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7793500000015

第15章 宽厚仁爱(2)

度量作为人的道德品质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积极的谋略应该是同高尚的道德品质紧密联系的。谋略绝不是奸诈卑鄙的同义词。对于政治家来说,政策和策略就是生命,首要的是制定政策的正确性,正确的政策能够得到正义者的支持。对于经营者来讲,要提倡《论语》加算盘,讲经营道德,不干不符合社会公德的事,不赚没有道德的钱。对于军事家来说,像“美人计”那样的奸邪之计,也是一般情况下不提倡使用的。一个人豁达大度,待人宽厚,谦虚谨慎,他就能团结更多的人,得到更多支持,这不就是最好的谋略么?无德之人必定鼠目寸光,只贪私利,不顾大局,他们热衷于学习雕虫小技,研究“窝里斗”的本事,是难成大业的。在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带领新四军进入经济文化发达、敌人控制严密的江苏,在远离中央红军、无法得到策应的情况下,广泛交结友军,千方百计争取大多数,分化瓦解敌伪力量。和友军发生磨擦,他教育部队主动让些地盘,赠送一些枪支,友军称他有“大将风度”,获得了友军信任和支持。当顽固派军队向新四军进攻的时候,友军主动为新四军提供方便条件,使新四军很快歼灭了敌人的精锐部队,打开了苏北抗战的新局面。

五、以民为重

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一,就是能以人民为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乱世争雄,最遭殃的是平民百姓。如果争雄者所到之处,能够不祸害百姓,不抢掠平民,不滥杀无辜,人民还有不支持他的吗?汉高祖刘邦攻入咸阳时,曾下令约法三章:“滥杀无辜的立即处死,伤人的要治罪,抢盗东西的也要治罪。”所以,大军过后,秋毫无犯。百姓们牵着牛羊,担着酒菜,争先恐后地前来犒军。西楚霸王项羽则不然,进入咸阳之后,下令屠城,处决秦王赢婴,焚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大肆掠夺金钱美女,使民众惊恐万状,大失所望。民心向背,由此可见。

三国时,曹操南征刘琮,大军抵达新野(河南新野县),刘琮请求归降。当时刘备正屯兵驻防在樊城,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曹操的大军将至。等到刘备得知消息时,曹操大军已到了宛城(河南南阳市),刘备大为惊骇。于是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有人劝刘备攻击刘琮,夺取荆州。刘备说:“刘表临死时,把孤儿刘琮托付给我。我如果违信弃义,只图自己利益,将来死后有什么脸见刘表!”不得已,只好率部向南逃跑。经过襄阳时,刘备向城头大呼刘琮,刘琮因为恐惧,不敢露面。但刘琮的左右亲信部下以及荆州的人民,很多人都追随刘备而来。刘备前往刘表坟上致哀,流涕告别。逃到当阳(湖北当阳县)时,追随刘备的部众已多达十余万人,辎重车马数千辆,行军速度迟缓,一天只能前进十多里。刘备关羽率舰船数百艘,从水路行进,约定在江陵会师后,再决定行动。有人向刘备建议:“必须迅速行军,去保江陵。现在我们的部众虽多,可是武装战土不多。如果曹操大军追上来,靠谁去抵御进攻呢?”刘备说:“创立大业,人民是根本,他们跟随我们,我们怎能残忍地舍弃他们呢!”(《三国志·蜀书》)

后世史学家对刘备爱民之举评价道:“刘备在颠沛流离的艰难危险之中,更显示出他的信义;形势危急,言行却不失道义,追念刘表当年照顾之恩,那真挚的感情感动三军;眷恋着追随他的百姓,使人民心甘情愿地跟他一道逃亡。像这样的人终于建立大业,这岂不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吗?”——这正是历代文人褒赞刘玄德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蜀汉能与魏、吴呈鼎足之势的根本原因所在。

六、示德于民

古人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箴言深信不疑。所以,封建政治家常常以与民为善的道德仁义之军,来争取民心,树立信义,获取政治资本。中国有则“结草衔环”的成语,讲的就是示德于民,终有善报的典型事例。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述:春秋时,秦桓公进攻晋国。晋国大夫魏颗领民抵御,把秦军打败,并且俘获了秦国的名将杜回。据说本来魏颗是打不过杜回的,只因在战斗中,出现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许多结,杜回被草绊倒了,才被魏颗活捉的。魏颗不明白这位老人为什么要帮助自己。晚上,魏颗做了一个梦,梦中那位老人对他说:“我的女儿,便是你父亲的妾。你父亲临死时,不是叫你把她殉了吗?可是你后来没有照办,而是让她改嫁了。你这样救了我女儿的性命,我一直非常感激你。所以在战场上结草绊倒杜回,便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

“衔环”,讲的是另一则故事,见于南北朝时梁国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后汉人杨宝,九岁时有一天在山下看见一只受了伤的黄雀,跌落在一株树下,浑身爬满了蚂蚁,眼看快要死了。杨宝可怜这只小黄雀,便把它救起,带回家中,养了起来,每天采些花蕊来喂它。一百多天后,小黄雀的伤好了。杨宝便把它放走了。当晚,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口衔四个白玉环,说是送给杨宝的礼物,并且感谢他救命之恩,祝福他的子孙像玉环一样纯洁清白,世代幸福。说完,化作一只黄雀飞去了。

“结草”、“衔环”这两则典故,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宣扬的是善有善报,以德报怨的观念。

《贾谊集》中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楚惠王吃酸菜时见到菜中有一条蚂蟥,于是就吞了下去。结果肚子痛得不能吃饭。令尹前来问候,说:“大王怎么得了这样病?”楚惠王说:“我吃酸菜时见到一条蚂蟥,我想,如果把这事张扬出去,只是斥庖厨等人,而不治他们的罪,这就违反了法度,那样,今后我自己的威信就无法树立了;如果追究他们的责任,就应诛杀他们,太宰、监食的人,按法律都将处死,我的心里不忍啊。所以,我生怕菜里的蚂蟥被别人看见,于是就吃了下去。”令尹深深地施了一个大礼,祝贺道:“我听说皇天是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只是对有德行的人才给于辅佐。大王您大仁大德,正是皇天保佑的人啊,这点小病是不会伤害您的。”当天晚上,楚惠王肚子里的蚂蟥真的出来了。所以,久病的肚子完全好了。

封建统治者常常采用示德于人的方式,宣扬自己的德政,让百姓群臣因为君王的宽厚仁爱而心甘情愿地服从其统治,为其卖命。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沽名钓誉的方式,但当时却往往是极为虔诚有效的一种统治艺术。

七、显忠劝义

忠、孝、信、义,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竭力宣扬的伦理道德,这也是他们借以维护政权的策略。忠孝信义,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所以臣民会为之而努力,君王统治也因此而得以维持。历史上的乐毅投奔赵国而不谋图燕王,蒙恬至死而不反叛秦国,关羽降归曹操而不忘刘备等等,均为历代封建政治家传为美谈。而君王呢?则采取显忠劝义的方式,来取信于人。这才使君臣之间,借信义的纽带,相辅相成,谋图大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出兵东征。刘备被迫投奔袁绍,而关羽则为曹操捕获,拜为偏将军。曹操对关羽很尊重,待之以厚礼。后来,曹操发现关羽心神不宁,并没有久留的意思,于是对张辽说:“请你去试着问问关羽,是否愿意留在这里。”于是,张辽屏退左右,询问关羽的意见,关羽叹息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厚爱,但是,我既受到刘备的知遇大恩,并起过共生死的誓愿,是不能背弃信义的。我总有一天要离开的。但在离开以前,对曹公一定要有所回报。”张辽转告了曹操,曹操敬重关羽的义气。后来,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军颜良,曹操知道他肯定是要走了,于是,重重赏赐了关羽。而关羽则把曹操所有赏赐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包好留下一封辞别的书信,投奔正在袁绍军营里的刘备去了。曹操的部下要去追杀关羽,曹操说:“人,各有其主,不要去追他。”《三国志·蜀书六》后人对曹操处理这件事的做法表示赞赏,认为曹操赏识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不胁迫关羽留下而成全关羽的义,都具有帝王的气概和风度。在今人看来,曹操这样做,不过是借处理关羽事件以显忠劝义罢了,目的是为了取信于民,图谋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