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7793900000012

第12章 古代散文精典佳作(12)

等到圣朝建立,臣沐浴在清明的教化之中,前有太守逵推荐臣为孝廉,后有刺史荣推举臣为秀才。臣因为没有人能供养祖母,就辞谢他们的推荐,没有遵命前往。朝廷特地颁布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承蒙国家恩典,授臣洗马的职位。像臣这样出身低贱的人,却被委以侍候太子的责任,即使奉献生命也难以报答陛下恩典。臣郑重地将实情上表报告,辞谢朝廷,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厉,责备臣逃避怠慢;郡县官吏逼迫,催促臣启程就职;州官衙门也派员登门督促,比流星的火光还要急迫。臣想要遵奉诏命奔驰到京,然而刘氏的病情日益沉重:想要苟且地顺从私情,然而臣的申诉不得准许。臣进退两难,实在狼狈不堪。臣伏地思量,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凡属于故旧老人,还蒙受怜悯和养育,何况臣孤独困苦,更是不同寻常。况且,臣年轻时曾为伪朝办事,在郎署供职,原本就向往着官运发达,并不想以清高的虚名自夸。如今臣是亡国卑贱的俘虏,最下等,最鄙陋,却蒙受过分的提拔,得到恩宠的诏命与优厚的待遇,因此哪里敢徘徊不前,还能有什么非分的希望呢?只是因为刘氏像逼近西山的太阳一样,呼吸短促将绝,生命垂危,已经朝不保夕了。臣如没有祖母,不可能有今天;祖母如没有臣,不能终养晚年。祖孙二人先后相依为命,因此臣抱有不愿远离祖母而放弃奉养义务的点滴心意。臣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臣为陛下效劳的日子还很长久,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不多了。臣抱着乌鸦反哺般的私情,希望求得终养祖母的恩典。

臣的辛酸痛苦,不但蜀地的人士以及梁、益二州刺史看得见,听得到,上天与大地之神也可以明明白白地作证。但愿陛下能怜悯臣愚昧无知的诚意,听凭臣实现微不足道的志愿,庶几刘氏侥幸平安,终享晚年。臣活着应当为陛下奉献生命,死后也要结草报恩。臣心怀犬马般说不尽的惶恐之情,恭敬地行拜礼,奉上此表,请求陛下过目。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读前须知】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瑯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境)人,生于大兴四年(321年)。他出身名门士族,初为秘书郎,后来升迁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吏,所以世称王右军,王羲之晚年托病去官,追随道士许迈,以放情山水为乐,东晋太元四年(379年)去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353年4月22日),王羲之曾与东晋的一批名士谢安、孙绰、郄昙、魏滂以及王家子侄王凝之、王涣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会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后来,他们将这次兰亭会上所作的诗汇编成集,题名为《兰亭集》。本文就是王羲之为这本集子写的序言。

这篇序言并不像一般文集的序言那样重在介绍内容,而是不落俗套地以诗般的语言记叙了兰亭环境的优美和宴会的欢乐,进而畅抒情怀,感慨人生,直到最后才简略地点出序言的宗旨。然而,序文虽未介绍《兰亭集》的诗作内容,读者却已能想见这些诗作的格调。王羲之在文中阐发的乐尽悲来的思想虽然显得消极,却是他在醉生梦死的东晋士大夫社会中的人生体验。

王羲之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这篇序文由他以行书写成,成为千古推崇的书法楷模。唐朝时,这件书苑珍品被太宗李世民占有,他曾命赵模等人钩摹,赏赐大臣。李世民死时,将真迹随葬,今仅摹本存在世间。《晋书》卷八○有《王羲之传》,全文收录了《兰亭集序》。

【原文】

永和九年①,岁在癸丑,暮春之初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③,修禊事也④。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⑤,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⑦。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⑨,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永和为东晋穆帝年号。

[2]暮春:春季最后的一个月,即阴历的三月。

[3]会稽:音kuàijī,郡名,治所在山阴县,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兰亭:亭名,在今绍兴市西南。

[4]禊:音×ì,古代民间习俗,每年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池边举行祭祀活动,并以草药沐浴薰香,以消除不祥。后来,人们也趁此时到郊外春游。

[5]流觞:宴饮活动。在觞中盛酒,置于流水之上,随风漂浮,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觞,音shāng。喝酒用的器具。

[6]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合指管弦音乐。

[7]形骸:身体。

[8]俛:音fǔ,同"俯"。

[9]此句见于《庄子·内篇·德充符》,是庄子所引孔子的话。

[10]一死生、齐彭殇:这是《庄子·内篇·齐物论》中表述的思想。庄子认为,生存与死亡同存一体;长寿与夭折没有什么区别。彭,即彭祖,相传为颛顼玄孙,活了八百岁,后世作为长寿的象征。殇,音shāng,未成年而死亡。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这一年的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禊祭活动。各方名流均已到齐,青年、老者都来聚会。远处有高耸峻峭的山岭,长满茂密的树木和修长的竹子;近处有清清的流水随风荡漾,在兰亭左右辉映环绕。将流水引作回环的小溪,在溪水上流觞宴饮,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乐曲,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情思。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爽,春风拂面,和煦舒畅,抬眼仰望苍天茫茫无际,低头细看万物千姿百态,像这样纵目游览,胸怀宽广,足以大饱眼耳之福,真是快乐啊!

人际交往,时间短促,抬眼与低头之间,一生已经消尽。有的人向知己倾吐心音,与友人在室内晤谈;有的人对景物寄托情怀,无拘无束地放纵自身。虽然处世的态度千差万别,喜爱安静与浮躁好动决然不同,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暂时感到得志,就都会心满意足,竟不知晓老年即将到达。待到对平生的追求感到厌倦之后,他们的心思会随着人事的变迁而转移,对世道的感慨便由此而产生了。以往欢欣的情景,在抬眼与低头之间已化为既往的遗迹,对此尚且不能不引起感叹,何况阳寿长短听凭自然,最终都要归于消失。古人说"死与生为人间大事啊",难道不觉得悲痛吗?

每当看到古人对人生短暂发出的叹息,就如同符契相合一样具有同感,我没有一次不面对那些文章悲伤,心中却不明白究竟为了什么。我原本就认为生死一体是荒谬的看法,长寿与夭折相同是虚妄的观点。可现在想到,后人看今人杳无踪影,犹如今人看古人全无声息一样,真是太可悲了!所以一一记叙与会之人,逐篇记录所赋诗作。虽然时代不同,世事变异,但都是为了抒发情感,古往今来的兴致是一样的。后世读者,也会由这些诗文引出一番感慨。

归去来辞

--陶渊明

【读前须知】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郡柴桑县(今江西省九江市境)人,生于东晋兴宁三年(365年)。他出身于达官之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都当过郡太守。不幸,陶渊明八岁那年父亲去世,家境没落下来。陶渊明先当过江州祭酒、镇军及建威参军一类的地方官吏,后来出任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西南)县令,时年已四十一岁。陶渊明当了八十来天县令,忽闻郡里要派督邮(督察属县政绩的官吏)来督察。县吏告诉陶渊明,应当衣冠整齐地接待督邮。陶渊明感到厌恶,说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就解印离县,作了这首《归去来辞》,返回故乡,时为东晋义熙二年(406年)。

辞与赋相类,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陶渊明的这篇文章可谓辞的典范。句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音韵整齐和谐,注重对偶;内容即景抒情,因情见景。全辞共分四段,先写弃官回家的愉快心情,再写家中的闲暇欢乐,三写田园生活的无穷乐趣,终写乐天知命的人生感受,情真意真,浑然一体。其中又有许多富于哲理的佳句,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些句子都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晋书》卷九四《隐逸》中收有《陶潜传》,并将《归去来辞》录入。《文选》卷四五也收有本文。今有梁朝萧统编辑《陶渊明集》传世,本文收在该集卷五中。为《陶渊明集》笺注补订的本子较多,以清人陶澍的注释及考异最详备。陶澍的注本收在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中,题为《靖节先生集》。"靖节"为陶渊明的私谥。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瑶注本和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逯钦立校本《陶渊明集》是比较容易见到的本子。

【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③,恨晨光之熹微④。

乃瞻衡宇⑤,载欣载奔⑥。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⑦,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⑧。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⑨。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注释】

[1]奚:为何。疑问代词。

[2]此句语意来自《论语·微子篇》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句。已往,指过去当官的经历。来者,指今后归隐的前途。

[3]征夫:走远路的行人。

[4]熹:音xī,亮光。

[5]衡宇:横木当门的简陋居处。

[6]载:且。

[7]三径:三条小路。东汉士人蒋翊隐居在家,在院内竹林中开了三条小路,只与羊仲、求仲两位友人来往。陶渊明在这里用蒋翊的典故比喻自己的归隐。

[8]柯:树枝。

[9]审:深知。

[10]策:拄。扶老:拐杖。憩:音qì,歇息。

[11]矫:抬起。遐观:远望。

[12]岫:音xiù,山峰。

[13]景:日光。翳翳:昏暗的样子。翳,音yì。

[14]畴:音chóu,田亩。

[15]巾车:带篷帘的车。

[16]棹:音zhào,船桨。

[17]窈窕:音yǎotiǎo,峡谷的幽深情景。壑:音hè,山谷。

[18]遑遑:心神不宁的状态。遑,音huáng。

[19]帝乡:指神仙境界。

[20]耘:除草。耔:音zǐ,为苗培土。

[21]皋:音gāo,水边高地。

【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就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让意志反受形体的支配,又为何懊恼而独自悲伤呢?虽然觉悟到过去已无法挽回,但是知道将来还来得及补救。误入迷途其实不远,因已明白如今正确昨日不对。船如飞一般轻快地向前划进,微风在飘拂中吹起我的衣衫。向行人打听前方的路途,只恨清晨光亮那样微弱。

远远地望见简陋屋门,且喜且奔地飞跑到家。僮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高兴地在门口等候。院内三条小路已经长上荒草,松树和菊花却仍然挺拔秀丽。领着幼儿迈步进门,已有美酒斟满酒樽。举起酒壶酒觞自酌自饮,斜看庭中树枝笑逐颜开。倚靠着南面的窗户远眺,寄托清高的情怀;蹲坐在仅容双膝的小屋,深知陋室的安宁。整天只在园中散步而自得其乐,虽然设有门户却常常将它关闭。拄着拐杖随处地漫游歇息,不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云无意地从山洞逸出,鸟飞倦了也知道归还。日光暗淡将要落山,抚摸孤松徘徊彷徨。

回家去吧,请让我中止与权贵的来往,断绝与官场的联系。既然世俗与我彼此相弃,再驾车出游去追求什么?与亲戚谈心何等愉快,弹琴读书就足以消愁。农夫告诉我春天来临,将要到西边田地耕作。有时候乘坐带篷车,有时候划着小木船。既循着幽深的峡谷寻找溪涧,又顺着崎岖的小路翻越丘陵。树木逢春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开始流淌。可喜世间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我半生奔波从今退隐。

不要细思量了吧!寄身天地又有几时,何不委弃欲念听任自然?为何还要心神不宁地想往它处?富贵并非我心愿,仙都也不可期望。还是珍惜美好的时辰去独自出游,要么就插起拐杖除草培土种庄稼。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呼啸,面临清澄的溪水吟诵诗赋。姑且顺其自然走向生命尽头,既然乐天知命又有什么犹豫。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读前须知】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是陶渊明为他写的《桃花源诗》作的序言。

在这篇小序中,陶渊明为读者虚构了一幅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既无战乱,又无欺诈,自给自足,和谐一体。与《归去来辞》相比,陶渊明的思想产生了升华,从乐天知命发展到追求理想的社会。尽管陶渊明描绘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他自己也明白这只是幻想,所以在文中写道"不复得路"。但是,这样淳朴的社会风气和安宁的社会环境,恰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是对世俗的无情批判。

【原文】

晋太原中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④,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⑤。便要还家⑥,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⑦,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⑧,处处志之⑨。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原:应作"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3年至396年。

[2]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境。

[3]俨然:整齐的样子。俨,音yǎn。

[4]黄发:据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头发先由黑变白,再由白变黄。所以,黄发是长寿老人的代称。垂髫:儿童头上垂下来的头发,此处代指儿童。髫,音tiáo。

[5]具:通"俱",全都。

[6]要:音yāo,通"邀",邀请。

[7]延:邀请。

[8]扶:顺着。向:以往。

[9]志:记下。

[10]问津:津为渡口,原意是探访渡口,此处就是探访的意思。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