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7792400000070

第70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28)

小星是被父母带回家了,但是受到的伤害却依然存在。咨询者曾经问小星,为什么会容许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呢?小星却说,她认为大黄一直是爱着她的,只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所以才会不顺心。而我那么喜欢他,我应该为他分忧,我在找工作上不能帮上他的忙,那么让他心情好一些,是我这个女朋友应该做的。而且如果告诉了父母,那么我们就不能在一起了,但是我那么喜欢他,不愿意离开他。

【案例2】小月虽然经常被男朋友打,但是每次在父母发现身上的伤痕时,总是说这是自己不小心摔倒的,即使因为受伤晕倒,在医院里醒来,也不愿意说出被打的事实,她说:“我父母很爱我,我的两个哥哥也很爱我,对我很好,如果让家人知道了这件事情,那么阿立(小月的男朋友)一定会被我的两个哥哥打的,而且父母很可能会把他告上法庭,说不定他会因此被捕。”而且虽然她伤得很严重,但是她更加担心的却是她可能再也见不到阿立了,他可能再也不会给他打电话了,他可能不再爱她了。失去了阿立,她觉得她的人生也就结束了。

【案例3】曾经访谈过一名在恋爱中遭遇到暴力的女孩,她斜躺在校医院的病床上,手绑绷带,面带伤痕,我进去的时候,她的表情非常冷漠。我问她,这是第一次吗?

她摇头。

那你以前有没有向谁说起过?她的语气突然激动起来:我只和我一个最好的朋友说过,可还没等我说什么,她立刻回答,这么个烂人,还不赶快和他分手。那你的感觉是什么?

她根本不理解我。她的态度让我伤透了心,我再也不想跟谁说我的事情,反正别人也理解不了我。

那你担心什么呢?我我不愿和他分手,说着,她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女孩之所以流泪,是因为她不仅感受了暴力带来的伤害,而且内心依旧怀有对那个男友的爱。人是复杂的个体,从来都拥有复杂的情感,就好像女孩对我说:“我愤怒、无奈,但还爱他,又恨自己还在爱他。”这么复杂的情感很难用简单的理论去概括总结。在这种现实面前,爱与暴力相对立的思路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最新的理论认为,在有暴力行为的情侣之间,爱和暴力是相互依存的,即便是特别具有暴力性的恋人,他们内心依旧或多或少还有对彼此的爱。爱,由于具有理想化对方、不确定性、排他性等的特征,甚至有可能成为暴力的帮凶。

但是,需要请身陷其中的朋友,以及所有的女性朋友记住:爱一个人并没有赋予对方所有的权力,女生应当学会保护自己。在上面的案例中,受害者都是未结婚的女性,其中小月还是高中生。研究者发现这个阶段的女生受到暴力伤害的可能性在逐年增加,在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王曦影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1981年,美国学者Makepeace首次关注恋爱暴力,并发现1/5的人在恋爱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一次暴力。1989年,Sugarman和Hotaling的著名研究显示,1/3至1/2的大学生以及1/10的高中生都认为自己经历过恋爱暴力。这两项研究都只局限在身体暴力,另一研究(Ryan,1998)将其他三种暴力(尤其是言语的攻击)都加进来,发生率高达95%,也就是说,几乎每对恋人之间都存在过暴力,只是程度、严重性和频率不同而已。国内,潘绥铭在1999年的关于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调查中发现,陌生人的强暴行为远不是女性受到强暴的主要犯罪人员,而位居强暴者前三位的分别是朋友、恋人和同学。

对于花季少女的保护,是父母们刻不容缓的责任。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生和男生可能会有错误的恋爱观,王曦影的文章中的这段文字很好地总结了这种带有偏见的爱情观,比如:

爱我就应该听我的话。爱战胜一切,所以打是亲、骂是爱。爱不需要说对不起,所以恋人之间不需要必要的礼貌和客气。爱是忠贞,所以对方偷看一眼其他的异性也是一种背叛。爱是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地在一起,所以人们不能承受恋爱中的冲突和磨合并将其扩大升级。

在这样爱的话语的包围下,有一群年轻人,在爱和暴力编织的网下,不能呼吸。这个时候,家长应当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在适当的浪漫的爱情背后应当有一定的理性思想的支持。同时,学校或家长也应当教给孩子正确的性观念和性知识,因为发生在花季少女身上的性暴力行为也是较为常见的。下面是一则来自于温州都市报新闻的案例:

【案例】我们是通过表哥介绍认识的,他是表哥的中学同学,并且我们都是同乡。表哥对他评价很高,的确,他的外在条件很优秀:当地的名牌大学毕业,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做生意。

我爱上他,绝不是因为他的外在条件,而是他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我。他聪明、有才华、能吃苦、不张扬。当我得知,他从小父母离异,由奶奶带大时,心里更是默默地发誓:要用全部的爱来温暖他。可以说,从一开始交往,我就把他当做了自己最亲的人。

我有些内向,过去一遇到感情问题自己就退缩,所以错过了很多优秀的男孩。这一次,在表哥及家人的极力撮合下,我鼓足了勇气,决定争取自己的幸福。

我谈恋爱的经验几乎是零,不知道如何去向一个异性表示好感。表哥告诉我,他性格内向,让我主动一点儿。

可是,在交往过程中,我发现总是我关心他,而他从来不关心我,也很少和我交流。我想可能是他不满意我,我不是他理想中的伴侣,就提出了做普通朋友。可他告诉我,他做生意赔了很多钱,没钱买房子就不能结婚,否则对女方太不负责了。我听了这话,觉得他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于是向他表白了我对他的好感。

没想到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们的关系竟发生了质的飞跃。那一天,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他突然给我打电话,让我马上去他的宿舍,有事和我商量。我有些惊诧,他平时只给我发短信,从不给我打电话;同时,我又很兴奋,他终于把我当做至亲的人,要和我倾诉心里话。放下他的电话,我一路飞奔到了他的宿舍。

他喝了酒,颓废地斜倚在床边。我刚一进门,他就抱住了我,他说他爱我。在这之前,我们从没有如此亲密地接触过。我大脑一片空白,使劲地挣脱,想掰开他的手,但徒劳无助。我告诉他理智一点,但是,这句话好像刺激了他,他死死地抱住我,往床上拖。我一边喊一边挣扎,脚上的高跟鞋都不知道踢到哪里了,裙子上的拉链也被他趁势拉开了。可是,我越是挣扎,身上的裙子就越往下滑,我几乎虚脱了,眼前发黑我在一种悲哀绝望的情绪下,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和他发生了性关系。事后,他向我发誓以后不会再有冲动的举动。

我天真地以为,从此他会对我百般呵护。但是,接下来的那一周,他像消失了一样,不再给我发短信,基本上处于关机状态。我主动去他宿舍找他,他却对我不耐烦,好像我来找他就是为了和他上床。

后来,我感觉到他渐渐地疏远我,情感也开始游离。我打电话他不接。我并不是想缠着他,而是希望他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可是没有。那一段时期,我感到自己被他吊在半空,上不来,下不去,异常难受。我安慰自己,他如果不爱我,决不会因为没钱和我结婚而伤心,也不会因为怕伤害我而向我发誓。我不能给他压力,而要慢慢温暖他。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求助者谴责男友的无情,却始终把男友的强暴行为当做是爱情的表现,而且即使男友对她的感情比较明确了,依然不能承认这个现实,仍然在安慰自己,或者说在自我欺骗。事实上,无论是否恋人关系,性行为是否发生在约会之中,只要违背另一方意志,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跟他人发生性行为,都是性侵犯。可以看到,受害者在之前也感受到了“总是我关心他,而他从来不关心我,也很少和我交流”,但是却没有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而对爱情还是充满了幻想,在对方的花言巧语之下很容易地便相信了对方。同时,对于危险不够敏感,在男性要求单独相处时,没有足够的警惕心。

由于恋爱与婚姻相比,还拥有一些婚姻所不具备的基本特征:爱情的浪漫还没有消退,或者说正是热恋时期;因为还没有结婚协议的约束,双方还比较独立;而且很少有经济上的纠缠;也还没有孩子的羁绊,因此情侣间的暴力发生的严重程度往往低于婚姻关系内的暴力。但是由于没有法律上的保障和约束,发生的普遍性却很高。

对于受害者而言最常见的认知图式是:“身体攻击并不是婚姻死亡的征兆”,因为她们坚信:“如果他不是太爱我了,才不会对我如此的严苛”,所以“如果他不打我,那么婚姻关系、恋爱关系是能够维持的”。然而,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停止家庭暴力的方式却是依赖自己和法律来结束掉这段关系。

美国学者Bowker从他的研究中发现,妇女们在家庭暴力中的应对方式如下:

①避开男性的身体攻击或者避开这类话题;

②在受到家庭暴力的时候用手捂着脸或者护着重要的器官,或者用一些其他的消极的防御方式;③威胁说要报警或者要离婚;

④试图让男性保证再也没有下一次了;

⑤试图说服男性不再打她;

⑥回击;

⑦在被打的时候躲起来或者跑开。从应对方式来看,这些方式都是属于逃避的行为。Walker发现女性受害者通常有这么一个“暴力循环”模式:

①紧张建立:在这个阶段,一些小的暴力事件可能伴随着累积起来的怒气而爆发。这个阶段可能包括言语贬低、嫉妒、威胁和摔东西,最后可能发展到第二个阶段。

②尖锐期或暴力期: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暴力行为发生。这个阶段之后就到了第三阶段。

③蜜月或爱情暂缓期:在这个阶段,暴力行为的实施方开始懊悔,并害怕失去女方。他开始向她保证再也不会有下一次了,请求她的原谅,买礼物,以及让她感到“他还爱着她”。

因为国内相关咨询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下面这个案例来自美国的咨询案例:

【案例】当温蒂的丈夫第三次因为家庭暴力行为被逮捕之后,警方给了温蒂一个家庭暴力的心理咨询热线的电话号码和名字。第二天,当她因感到害怕和孤独,而咬着嘴唇却依然发抖时,她打了这个电话,并与接线员聊了起来。接线员给温蒂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并且告诉她可以在周三的早上十一点参加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团体咨询。虽然温蒂之前并不知道如何坐在一起聊天并倾听其他受害者的故事,并且不知道这样做会对她个人的问题有什么帮助,但是她还是去参加了这个团体咨询的小组,在那里,她惊讶地听到了其他妇女的经历,听到她们如何尝试着去找工作,其他人如何计划搬到一块儿住来分享她们的经验,以及一些人正在寻找一些可以阻止家庭暴力的方法,并对对方有所回击。这是温蒂结婚这十年来,第一次发现也许她可以做些什么来阻止她的丈夫的暴力行为,并且她开始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安全问题。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显示了在家庭暴力咨询方面团体咨询方法的作用,团体咨询能够给受害者提供一个新的人际关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受害者能感受到放松、安全,以及被理解、被支持。通过小组咨询,他们能够较好地重建自我,也能够重新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因此在女性受害者方面,团体咨询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

2.4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相对于前面所举的大多数例子来说,会显得更加病理化一些,在临床心理学中讨论得相对较多,但相对于前面提到的情况而言,心理咨询师遇到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在本章中仍然要讨论应激相关障碍的原因有二:首先,它常常是由危机事件导致,尤其是前面提到的自杀、丧失以及家庭暴力这三种危机情况下,幸存者是应激相关障碍的高发人群;其次,虽然心理咨询师遇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并不是没有,而且由于它发生的几率并不低,例如,其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般人群的发生率为1%,战争退伍军人和刑事犯罪受害人中则高达35%以上,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中调查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检出率为7.01%。而且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危机事件外,生活压力、突然下岗等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也有可能导致急性应激障碍。基于这些原因,在本章中,我们将以较少的篇幅,简单地谈一谈应激相关障碍。

2.4.1定义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通俗地讲,应激就是指遇到压力事件,应激相关障碍就是因为遇到压力事件,心理调适不当所产生的心理方面的偏差,行为上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

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急性应激障碍,或称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其中急性应急障碍和适应障碍不是我们介绍的重点,因此只是简单地列举定义和相关的诊断标准。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生常常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①应激性生活事件或不愉快的处境。应激性生活事件包括:严重的生活事件,如离婚;生活工作方面有关的刺激;生存环境改变的刺激等等。应激事件的特点会影响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生与否,以及发生后的强度。主要包括应激源的强度、性质和持续时间三个方面。如果应激事件越严重,发生的几率就越高。例如丢失了金钱,对我们来说,也许只是着急、懊悔两天的事情,但是如果发生的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他人自杀、亲人亡故或者下岗等事件,也许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应急事件。

②患者个体的易感性。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样的事件带来的危害程度不一定相同,这与每一个人对事情的理解角度、应对方式、自尊水平等等因素有关,还包括个人的人格特点、躯体情况等方面的因素。

③文化传统、教育水平和生活信仰。对于我们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来说,教育水平是一个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一个人的应对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的多样化等方面。

④干预和社会支持系统。需要强调的是,社会支持系统在各种心理问题中都是相当重要的变量,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社会支持系统越完善,提供的支持力度越强的人,对社会的适应性越强,心理健康程度越强。一般而言,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往往是最重要的。

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塞里把应激事件发生后,个体的反应情况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当应激事件发生后,例如生活压力存在后,个体将随着时间和事件的变化可能出现下面一些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