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7792400000036

第36章 发展性心理问题(20)

来访者D是被母亲带到咨询室来接受咨询的。D是一名高一男生,中考的时候由于成绩优异,父母送给他一台电脑作为奖励。有了电脑之后,D经常上网。一个月前,母亲发现D登录了一个网络同居的网站,和另一名小网友在网上登记结婚,过起了两个人的小日子,从此之后,D一放学就泡在网上。母亲担心儿子沉迷网络结婚游戏,没收了他的电脑,并将他带到咨询师这里寻求帮助。

来访者:我只是对这种东西(网婚)很好奇,想体验一下,很好玩。在上面可以聊很多话题,很自由。

咨询师: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来访者:大概一个月前吧,同学介绍的这个网站,说很好玩,上去试了一下,果然很有意思。

咨询师:对上面的什么很好奇呢?来访者:结婚的形式吧呵呵,不知道结婚是怎么样的,也不知道和另外一个人一起生活是怎么样的。这些答案只有它(网婚)才能告诉我。咨询师:在上面过了一个月,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吗?来访者:觉得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和想象的不太一样,有些时候需要考虑对方的要求,这个对我还蛮有启发的,以前都没想过这些。上面和我“同居”的女生是一个比我高一年的学生,我们也会聊很多学习和生活的话题,感觉不错。

咨询师:父母和你讨论过这些问题吗?来访者:他们觉得没意思,而且还没收了电脑,觉得我不务正业。其实并不是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的,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总觉得他们不能理解,哎咨询师:开始“网婚”以后,学习情况有变化吗?来访者:嗯可能对网络比较关心吧,所以时间花得比较多。上课有时候会开小差。

咨询师:既然过了“网婚”的生活,是不是也要像成年人那样,好好做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呢?

来访者:嗯,呵呵,是啊。

【案例分析】“网婚”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型交友方式,起初流行于成年人之间,近几年“网婚”呈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成为了困扰家长和老师的又一大问题。可以说,“网婚”与早恋有类似的地方,青少年可以在上面找到一个和自己“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恋人,不同之处只是交友的渠道转移到了网上,此外,在内容上,青少年也提前体验了一下成人式的夫妻生活。因此,对于“网婚”现象,家长和老师也应该采取宜疏不宜堵的方式,防止粗暴干预。因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都有叛逆心理,他们渴望独立、渴望交流,也渴望体验成人的生活。青春期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了“网婚”必然会受到青少年的青睐,“网婚”提供了青少年模仿成人生活的实践地,“网婚”也满足了青少年探索恋爱和婚姻的需求,“网婚”还为独生子女提供了认识新朋友、倾诉心里话的场所。根据网上的调查,一部分中学生把“网婚”当成了一种过家家的形式,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另一部分中学生把“网婚”当做了一个情感的交流渠道,在上面吐露心声。

针对这一现况,家长和老师不必过于担心,最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个形式。家长和老师应该因势利导,不妨将“网婚”作为很好的一个关于恋爱婚姻知识的教育机会,和青少年交流自己的看法,给他们建议。顺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有充分理解了他们的想法,才能够有力量去说服和引导。

4.3失恋

4.3.1基本问题失恋是指在建立恋爱关系的过程中或处于恋爱状态下,恋爱的一方否认或终止恋爱关系后给另一方造成的一种心理挫折感。从失恋的定义来看,失恋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建立恋爱关系的过程中,追求的一方受到挫折,即被心仪的对象拒绝;另一种情况是处于恋爱状态下由于恋爱的一方终止恋爱关系,另一方感受到的心理挫折,即恋人分手。在恋爱关系中,恋人双方可能会由于舆论或双方家庭等外界原因而产生情感纠纷,甚至导致分手。但是外界原因造成的挫折远不如失恋对个人造成的伤害。因为外界原因造成的压力是由恋爱双方共同承担的,恋爱双方的逆反心理往往还会促使两人的感情更加坚定牢固。而失恋是一方失去了另一方的爱情,所造成的心理挫折是很难用其他感情来弥补的。既然失恋是一种心理的挫折感,它必然给失恋者造成痛苦。痛苦可能来源于感情本身对失恋者的伤害,也可能来源于外界舆论给失恋者带来的压力。失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失恋者周围的人而言,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失恋者内心的痛苦和压力。失恋者往往会困在自己内心的怪圈里出不来,要么是明知问题所在而不愿接受现实,借用一些麻痹自己的方法来忘记现状;要么是根本不愿承认事实,执迷不悟。不同的痛苦和不同的应对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失落、悲伤、愤怒、孤独、空虚、绝望等等,可谓是“百般滋味在心头”。这些负性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开导,失恋者可能会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导致失恋者变得忧郁、自卑,对下一次恋爱关系的建立造成阴影,更有甚者会采取报复或自杀的极端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4.3.2失恋问题相关的论述

4.3.2.1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effect)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有关人际交互过程的重要概念。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我们对某些人的印象会由于他的某种特征或表现突出时,将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印象推广到对他的其他特征的认识中,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这种情况就犹如月晕的逐步扩散而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比如,人们往往会认为长得漂亮的人拥有更高的学历和更好的品行。这种心理现象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得更加显著,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处于恋爱状态中的双方会将对方完美化,夸大地将对方看做最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伴侣。这样的心理状态在恋爱关系顺利的时候,能促进恋爱双方情感的深入和稳定,然而当失恋的时候,晕轮效应是造成失恋者沉迷于过去情感回忆或痴迷恋爱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旁观者往往会劝说失恋者“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然而,对于失恋者而言,他心中的这枝花在晕轮效应的作用下,优点被夸大,缺点被蒙蔽,变得尤其与众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失恋者会固守着原来的恋人而很难从失恋的深渊中走出来的原因。

4.3.2.2失恋者的个体差异失恋是一个心理创伤经历,个体差异会使失恋者对失恋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个体差异包括性格特征、恋爱动机、周围的人际资源等等。一般来说,外向的人通常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排解心中的烦闷,而内向的人则多表现为把痛苦隐藏得更深,郁郁寡欢。换句话说,相比于外向的人,失恋对于内向性格的人而言打击可能会更大,需要的心理调节过程也可能更长。自卑的人容易在失恋后把失恋的消极情绪泛化,加重自卑甚至抑郁的倾向。在气质类型中,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容易在失恋后产生焦虑和冷漠的反应。此外,周围的人际支持和资源对于经受了心理创伤的人而言也尤为重要,对失恋者也是如此。外向的人之所以比内向的人容易从失恋阴影中走出来,是因为外向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会有比较多的交友圈子,有更多可以倾诉烦恼、发泄情绪的对象,从而也会给他们更多的建议和想法。每个人都有爱的基本需要,爱除了爱情之外,还有亲情和友情。虽然亲情和友情没有办法取代爱情的地位,但是对于在爱情中受伤的失恋者而言,它们可以给予最好的情感补偿。除了性格特征和人际支持资源之外,失恋者在建立恋爱关系时的动机也会影响其失恋后的反应,如果之前是为了爱面子、贪慕虚荣等功利性目的而建立恋爱关系,那么一旦这样的关系破裂,则心理上就很容易失衡,或者全方面地否定自己,从而有可能导致一系列原本与恋爱没有关系的过激反应或行为。

4.3.2.3失恋的心理误区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最浪漫和最迷人的情感体验,当爱情暂时离开时,当事人合理的解释和心理调整会重新迎来新的爱情,但是,如果走入了失恋的误区,爱情所带来的杀伤力则是无法想象的。失恋的心理误区主要有下面四种形式:

①爱情复仇在这个误区中,失恋者往往“因爱成恨”,做不了恋人就成仇人,把失恋的挫折感迁怒于对方。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将爱情的成功视为自身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我魅力、提高自信心的一种方式,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青少年阶段,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异性和周围人的尊重,但是对自我又没有很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恋爱的成功是他们自我证明的一种方式,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一旦恋爱失败,则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识就会产生极大的偏差,在这样的心态下,失恋就很容易让他们失去理智,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做出一些伤害恋爱对象或者恋爱竞争对手的冲动行为。第二种情况是因为对恋人的强烈占有欲而唤起的报复心理。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极度自卑或者缺乏安全感的失恋者身上,由于自卑或缺乏安全感,他们希望能牢牢地掌控恋人,将其视为自己的私有物,一旦感情破裂,则会产生极强的毁灭心理,即所谓的“我不能得到的,别人也别想拥有”。这种扭曲的心理很容易对恋人造成恶性伤害,比如毁容或杀害对方。第三种情况是因为失恋者失去理智而产生的报复心理。有些失恋者由于强烈的挫折感会采取一系列的非理智的行动来补偿心理的不平衡。非理智的行动主要包括对恋爱对象的贬低、侵害和恶性伤害。在进行这一系列的复仇行动中,失恋者会陷入一种疯狂的状态,可能最终酿成毁灭性的后果。

②自我否认在这个误区中,失恋者并不是把矛头指向对方,而是否定自己。这个情况多见于初恋受挫。初恋是一个人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于情感世界,第一次体会恋爱的滋味,就像琼瑶小说那样轰轰烈烈,海誓山盟。在这种浪漫主义气氛下,容易使恋爱双方萌发宿命论的主观愿望,比如“遇到的就是真命天子”,“一辈子只谈一次恋爱”等等。一旦这样的恋爱失败,则会严重影响当事人对自己恋爱能力的认识,对爱情真实性的认识。这种极端的想法会使失恋者仅仅从一次恋爱经历中就否定了所有,终日沉浸在失恋的伤痛之中,时间长了之后会使失恋者性格变得内向古怪、感情脆弱、让人难以理解和接近,更有甚者会因为初恋的打击而彻底失去了对异性的兴趣。在这个误区中,失恋者的感受过于主观和消极,喜欢走极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自己的身上。

③孤独自闭在这个误区中,失恋者在经历失恋之后会回避与外界的接触,独自舔舐失恋的伤口。这种情况多见于虚荣心和自卑心比较强的人。虚荣心强的人通常会向周围的人炫耀恋爱关系的甜蜜或恋人的身份和地位。一旦恋爱关系破裂,他们引以为傲的面子就不复存在了,之前的炫耀经历会成为他们巨大的压力来源,他们会觉得无法向家人和朋友交代。这类人在失恋后往往采取不承认现实或回避社交的方式。自卑心强的人通常将失恋的原因归于对方觉得自己条件不够好,配不上。完全是因为自己的不足才导致对方离开。这类人在失恋后往往陷入更加自卑的境地,心灰意冷、羞愧难当,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抑郁和自杀倾向。对于这样的误区,失恋者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恋爱出发点,恋爱和面子无关,失恋也是正常现象,不存在谁抛弃谁的问题,只是两个人彼此不合适而已。其次,要客观地看待恋人。不妨用列清单的方式把恋人的优缺点列出来,看看是否真的合适自己。

④渺茫无望在这个误区中,失恋者把爱情看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一旦爱情离开,整个生活的重心就崩塌了。这种现象常见于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抑郁感,即觉得从此生活黯淡无光,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仿佛自己失去了一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失恋者将爱情看得太重而忽视了生活的其他方面,这个时候不妨把失恋作为一个重拾自我的机会。首先,要正确地放好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强调自我存在对于生命的意义。其次,再次努力把精力投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兴趣爱好上去。很多历史名人都经历过失恋的痛苦,但是他们将这种痛苦积极转移之后,在自己的事业上收获了成功,当然也最终收获了爱情。如果产生的抑郁感的严重程度已经到达了抑郁症的程度,那么应该接受一些心理咨询的行为治疗和辅助的药物治疗。

4.3.2.4失恋的“想法—感受—行为”改变模型失恋后,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当事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有时候这种情绪反应和想法会像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涌上心头;有时候它们又会像一块大石头,压得当事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杂乱无章的想法和感受的困扰下,失恋者通常会采取一些消极的行为方式,希望能暂时摆脱烦恼,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用回避矛盾的应对方式是没有效果的。不妨列个单子,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为一项一项地列出来。比如:

感受:很愤怒想法:我很恨他/她!他/她怎么能这样对待我!行为:失眠、胸闷列单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审视和整理的过程,可以使失恋者不再困扰于烦乱的想法和感受,也将负性情绪充分发泄出来。此外,通过这个单子,我们可以发现感受、想法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想法和感受是态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想法属于认知成分,感受属于情感成分。态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行为,因此,想法和感受可以共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改变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的任何一项,其余两项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通常认知成分和行为是相对容易改变的。因此,要改变失恋者的状态,可以先对想法和行为做出积极的改变,那么主观感受也会随之逐渐好转。

从想法的改变上来看,失恋者可以对自己进行理智的疏导和自我安慰。所谓理智疏导是指客观地分析自己和恋爱对象。首先,要考虑自己在恋爱方法上是否存在一些不足,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生活方式是否适合对方。若自身存在缺点,则将失恋的经历作为经验教训;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对方不符合,则结束恋情也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更合适的对象。其次,要客观考虑对方的优缺点,不要盲目放大优点,或者为了恋爱而恋爱。所谓自我安慰是指要抱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积极心态,不要觉得自己失去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