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7793500000082

第82章 郑成功抗清复台及清统一台湾的战争(1)

一、郑成功抗清及收复台湾

一、郑成功抗清复台的简况

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郑成功攻取漳、泉各地,初奠内政,设置六官。五月拜定西侯张名振为元帅,统兵二十四万远征长江,十一月名振病卒于军。郑成功乃决定亲率大军北伐。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十三日誓师,翌年三月再至舟山,五月入长江,取瓜洲,七月进围南京城,满清震恐,顺治准备退回关外。会清南京守将约期诈降,成功信之,遂失大机,退师金厦。因而东向规复台湾,以为反攻复国的长久根据地。

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受隆武帝知遇,命为将,封忠孝伯。清军攻闽,成功父郑芝龙降清,召成功,成功拒降,而起兵于金门、厦门间之鼓浪屿,与清军战于同安、泉州、漳浦、诏安,遥奉明永历帝正朔,与鲁王联兵,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进攻福建各地,整军经武,以备大举北伐。至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止,是为郑成功抗清漳厦之战。

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八月,郑成功军败于南京城下,九月退出长江,十月还于金厦。翌年五月,清军进攻金厦,为郑军所败。成功为求得一抗清基地,遂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率水师东征台湾,三月二十四日军至澎湖,四月初一日进攻台南鹿耳门,初四日取赤崁城,十二月荷兰人降。于是台湾成为郑氏抗清复明之基地。

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八日成功病卒,其世子郑经继位,励精图治,曾助三藩联合抗清,于永历三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忧病而死。其将冯锡范杀经世子克臧而立克塽。至永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降清,明之正朔至是始亡。

郑成功起兵之初,仅数千之众,据弹丸之地,面对强大的敌人,却能发展壮大,坚持斗争十七年,在南京失败之后,犹能大破清军于厦门,击败荷军于台湾,取得了中国人民反对西方殖民者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保障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其原因固然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因素有关,但如仅从军事角度来看,则主要在于郑成功的战略基本正确。

二、战略方针符合客观实际

郑成功和他同时代的一些抗清人物有所不同。当时抗清阵营中的人物,有的根本没有坚定的政治目的,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转移,将手握的重兵,作为私人工具,一旦形势变化,或叛变投敌,或缺少战略战术,以致先后均为清军所灭。郑成功不但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而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政治目标,就是抗清复明,他的战略和策略,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郑成功在隆武时期,统帅过军队,经常来往于浙、闽、苏、赣等地,对敌我双方情况均有所了解。起兵之前,根据情况判断,就已经确立了他的基本战略思想。例如在他劝阻其父郑芝龙投清时,曾分析形势说:“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驰驱,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旦亦难飞过。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还说:“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江日升:《江阴城守记》)

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看,这一方针是可行的。因为:

1.福建沿海一带,是郑氏军队控制达二十三年之久的地区,近海岛屿及滨海州县,均为郑氏势力范围,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2.东南沿海地区,是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郑芝龙以海上贸易及海盗起家,数十年来不仅郑氏家庭拥有大量商船进行海上贸易,而且控制了整个地区的贸易往来,任何商船都必须向郑氏缴纳税款。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可充裕军饷来源,解决军队后勤供应问题。

3.清军是一支新崛起的武装力量,组织严密,领导坚强,但全赖弓马娴熟。东南沿海,利于舟楫,不利戎马,水战更非清军所长,建立水陆两栖部队,可以“避人之长,攻人之短;见己之所长,蔽己之所短”,进可攻,退可守,易于保存自己,也利于消灭敌人。而且郑军久处该地区,地形熟悉,易收地利之效和机动之便。

4.当时海防简单,沿海数千里,清军不可能处处设防,水师在海上机动方便,“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可以任意选择进攻方向和登陆地点,实行两栖作战,可掌握战场主动权。

5.从全国战略形势看,当时李自成部的李锦、郝摇旗等二三十万军队,已与南明军联合抗清;张献忠部五六十万军队,正在四川同西南战场清军主力血战;入闽清军主力在郑芝龙附清后,挟郑芝龙返北京,福建已无清军八旗主力,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易于发展壮大。

清军对于郑成功的战略,也是有所认识的。他们认为:郑成功“之难于遽行扑剿者,缘彼以海为窟,以船为家,惟视风潮,瞬息千里。……在我沿海各讯处处可登。……我之兵力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分,我既备多而力分,贼乃以十数万全力之势如风雨骤至,乘间窥其一城。……是以我兵跋涉崎岖于崇山峻岭旬日之间者,贼挂腙船旦夕可至,我之士马未获与贼决战,而先已疲于奔命矣。”(《陈应泰揭贴》顺治十六年一月)事实也证明了郑成功的战略总方针基本正确,在保存自己并发展壮大这一点上是达到了目的的。

郑成功终身奉行上述战略总方针,在贯彻、实施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顺治五年至十二年(1648—1655年)为第一阶段,即创建海上根据地,发展壮大自己的阶段;顺治十三年至十六年(1656—1659年)为第二阶段,即相机进取,北上进攻南京的阶段;顺治十七年至康熙元年(1660—1662年)为第三阶段,即转变战略,东向收复台湾的阶段。

三、创建海上根据地。发展壮大自己

(一)根据地思想的形成与相应的战略措施

郑成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稳定巩固的根据地,就无法生存,无法发展;没有武器精良、纪律严明的军队,就无法作战;没有充足可靠的后勤供应,就无法养兵。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他曾上疏隆武帝说“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但当时军政大权俱在郑芝龙手中,他已决意投清,当然不会实行。郑成功起兵后,在上述思想基础上,根据他的战略总方针,制定了第一阶段固本蓄锐的战略方针,即以金、厦二岛为核心,以漳、泉二州为屏障,建立稳固的海上根据地,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及海上贸易的财力资源,建立一支精锐的、以水师为主的两栖作战部队,等待有利时机,再图进取。为此,郑成功采取了一系列符合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措施:

1.组建一支集中统一、军纪严明和勇敢善战的两栖作战部队。郑军的战略单位是军和镇(营),军的统帅是提督,地位高于镇将,但军与镇并无建制上的隶属关系,统归郑成功直接领导和指挥,形成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体制。其次,严明军纪。郑军中颁有杀敌赏格,设“督阵官监同各镇出征战剿,授铁竿红旗一面,书‘军前不用命者斩,临阵退缩者斩,副将以下先斩后报’”,每次战役终了,进行民主评议,严格执行。由于郑军令行禁止,军纪森严,从而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再次,强调精兵选将。郑成功认为:“兵之勇怯,在乎将领,如将领稍却,则兵虽勇亦不肯向前,如将领勇敢,虽弱兵必勉力赴敌……故兵贵精而将尤贵乎选。”(《先王实录》第169页)

2.经营海内外贸易,成立制械造船机构,加强后勤保障。郑成功利用郑芝龙原来的商业基础,大力发展海内外贸易,设立“五大商在京师、苏、杭、山东等处,经营财货”,同时组建商船队,“以仁、义、礼、智、信五字号,建置海船,每一字号下设有船十二只”,去“日本、吕宋、交趾、暹罗、柬埔寨、西洋等国”贸易。运出中国内地各种产品,换回铜、锡、桐油以及“铜烦、腰刀、器械”等军用物资和其他商品。并在厦门“设局,督造军器、藤牌、战被、火筒、火罐等项”,发展军火工业;还在厦门、山东、琅琦岛等处“打造战船”,以保障后勤供应。所造大战舰可容战士五百,所造商船在东海上也享有盛名,称为“国姓船”。(郁永河《海上纪略·伪郑遗事》)

3.建立庞大严密的情报网。郑成功非常重视情报工作,以各地所设商行为掩护,开展情报工作。将情报人员派至敌人心脏,对敌人兵力、企图及行动等,一举一动均了如指掌,因而可以及时判断情况和定下正确的决心。

4.利用水上机动、以攻为守,集中兵力,局部歼灭敌人,控制漳、泉地区。当时总的战略形势,清军已基本上控制了整个长江以北及华东、中南等广大地域,在蜀、楚、赣、粤、江、浙等地均驻有重兵。郑成功局促东南一隅,兵少地微,与湖广、西南的抗清农民军、南明军都不能联合、会师,完全处于独立作战的地位。郑成功没有采取消极被动的作战指导,而是采用以战求存、以攻为守的积极作战指导,以集中兵力的手段,造成局部优势,以战役、战斗上主动寻敌进攻。他的进攻目标,主要是金、厦外围漳、泉一带及其两侧滨海县城。如无漳、泉各据点为屏障,就直接暴露在清军威胁之下,势难持久。而且海岛缺少战略资源,特别缺少军粮和后备兵源,无法养活几万大军,当然更谈不上发展壮大,只有控制了漳、泉外围,才能“集兵裕饷,恢复有基”。

(二)作战经过

战争是运动中的敌对双方各种因素相互对立、依存、渗透和转化的过程。优秀的统帅能够根据敌我部队、地形和战场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恰当地决定自己的作战指导。郑成功抗清战争的第一阶段,有三个对郑成功来说是带有战略性的关键战役,都体现了上述原则,现分述如下:

1.郑鸿逵、施琅收复厦门。

清提督马得功占据厦门,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及兴泉道尹黄澍,于三月一日同至厦门,为部署防守而同登山四望。张学圣愕然谓其众曰:“此绝地也,若有缓急,援兵岂能飞渡?实用兵之大忌。”因主张即速撤退。提督马得功贪于既成之功,不肯听命。张学圣等乃先还。(夏琳《闽海纪要》卷一)

不数日郑鸿逵与施琅等引兵截港以反攻厦门,施琅并分兵从负通港袭击马得功,得功欲退而归路被截,不能飞渡,乃驾小舟冒险访鸿逵,跪地哀求,鸿逵因纵之,使解甲留械而全部驾船逸去。及成功回师到厦门,马得功已逃去数日矣。

郑成功痛恨厦门之失,遂加强整治厦门、金门两岛上各要塞,然后集合诸将,检讨厦门作战得失,数其叔郑芝莞过错而杀之于众前,众将无不股慓。赏施琅银二百两,赏陈勋、郑文星各百两。郑鸿逵有私放马得功之罪,虽得免议,自知有亏职守,请交卸兵权,归隐私第。施琅恃功,以赏薄而不满意,会其部将曾德犯法,走匿郑成功营中,被施琅搜寻擒去。成功驰令勿杀,施琅竟将其处死。成功怒甚,欲捕施琅并逮捕其家属。施琅乘间逃去,依郑芝豹,旋复他去,投清廷得为清水师提督,终成为成功之大敌。

2.漳浦之战。

郑成功既统一金厦等地,乃即立法度,强化战备,革新政治,振兴政治,振兴文教,礼贤下士,尊崇明室,更求发展交通,繁荣商贾,广筹兵饷,勤训师旅,使金厦焕然成为一海国,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率其部下自厦门、鼓浪屿间西行,于海澄南,西入南溪,在南溪各岸边登陆,取清南溪(今福建海澄县白水营)。清漳浦镇将王邦俊率骑兵一千步兵二千自漳浦来战,成功以兵迎击之,大败清军于磁灶(地在今漳浦东北近白水营处)。

是年九月,郑成功复督师南攻漳浦,围之。清漳州(今福建龙溪)总兵王邦俊自漳州率兵南救,成功击破之于中途,追击之至马口(南溪上流龙溪至漳浦之渡口),收降其将士数百人。十一月清提督杨名高自北方发动攻势,集合其辖下之兵于福州(今福建闽侯),然后亲自统帅步骑数万南来,经福州、莆田、惠安、晋江,向同安方向而进,欲攻金门、厦门之后背。成功乃以部将继续围攻漳浦,而亲集诸军迎战杨名高于小盈岭(在今晋江与同安之间大盈岭之北),大破清军,杨名高狼狈逃入泉州(即今晋江)。成功乘胜回军,以战胜清军所获之战绩,示漳浦城中人。清漳浦守将世德、陈尧策知不得救,因献城归降。成功即授杨世德为英兵镇统领;陈尧策为护卫前镇统领,仍命守御漳浦城。并以参军林其昌为明漳浦知县。于是福建泉州以南悉降服于郑成功。

3.攻取海澄之战。

明永历五年(1651年)九月,郑成功在围攻漳浦中,闻清军攻破鲁王将王翊于四明山后,又遣陈锦将满汉大军进攻鲁王的舟山,成功以不能分兵往救,乃遣部分舟师往助之。旋舟山失守,鲁王逃亡海上,郑成功遣使北上迎之。率众迎见之于岸,使居于金门太武山下,建宫殿为供奉,而张名振、阮骏等为求兵权统一,坚请交出兵权,请成功收编其部下将士,以分隶诸镇统领。以是成功之将士日众,兵力益强。永历六年(1652年)正月初二日,以水师进攻海澄。是日潮水暴涨,成功先以大军遮断海澄之退路及援道,然后命水师进围海澄城垣,至即攀附登城。清海澄守将郝文兴见其水师已被冲散,辅军及退路已绝,不得已举城请降。成功率大军人城,收降其水陆军,然后选择海澄举人黄维璟为海澄县知县,更集士绅问以光复明朝、进攻清军之策。

4.取长泰进围漳州。

郑成功既取海澄,即遣中提督甘辉进攻长泰,甘辉与清副将王进大战于长泰南之北溪,战良久不分胜负,成功后军至,清军退入长泰城拒守。甘辉日夜攻城,不能破,部将吴世珍先登而死于炮火,成功因令火器镇统领何明凿地道攻之。此二月中旬之事。王进防守严密,地道一时无成。三月初七日,清福建浙江总督陈锦亲率大军救援,自泉州向同安,移营于江东桥,驻军牛蹄山(皆在长泰县东北)欲与成功决战,麾军逼战。成功设伏于长泰东北,大破陈锦军,锦乃退守泉州。成功复回军攻长泰,破之,王进率十余骑逃奔漳州。

郑成功乘胜续进军围攻漳州。时陈锦进军于同安凤山尾(在同安之东),以战败愧恨,号令严峻刻薄,鞭其左右奴库成栋几死,库成栋恨而刺死之,持其首来降。

时漳州久围,清遣浙镇马逢知(原名马进宝)率兵赴援,五月中与郑围城军战于漳州城北,又败入漳州城中。漳州城益乏食。成功决镇门之水以灌城,堤坏不能浸城;乃复列栅以围之。城中人相食,死者枕藉,自三月至八月,内外隔绝。成功军亦以久顿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及,思欲退兵,复闻清廷命其固山额真金励人闽,会新任福建总督刘清泰统率满汉士军救漳,已屯兵同安,即将分兵来战。成功乃令周全斌为后卫,掩护大军撤退,转兵以守海澄。

5.海澄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