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7793500000052

第52章 用间(3)

公元630年(唐太宗贞观四年),唐太宗派李靖进攻突厥,突厥王颉利可汗兵败求和。唐太宗派遣唐俭等前往安抚招降。颉利可汗表面上顺从屈服,而内心里还在犹豫不决。就在这时,李靖对众将说:颉利虽遭失败,但还有十余万众。如果让他们跑到大沙漠以北,就很难控制了。现在双方正在谈判,颉利必然放松警惕,若趁机选拔精锐的骑兵袭击他,就可以攻其不备,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战机。诸将领提出:我们的使臣还在那里呢,怎么办?李靖则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牺牲唐俭他们几个人算什么。这就是韩信采用蒯通之计而一举破齐的道理。于是,唐军连夜进攻,大破突厥。

唐朝既然同意突厥请降,又乘其不备进行偷袭,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和用牺牲外交人员来达到奇袭目的的手段,值得批判,此处只是说明“死间”的一种用法。

七、生间

《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五间”之一种。孙武说:“生间者,反报也。”“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反”与“返”通,“返”,还也。反报,即回来报告。能生还报告情况的间谍,就为“生间”。在古往今来的用间活动中,“生间”是使用最多的方式。不管是间其亲者,间其君者,间其贤者,还是间其能者,间其助者,间其邻者,间其左右者,总是采用各种敌方不易觉察的方式达到间敌之目的,而己方间谍则不露声色,安全而还。

形式上,有选贤能之士,或游说于列国之间,或打进敌国官僚机构之中;有以各种职业作掩护混入敌国,或从战略着眼长期潜伏,或为着某一具体的作战情报速去速回;有以诈降迷惑对方,或借机给敌以不意的袭击,或为今后作战充当内应等。

古人认为,在用间与反间的矛盾斗争中,生间非智能之士难以胜任。所以,对于选择生间的标准,有很多说法。

有的说:生间“必须内明外愚,形劣心壮,趱捷劲勇,闲于鄙事,能忍饥寒垢耻者为之。”

有的认为:“身则公行,心乃私觇,往反报复,常无所害。”

有的提出:“择己有贤材智谋,能自开通于敌之亲贵,察其动静,知其事计,彼所为己知其实。”

元朝末年,陈友谅攻陷了太平府,派人约会张士诚协同攻打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对将军康茂才说:“二敌联合,对我们十分不利,如果我能先打败他们一路,事情就好办了。你能设法诱使陈友谅早一点来打我们吗?”凑巧,康茂才家里有个看门的老头,过去曾侍奉过陈友谅。于是,康茂才就让这个老头带着一封书信,乘小船直到陈友谅军中,说:将军攻打金陵,康茂才愿意作为内应。陈友谅信以为真,急忙问道:“康公现在哪里?”老头回道:“现在把守江东桥。”陈友谅问:“是什么桥?”老头回道:“是木桥。”

陈友谅问清了情况,赏给老头许多钱,打发他回去。临分别时,陈友谅嘱咐道:“我带领部队赶到会合点后,以招呼老康为暗号。”看门的老头回来汇报了情况,朱元璋大喜。他预先布置好了圈套,把自投罗网的陈友谅军杀得大败。

一个看门的老头,并非多么贤能的智士,只因和陈友谅有点旧交,就能做到“往反报复,常无所害”。可见,敌将若是个头脑简单的指挥员,生间也并非平常人不能充任的。

八、内间

孙武五间之一种。“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孙子兵法·用间篇》)是指收买敌国官吏作间谍。敌人营垒内什么样的人有可能成为己方间谍,杜牧注说:“敌之官人,有贤而失职者,有过而被刑者,亦有宠嬖而贪财者,有屈在下位者,有不得任使者,有欲因败丧以求展己之才能者,有翻复变诈常持两端之心者。如此之官,皆可潜通问遗,厚贶金帛而结之。因求其国中之情,察其谋我之事,复间其君臣,使不和同也。”即利用敌方内部矛盾、某些人的私念,既可用他提供情报,亦可分化争取,使为己用。

公元前200年,匈奴南犯,汉高祖刘邦亲自出马同匈奴对敌,被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东)。刘邦采用陈平之计,送厚礼给冒顿的妻子阏氏,请她帮助解围。当汉朝使者把黄澄澄的金子,亮晶晶的珍珠放在阏氏面前时,阏氏已经动心。接着,使者又取出一幅美人图来,对阏氏说:中原皇帝恐怕大王不肯退兵,准备把中原的头号大美人献给大王,这美人图是先拿来给大王看看样子的。阏氏暗暗吃醋,忙说,这用不着,我请单于退兵就是了。当天晚上,阏氏说通冒顿,下令部队网开一面,于是,刘邦安然逃出重围。

这是通过收买内间排难解危的例子。

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利用内间而促使事业成功的例子,如:越王勾践在进行灭吴的战争过程中,收买了吴王夫差的宠臣伯嚭作内间;秦王朝在进行灭楚的战争过程中,收买了楚国的靳尚、郑袖作内间等。

九、离间

《李卫公兵法》:“历观古人之用间:有间其君者,有间其亲者,有间其能者,有间其助者,有间其邻好者,有间其左右者,有间其纵横者。”

离间计,在古代用得最广泛,其中又以问能、间助、间邻更为突出。

大凡离间计使用成功的,都是较好地利用了敌垒内思想上的裂缝。

多疑,是历代君王的一个共同特征。倘若在敌垒内巧妙地制造假情报,或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哪些功高望众的贤能之士要称王、造反,以此来勾引其猜忌之心,离间计就很容易成功。

楚汉相争时,陈平为离间项羽与谋士范增、大将钟离昧的关系,先使用金钱收买间谍,在楚军中制造谣言说:“钟离昧等将领跟随项王多年,屡建奇功,但始终不能割地称王。因此,这些将军准备投汉反楚,共灭项王,分地称王。”项羽听了这些传说,果然起了疑心,随即派使者到汉营中去摸情况。汉王预备了丰盛的酒筵,可是,当看到项王的使者进来后,汉王故做惊讶的样子说:“我以为是亚父(即范增)派来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呀!”说完,命令撤去盛筵,改用极粗劣的饭食招待楚使。楚使回去把此情况报告给项羽,项羽又怀疑起范增。这时,范增建议急攻荥阳,项王不肯听从他的建议。范增一气之下,告老还乡,因毒疮发背,死于中途。

思想上的裂缝和组织上的裂缝是紧密联系的。在内部存有激烈的帮派斗争时,多疑的君王或主帅,心灵深处就更容易蒙上不散的阴云,离间计常能收到借刀杀人的效果。

南北朝时,北周武帝有位大将叫韦孝宽,善于用间。不论是他派遣到北齐的间谍,还是他从北齐收买的间谍,都很尽职。北齐有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叫斛律光,号称明月,能征善战,英武可畏。韦孝宽为了除掉这个敌手,先叫参军曲严编造歌谣:“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溃,槲树不扶自竖。”这里的升,原指旧时容量单位,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歌谣中的百升,影射斛律光的斛字。北齐王姓高,歌谣中的“高山”,影射北齐王;“槲树”影射斛律光。这两句歌谣的意思是说:斛律光将要当皇帝,北齐王就要垮台了。

韦孝宽令间谍们把写有这些歌谣的传单,散发到北齐的京城邺(今河北临漳)。当时任北齐宰相的祖孝,恰与斛律光有私仇。祖孝见了这些传单,又添枝加叶渲染扩大,并让小孩子在大街小巷传唱,传得满城风雨,然后将情况汇报给北齐的后主高纬。后主不辨真伪,怀疑斛律光要造反,立即下令杀了斛律光。

在一个军事联盟中,利益上出现的不一致,也是离间计能够发生作用的根本条件。战国时期,六国人虽几次提出合纵抗秦,结果还是被秦国的“连横”一一攻破。六国表面上讲联合,骨子里各求自保,经受不住秦国离间计的攻击,终了谁也没能保得住。

又周赧王36年(公元前279年)乐毅率燕秦魏赵之兵伐齐,田单被燕军围困于即墨,恰逢燕昭王崩,其子惠王即位。田单使间散布乐毅妄图称王,故燕惠王与乐毅有隙,召回乐毅,以骑劫代之,乐毅奔赵,燕将士由是愤惋不和。后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

间战,古往今来的谋略家都很重视。如《百战奇法·间战》云:“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战争史说明,要战胜敌人,就要知敌。要知敌,就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侦察敌情,其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使用间谍。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都有普遍意义。

十、威间

《兵经百字·间字》提出的十六种用间方法之一。是使用威胁手段来进行间谍活动。

公元前681年,齐国君主齐桓公和鲁国君主鲁庄公在柯这个地方举行会谈。这两个国君站在一座高坛上订立盟约,忽然鲁国武士曹沫手执匕首冲上高坛,直逼齐桓公。在场的齐国人吓得不敢有任何举动,怕曹沫杀死齐桓公。齐桓公问曹沫:“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强鲁弱,可是你们齐国欺侮我们鲁国太过分了。你应归还过去侵占我国的土地。要是不答应的话,”曹沫晃晃手中的匕首说,“你看着办吧!”齐桓公在曹沫的威逼之下,只好同意归还过去侵夺鲁国的全部领土。曹沫扔掉匕首,走下高坛。这时,齐桓公大怒,要推翻刚才的许诺。齐国大臣管仲劝道:“大王不可以背弃约言。你不照着做会在各诸侯国中失去威信,今后有事他们就不会来援助了,还是归还他们的土地吧。”于是,鲁国收复了过去失去的领土。这些土地正是曹沫当将军时,在和齐国的三次战斗中因为战败而丧失的。

威间成功的基础在于己方有一定的实力。如果自己力量弱于敌,己方的情况又为敌方掌握,这种手段就难于奏效。

外交的胜利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威问”只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手段。适时使用,可以收到不战而屈敌的效果。

十一、恩间

《兵经百字·间字》提出的十六种用间方法之一。方法是对敌方属民广施恩惠,征服人心,使之主动向我提供情况。

公元219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吕蒙占领南郡。南郡是蜀军重要据点,蜀将关羽和他手下很多官兵的亲属都住在这里。吕蒙进南郡,不但不虐待他们,而且给予安抚和慰问。关羽派人到城中打探情况,吕蒙每次都特别优待这些使者,让他们周游全城,让他们挨家挨户去问候关羽官兵的亲属。亲属们都反映吕将军对他们如何关心。使者回去后,关羽将士偷偷打听家中情况,很快斗志涣散,不愿为关羽卖命。这时孙权大军来到,他们纷纷逃离关羽,投降了孙权。关羽最后败走麦城。

公元269年(西晋武帝泰始五年),羊祜征讨吴国。吴国以长江为屏障,又有较强的兵力,羊祜认为武力征讨一时难以取胜,就采取了以恩间为主的攻心战术。吴国投降的人,想回去的,可以自由行动,对部下、士卒很友善,吴军许多人失去了敌意,纷纷投降。羊祜这种广施恩德的手段,使吴军内部很快分化瓦解,吴国终被平定。

十二、言间

《兵经百字·间字》提出的十六种用间方法之一。它的实施方法是散布种种谣言,造成敌方国君对其将帅产生怀疑,将帅之间、部属之间互相猜忌,瓦解敌内部团结。

公元前260年,赵将廉颇率军抵抗秦军。秦国丞相范睢用散布谣言的办法,使赵王不信任老将廉颇,改用赵括。四十万大军被秦将白起坑杀。

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就曾经用谣言挑拨法国人民痛恨政府,与政府对立,也是法国沦亡的原因之一。

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在对荷兰发动突然袭击的同时,在荷兰国内大肆散布谣言,造成荷兰人民感情冲突,心境恐慌,思想混乱,互不信任,进而丧失抵抗能力。

1954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兵不血刃除掉了危地马拉总统阿本斯,艾森豪威尔本人却没有公开卷进去,其重要手段就是利用间谍,利用谣言,离间危地马拉总统和民众。

言间,是造成敌人内部涣散分裂的重要手段,古往今来的例子不少。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利用谣言制造事端,仍然是一些国家经常使用的手段。因此,我们在与敌人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斗争中,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敌人会利用这一手段,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蛊惑人心。

十三、歌间

《兵经百字·间字》提出的十六种用间方式之一。它的实施方法是用音乐歌曲减消敌军士气,瓦解敌军。

公元前203年12月,楚军10万被围垓下,韩信30万汉军重重包围楚军,韩信为使楚军彻底崩溃,让汉军将士在夜间皆唱楚歌。歌声规劝楚士兵赶快投降,歌词委婉,如泣如诉,八千江东子弟无不离肠欲断。“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忆念兮泪断肝肠!”“当地永夜兮追思反省,急早散楚兮免死殊方。”“汉王有德兮降降不杀,哀告归情兮放汝翱翔。勿守空营兮粮道已绝,指日擒羽兮玉石俱伤。”“歌兮歌兮三百字,字字句句有深意,劝汝莫作等闲人,入耳关心当熟记。”项羽听歌,大惊失色,说:“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怎么汉营有这么多楚人呢?”楚军军营大乱,厌战思乡,大批逃亡。连跟随项羽多年的将军也不辞而别,项羽的叔父项伯也偷偷离去。项羽在楚歌声中拔剑自刎。

十四、友间

《兵经百字·间字》提出的十六种用间方法之一。方法是利用己在敌营中的朋友获取情报,或造假情况欺骗敌人。

元朝末年,沔阳人陈友谅参加红巾军自立为汉王。为了扩张势力,想与朝廷太尉张士诚勾结攻打朱元璋占据的建康(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听说这一情况后,把和陈友谅有过来往的指挥康茂才叫来说,你和陈友谅有过来往,现在陈友谅要来进攻我们,我想尽快把他引诱到这里来消灭。你写一封假信,说你要投降他,约他来攻,你作内应,引他快来。你告诉他一些假情况,让他相信。康茂才家有看门老人,过去侍候陈友谅,派他送信。陈友谅看信后很高兴,答应来攻。朱元璋得到回报,马上调兵遣将,布置好埋伏,陈友谅果真率大军乘坐战船浩浩荡荡直奔江东桥,被朱元璋打得大败。

十五、爵间

《兵经百字·间字》提出的十六种用间方法之一。是用封官许愿的办法让敌营中的人为己服务。

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载,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宋国,正赶上宋国华氏大臣政变,就同太子建一起投奔郑国。郑国很友好。太子建又离开郑国去了晋国。晋顷公说:“太子既然与郑国君臣友好,郑国又信任太子。如果太子愿为我做内应,我率军队从外面攻打,就一定可以灭掉郑国。灭郑之后,我就把它转给太子。”太子建同意了晋顷公的计划,就又回到郑国。后因随从出卖了太子建,向郑定公告发了太子建,郑定公和子产一起杀掉了太子建。

这个故事里,晋国想以封爵为诱饵灭郑,太子建也愿意为封爵而做间谍。但因谋事不密而反遭杀戮。这从反面证明了,谋成于密而败于泄。再好的计谋,如果事先为敌方所识,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十六、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