指出应系“越王者旨於赐”之误。

日本细川氏收藏,有错金鸟篆体“越王者旨於赐”6字。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矛,正反面各有鸟篆铭2行8字:“於越王旨之大”“子寿自乍元用矛”。经研究,铭文应为“越王者旨於赐之大太子尚寿自乍元用矛”。

1959年在安徽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出土2戈,它们正反各面有鸟篆体铭2行6字:“癸亥徐侯之王”、“越王者旨於赐”。蔡昭侯、声侯之墓相距7.5公里,古代属州来,是蔡国后期的都城所在。蔡声侯在位时间(公元前471年~前457年)与越王者旨放赐在位(公元前464年~前449年)同时。这对越国铜戈在蔡地出现,反映了这时越国势力已跨过长江,进入淮河流域。这与《史记·越世家》:“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的记载是一致的。

越王勾践剑精致与华丽,是世所罕见的。它的出土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此剑现藏湖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