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彻云霄的凤凰
丁芒
昨夜,一只凤凰越过千山万水,从宁夏的石嘴山市直抵金陵,敛翅停落于苦丁斋。今晨,我展视这划过时空的翅膀,竟是神韵腾跃、文采斑斓,顿使我目眩心惊。凤凰台上忆吹箫,李白来过。莫非他就是李白所忆之那个吹箫的人?不过他还年轻,才48岁,和我儿子同年;论诗龄,从学步开始,满打满算也才26年。48岁诗坛小伙子的诗,竟使在新旧诗坛翻滚一生的84岁老汉激赏,为之浮一大白,盖“良有以也”。
“以”什么?先从其起步时的时代背景说起。1982年已改革开放,诗界掀起向西方现代派学习的热潮,晦涩诗(我不主张称之为朦胧诗)盛行,青年诗人趋之若鹜,而群众不买账,不欢迎,新诗一时陷于低谷,相反促使旧体诗复兴。平心而论,从强化诗创作的艺术性、意象艺术的深化等方面说,它曾给建国后一直风行的“趋政”现实主义的诗风以极大冲击,有其历史功绩。但它进一步否定民族传统、全盘移植西方,是它的根本缺陷,而意象过分密集和结构错乱,则是其不被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艺术上的主要原因。一般青年在那个年代开始写诗,受“时髦”货的影响是很自然的,否则根本没有发表机会。而邱新荣却有其独立的思考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意象丰富,甚至密集,几乎全以意象语言行诗,因而思维境界广阔,表现生动活泛,一扫过去有些新诗平淡如水、概念堆砌等等流弊。这是他对“朦胧”诗优点的继承和发扬。
2.意象链接的逻辑化。一个中心意象产生后,能高度发挥想象力,从而产生许多分枝意象。分枝意象与中心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派生、因果、对比、反差、暗示等等,如不表达清晰,便形成意象迷宫,读者就难以理解,读不懂。邱新荣的诗没有蹈此覆辙。
3.内结构的线形思维。从诗整体的内部结构(章法)来说,我们不排斥各显神通的种种内结构,但从接受美学角度来考虑,不得不照顾诗歌接受者的思维习惯、审美水平等。因此,采取线形、双线形,总比多轨形乃至混乱无章的好。邱新荣没有赶这个“时髦”,他的诗可以说都是线形结构,有头有尾,加之意象链接有序,构成一个整体,一般读者读去,稍加思索领悟,即可全篇贯通。这也是他对当时那些读不懂的诗的超越。
扬其优长,汰其陋劣,不但对现代派诗风,也是他对整个新诗传统经验的道地的继承与发展。邱新荣可以说是一位思考型、有主见的新诗人。我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位来考察,是因为我特别重视为祟于新诗坛多年的这一病灶。我觉得一位诗人的精神品格、文化素养、思维能力种种基础性、前提性的问题,最后都将集中、溶解、显示于其创作实践之中;反之,观其诗,便约略可知其人品、境界、脾性、诗观。
对邱新荣其人也是如此。他如果不是奋发努力,就不能以十几年功夫到达如此高位水平;他如果不是饱览群书,尤其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就不会写出此书《青铜古谣》《脸谱幻影》乃至《长歌短调》等辑中大量评论古今人物、事体的卓有独见的诗来。没有概括古今中外、天地人神的洞察力和构象力,就写不出得奖作品《祖国呵我的祖国》这样博大精深、气势磅礴的长篇抒情诗来,也写不出一针见血、精巧深刻的极端精悍的短诗来。
谓予不信,我可举例说明一二。
《英雄的悲剧——和屈夫子叫个真》,这是为屈原喊冤的作品,恐怕为此题材写诗的古今诗人不下千万,而邱新荣的诗我独见其妩媚。请看其中一段:
不需要英雄的时候
你以英雄的形象降落
践踏忠良的那一时刻
你偏充当了忠良的角色
在媚眼儿受青睐的日子里
你把耿直弄成了自己的绞索
呵你的末路就在于不愿以小人的标准
做自己的准则
理是情之极致,故究理之深度,亦可知作者诗性思维的深度。谁个吊屈原诗中曾说出这种放之古今中外皆准的哲理来?它与我八十余年生涯中所历所见、所感所叹者莫不相符,因而读此能不勃然心恸、怆然涕下?其深刻可知,其心灵的向度可知,其普泛率可知,其针砭性亦可知。何况他用反诘的语气,更增添了对迫害者良心的谴责力度,真是一篇“问责”的历史檄文,而又有出人意料的幽默。
《青冢》是凭吊昭君墓之作。惯于奔腾纵笔、意象密集的邱新荣,此时却惜墨如金。至今传颂不绝、也是被千万诗人寄以无尽哀思的昭君和番的故事,那秋雨般连绵至今的热泪,被浓缩成区区24个字,比一首七绝还短:
婚礼
散了
一只酒碗
放在
大草原
浅草
为它织一件汉家衣衫
中心意象就是一只酒碗,是昭君墓外形的象征物。它派生两个分枝意象:一是婚礼事象,一是大草原物象。前者暗示前因:为了救战拯民,不惜舍身远蹈边穹,与匈奴和亲,这一滔天大事,作者仅以“婚礼”二字点出,却暗中点出了内涵:原来昭君只是充当了汉室皇帝求和的一只小小酒碗的角色。这是对中心意象的一种解释。后者暗示后果,昭君坟像一只酒碗倒扣在大草原上,草原之大与酒碗之小的反差,凸显了昭君的悲剧命运:她不过是汉家朝廷丢弃在匈奴的一只小小的酒碗而已。末段,以浅草覆盖的青冢,作为延伸的意象,解释了中心意象酒碗之意,却又作了自身的发展。“汉家衣衫”四字有三层内涵:一是浅草的象征物,表现了昭君受到人民包括匈奴人民不尽的敬爱;二是象征昭君命运的归宿,是她的悲剧的代表形象:寂寞、平凡,却是千年生生不已的思念;三是昭君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短短24个字,竟有如许含量!我相信我的解释并非牵强附会,强词夺理。读者不妨按此方法去读这本诗集,我想一定能更多地理解邱诗之妙。
我欣赏邱新荣的诗,我为新诗后继有人而高兴。当代不少新旧诗人在为中国诗歌整体的发展、前进思考,并正进行着大范围的讨论,并产生了不少新体诗歌的试验作品,可以说正处于大转折时期。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并提出了我的“哥德巴赫猜想”——新旧诗接轨,产生新的主流诗体。以邱新荣的年华和诗才,我希望他也能投入、融入这场诗歌改革的大潮中去,必能对中国诗歌整体的前进作出重要贡献。亦不知言有当否?
感谢一次偶然的机缘,我认识了这位金声玉振、响彻云霄的凤凰!
是为序。
北京奥运会闭幕之日
写于金陵苦丁斋
2008年8月24日
中华文明的诗性表达
朱先树
邱新荣先后有作品在国内报刊及中央电视台发表,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诗人和作家。最近读到他即将出版的诗集《邱新荣诗的自选》,对中华大地历史文化的诗性概括和描写,内涵丰厚,磅礴大气,充满才情和灵性,的确值得关注。
中华民族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有苦难、抗争,更有辉煌,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而这一切都是人与土地血脉相连所取得的。在《土地人》诗中有这样的描写:“这土地真古老/在诞生岁月之前就诞生了它的形象/我知道它是为我的祖先和我以及我的子孙准备的/没有我们都没有辜负它”,“我们从它身上牧获了小麦玉米高梁豆类并把这些补充进自己的生命时/我们也同样没有忘记/把这些足以构成神话的乳白金黄殷红油黑的丰盈生命/提供给这块土地”,这就是人对土地的依存和不可切割的血缘关系。正是这样,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的舞台上创造了神话和辉煌的历史,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和伟大的文明。这一点在长诗《祖国啊我的祖国》中集中和概括地得到抒写,诗人是怀着一种深沉和自豪的感情来反复加以歌唱的。
诗集《邱新荣诗的自选》共分“晃动的风景”“青铜古谣”“脸谱幻影”“长歌短调”四个部分,分别具体地从神话传说到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山河胜迹等的描写和抒情,从空间与时间的连接处吸取诗情,表现其诗意,充满诗人的沉思与感悟。如《铁的诞生》,写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历史开创了新的篇章:“铁流嬉笑着/跑进模具的长廊/成锹成锄/成刀成枪/成为一个时代最坚硬的基本力量”,“手工业在铁的料理下/开拓了新的市场/战争却利用了铁的直率/制造了严重的创伤”。的确铁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但它带来生产发展,财富积累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仇恨和杀戮,它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也制造了历史的灾难,后者如《金戈》中写的金戈本该是一把金色的镰刀,或是一弯生动的月亮,但金戈“仅比镰刀厚三分/比月亮多一柄/便有了镰刀没有的残酷/有了月亮没有的凶狠”。当然这都不是铁的罪过,而是人的贪欲造成的,如写《越王勾践》的两首诗中,写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越王卧薪尝胆,忍受屈辱,只为报仇复国,而当自己目的达到后,却要为他的剑寻找新的杀戮对象了,“兼天连夜/欢呼声碎了太阳碎了星光/勾践王扶剑细思量——/敌国破灭无敌手/下一个节目/该清扫卧榻之旁”,是利益和权欲引来历史纷争,而一些为历史负责的人们却输给了历史的近视眼,如林则徐、商鞅、屈原、王昭君等等,最后的凄凉与悲剧都是这样造成的。当然人们也记住了那些为人类造福,为解除人的苦难,而能过安宁幸福日子的神话历史人物,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王》《后羿射日》等诗中所写的,人类原始的理想追寻则是和平、安宁、美好的向往,愿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是朝着这个共同方向努力的。
还要特别提到的是,诗集《邱新荣诗的自选》中的许多诗,在叙说历史和历史人物时,并不是简单陈述事实,而在表达诗人自己的感悟和评价中,还充满着文化韵味,让人读来产生联想的同时也得到一种文化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如《嘲李煜》:“一曲新词酒一杯/后主掷笔已微醉/左拥右抱入衾梦/冷落江山无人照应/一夜宋兵飞临”,“凭此雕栏把此玉砌/已管不了清秋愁锁梧桐色/不干春花秋月事唯有长江天际流/昨夜东风小楼不及故国暖殿/悔之何用”,“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检点四十年家国三千里河山/无人予以诉说/听帘外雨潺潺”我们知道,南唐后主李煜,这个亡国之君,治理国家是无能的,留下许多教训可以总结。但他在词上是才华横溢的,留下了许多传世的名篇,而这首诗正是从李煜的词来描写和嘲笑李煜,读来则准确、生动而有趣。其他如写《访杜甫草堂》,以及许多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都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表达一种感悟和评价,也是有情趣的。
应当说明的是,这部诗集里的诗总体上都是写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主要题材,但却是站在今天现代人的立场去叙说和评价的,题材内容主要是诗意构成的需要,而并非完全在题材选择的本身。因此读来仍然是有强烈现实感的。在这些诗中直接描写现实和现代生活的诗虽然不多,但也有如《卖书人老贾和书》等,则是直接切入现实生活,而表现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情倾向的。题材内容的选择是诗人的自由,我们所关注的是诗人表现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情感,以及他艺术追求的个性特点来看待诗人和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邱新荣的这部诗集,内容丰富,用诗的形式来概括和描写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一个大胆的艺术构想。在艺术表现上是一种具象的抽象概括,特别是诗的语言运用上,不沾不脱灵动而有弹性,是完全诗化的语言。如写《羊城》的小诗:“羊/迷路/丢失了草地/回头一声低鸣/成动听的/粤语”。十分精致巧妙,也准确简洁有趣。在许多诗中,也有不少佳句,让人过目难忘。我相信在今后的创作中,他更会注重诗的精致和完美,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2008年9月1日草就于北京
“野风”吹不尽,“大雅”又发声
——邱新荣四卷本诗集琐谈
牛学智
十年前,我无意中翻阅过邱新荣的诗集《野风》,这本诗集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十多年前我正值青春年少,又是初涉讲坛的“不怕虎”之“牛犊”,对于学校指定的教学任务总有点有一搭没一搭的任性感,也许正是人们所说的诗的年龄的缘故,身边的、遥远的外地的,只要能搜集到,读诗似乎倒成了我的一个正业。《野风》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闯入我的视野的。《野风》一集中究竟有些什么诗、什么诗句,今天的确无法一一记清。但记忆中非常清楚的一点是,我曾拿那时仍做着教师的邱新荣与我同样熟悉的教师诗人汗漫、耿翔、西川等,乃至宁夏的戴凌云、冯雄、虎西山、周彦虎等人作过简单对比。个性以外,这些诗人在题材选择方面有个基本相同点,就是喜欢把语文(文学)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一番个性化、历史化的发挥,或者通过执教者、受教者的表情,重新激活古今中外文学形象在当下的生存境遇。此类诗就大体可阐释成“知识分子写作”。因为它主要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对历史、对世界、对人文、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当下命运、际遭和忧患的思考,抒发主观态度以引起足够疗效是诗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体的印象,这类诗的价值意义总是压倒诗艺的探索,具体一点,就是诗主观情感的渲染似乎都要淹没诗对历史理性的辨析、拷问。
那时候,邱新荣诗的激情可能尤甚于其他几位,价值观上似乎还没有更显眼之处。然而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当《青铜古谣》《脸谱幻影》《长歌短调》《晃动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四卷本一次性推出的时候,一读,居然是个体系,真让人有点傻眼。两位前辈诗评家丁芒和朱先树为之做的序言中说,观其诗犹见其人,认为邱新荣是一位思考型、学者型诗人,他对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作高度的概括和描述,不但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而且从中看到了“新”诗后继有人了。这应该是一个准确而带有针对性的判断,我完全赞同。
“新”诗也就是今天学界比较统一的“现代汉诗”的概念。就邱新荣而言,为什么他的写作有“后继有人”之感?限于序,两位诗评家或许没有展开来说,但从两位诗评家比较共识的一点来看,邱诗的一大特点是不管纵论几千年中华历史,还是用瞬间的诗情激活古代遗物、遗迹、物象中古人的心灵奥妙,单篇乃至四部共计几百首诗都拥有自己清晰的中心意象,并且每个独立的意象就是诗人情感的完整结构,这是其一;其二是,邱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大都是“大我”的框架,也就是它的叙事是完整的,“小我”的情感、思考主要是为了恢复曾经有的大历史。因此,四部诗集整个地读下来,读者会形成一个从民间到庙堂、从官吏到黎民、从野史到正史、从日常生活到民族宏大仪式之间,既纵横交错、相互抵牾,又平行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立体文化图式。
这样的形态,肯定是一个有着史诗抱负的诗人才有的构想,也是一个对当前诗坛有着颇多看法的学者才有的诗学实践。
那么,邱新荣的这种写法,对于当前的诗坛而言究竟有什么建设,这是有必要说得更明白一点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