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7793900000047

第47章 其他名家散文鉴赏(9)

逐步深入的论证方法,为一般的论说文所常用,但《治平篇》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却有其特点。首先,逐步深入论证的全过程紧紧围绕着人口迅速增殖,造成田屋不足、人民生活贫困这个题旨。这说明作者抓住了文章的命脉,一贯到底,使每一个局部的论证都为突出题旨服务。这样,就使文章说理详尽周到、丰厚广博,而又不枝蔓游离、断续脱节。在这里,"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的论断,实为"文眼",贯通文脉,照亮全篇。其次,在逐步深入论证中,从容不迫,如说家常。如论述人口迅速增殖的状况和原因,作者用"试以一家计之"的办法,把庞大复杂的社会问题,化为一家之事;把抽象的论述,一变而为具体的叙事,娓娓道来,措辞平易,这就给文章增添了拙中见巧、通俗易懂的特色。又如用设问作答的方式,论述增加田屋和实行"调剂之法"的有限性,犹如两位关心社会问题的朋友,促膝谈心,没有舌战巧辩、剑拔弩张的气氛,而只有切磋研讨、心平气和的氛围,这又使文章增强了平稳凝重、态度从容的韵味。游庐山记

--恽敬

【读前须知】

恽敬(1757-1817),清散文家。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举人,官至南昌等地同知,为人负气,矜尚名节。阴阳、名、法、儒、墨、道德之书,无所不读,又兼通禅理,初喜骈文,后致力古文,与张惠言同创"阳湖派"。作文取法儒家经典而又参以诸子百家之书,能突破桐城派古文的清规戒律,笔势较为放纵,故虽渊源于桐城而又能自立名目,论者谓恽敬古文得力于韩非、李斯,成就较张惠言为高。所作碑铭文字,内容空乏,而文字简洁谨严,其中也有如《大庾戴文端碑》等佳作。

【原文】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②,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③;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④,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⑤,而庐山有娱逸之观⑥。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⑦,敬以事绝宫亭⑧,泊左蠡⑨。庚辰⑩,木义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国,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堧,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国,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沉沉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注释】

①庐山:在今江西省北部。②浔阳:江名,指长江流经浔阳县境一段,在今江西九江市北。彭蠡:即今鄱阳湖。会:交会、会合。③敌:相当。荡潏(yù玉):冲涌。灵:有灵气。④夷旷:平坦空阔。⑤并海:傍海。壮郁:宏伟壮阔。⑥娱逸:娱性逸情,使心神愉快。⑦嘉庆十有八年:1813年。己卯:十二日。⑧绝:横渡。宫亭:鄱阳湖的南部,庐山岭南旧有宫亭庙。⑨泊:泊船。左蠡:鄱阳湖北部称左蠡湖。⑩庚辰:十三日。杖(yǐ蚁):同"舣"船靠岸。星子:县名,当鄱阳湖西北岸,庐山南。白鹿洞:庐山风景点,洞在五老峰南的后屏山。唐代李涉、李渤兄弟读书于此,因常养白鹿相伴而得名。宋代改建为白鹿书院,朱熹曾在此讲学。五老峰:以状如五老人,故名。小三峡:庐山风景点。因山谷中多大石,水行石间,声如雷霆,险如三峡,故名。振钥:用钥匙开锁,指打开文会堂的门。顿:住下。文会堂:海会寺中建筑,寺在五老峰下白鹿洞北。方花:正开花。循:沿着。钓台石、眠鹿场:均为庐山风景点。桁(héng衡):横木。这里是说,千万松杉生长的高度略同,远看如横杠。辛巳:十四日。陟(zhi至):升、登。李氏山房:即李涉兄弟读书处。含鄱岭:庐山风景点,在庐山中部偏南。登岭东望鄱阳湖,如有吞吸之势,故名含鄱。隧:地道、山洞。太乙峰:庐山山峰之一,与五老峰西东相对。迤(yǐ以):斜偏。湛(zhàn占)湛然:水清而深的样子。顷:一会儿。湖堧(ruán):湖边地。蓬蓬然:形容云雾弥漫的样子。憩(qì气):休息。夕日穿漏:夕阳光辉射过云层。壬午:十五日。道:取道。里所:一里左右。睇(dí弟):斜视、审视。癸未:十六日。瞻云:庐山风景点,在秀峰寺西。旋:随后、不久。寺:指归宗寺,在秀峰寺西。右军墨池:传为王羲之洗砚处。栗里:传为陶潜在庐山的故居,在归宗寺西。卧醉石:《庐山记》:"陶渊明所居栗里,有大石,渊明尝醉眠其上,名醉石。"头陀:修苦行的僧人,一般把云游乞食的僧人也称为头陀。微头陀:小和尚。甲申:十七日。沙弥:佛教称出家受十戒的人叫沙弥。俗称和尚。排闼(tà榻):推门。侧足:置足。形容因路险而小心谨慎地走路。龇(cǐ跐):踩、踏。溯(sù诉):追求根源。汉阳峰:在香炉峰北。乙酉:十八日。神林浦:在星子县东。苍酽(yàn艳):浓青色。弇:通"掩",遮盖。征:迹象,象征。泄:散发。诒(yí怡):通"贻",赠。

【鉴赏】

恽敬在嘉庆十八年三月和四月,先后两次游庐山,作《游庐山记》和《游庐山后记》。两篇文章,所记内容不同,前者记庐山南部,后者记庐山北部。此篇游记,以议论起结,重点描绘变幻多端的云气和瀑布,不与前人游记雷同,显得新奇诱人。

这篇游记,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形,情随境迁。在重点描绘云气瀑布变幻多奇的同时,涉笔其余,时而寻访古迹,求太白读书堂,观右军墨池;时而用人物点缀,吴兰雪等大笑而来,同观瀑布,微头陀飘然而来飘然而去。所有这些,似是闲笔,其实却丰富了记游内容,拓展了知识视野,烘托了欢乐气氛,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作者写静态景物也很出色。文会堂里"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粉红的桃花,碧绿的芭蕉,两个"方"字,写出了勃勃生机。画面明净色彩艳丽,悦目赏心,令人心醉。文会堂里可写的景物,自然远不止这些,而作者却独取一端,写出了盎然春意,透露出作者的心境。真是春色不须多,一枝已足矣。以少胜多的艺术功效,于此可见。如果说,这种写法是工笔细描,那么另一种写法就是大笔泼墨了。作者写月夜游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王维说"远树无枝"(《山水论》)这里是"远树无干",千万树干相并而成"一桁"。这不仅写出了视物之远,视野之阔,而且妙在写出了月光之下的朦胧意态,充溢着诗情画意。

这篇游记的语言也很有特色。首先是行文格调轻快。如写游程,"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又如写阵云,"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节奏短促,轻松畅快。作者兴致勃勃、怡乐融融的心态,通过生动的语言,流畅的格调,得到了体现。其次,比拟贴切,富有表现力。如写香炉峰下初起白云为"一缕",接着是"团团相衔出",一个"衔"字,何等传神。又如写湖光水色是"湛湛然",写满山阵云是"蓬蓬然",这就不仅形象贴切,还由于运用叠字,增强了抒情性。此外,两次使用"顷之"、"复顷之"的词语来表示时间过程,拙中见巧,读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又复苏鳌石①

--林则徐

【读前须知】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抚,一字少穆,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道光十八年(1838)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二百余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并严设海防,屡次击退英军武装挑衅。因投降派诬陷,被革职,充军新疆,后又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咸丰即位,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办军务,行至潮州病卒,谥文忠。能诗文,善书法,文章多为政论及从事政治活动的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内政革新和反对外国侵略两个方面,诗词较多政余抒情和官场应酬之作。著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云左山房诗钞》等。

【原文】

七月初接读手答②,语长情重,不啻促膝倾谈③。转叹省中发言盈廷④,未闻有如刘荆州之纸书,贤于十部从事也⑤。弟早欲续陈缕缕⑥,因欲乘便带物,而未得其人。正月船刺史去时⑦,竟未使弟知之,遂致稽延两月为歉。中间陈颂南、郭远堂二君与弟过从,迭询芳范⑧,远堂述及别时寄语,敬佩尤不可殚言⑨。

弟之蒿目焦怀⑩,非一朝夕之故,若得执事在省、此衷犹可畅陈,今隔数程,即有楮墨难宣之处。而陈、郭皆云,迩来尊意定不欲上省,弟亦不敢遽邀。盖倦鸟入林,彼此固无两境界耳。

来教加圜之字,弟无时不念释在兹。然既无斧柯,又不能谋诸肉食,此日之牢不可破,似更倍蓰于前。自顾硁硁之怀,每于愤激时辄思出山。迨静中细思,即出亦无所益。又欲暂移幽僻处,所期于不见不闻,及徐思之,复有不可移之理在。凡此皆非腕中所能尔见缕,阁下亦只能相喻以心耳。

尊意极谓口门可恃,弟意正同。近日密察彼处民情与其力量,洵不能不负此险。又水部、东门一带劲气相连,迩日亦甚著效,此差足以慰荩怀者耳。

【注释】

①苏鳌石(1783-1852),名廷玉,字韫山,福建同安人。嘉庆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署理总督,后转苏州粮道,力主禁烟,与林则徐同遭打击,悒悒不得志。《南京条约》议成,愤而请休回籍。1849年秋,林则徐辞云贵总督还乡,痛心时局,因致书鳌石,抒发愤懑,此为又一次回信。②七月:指清道光三十年七月(公元1850年8月)。手答:手书,指苏鳌石的回信。③不啻(chì赤):无异于。促膝:膝头接近。意谓亲近靠拢。倾谈:倾心交谈。④省中:此指福建省福州。盈廷:此指充塞省府的衙门。⑤刘荆州:指西晋刘弘,曾任荆州刺史。贤于:超过。十部从事:部从事为官名,受州刺史派遣,负责巡视郡国,传达指令。晋刘弘所主荆州,下辖十郡,故称十部从事。他亲自写信给各郡从事,指导改革事宜,情真语挚。人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见《晋书》。这里意谓省中议论纷纷,但都对目前局势提不出高明的改革方案。暗指当时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畲之流,无理拒绝林则徐防御海口等积极建议,远不能与刘弘比拟。⑥续陈缕缕:继续详细陈述。⑦正月:指道光三十年正月(公元1850年2月)。船刺史:不详。⑧陈颂南:名庆铺,字乾翔,福建晋江人,道光进士,官至御史。郭远堂:名柏荫,福建侯官人,道光进士。过从:来往。迭询:多次询问。芳范:美好的典范,尊称对方。此句意谓多次打听苏的情况。⑨寄语:转告。殚:尽。⑩蒿目:举目远望,指纵观时局。焦怀:内心焦虑。执事:尊称对方之辞。衷:心中深情。楮墨难宣:在信中难以表述。楮墨,犹言纸墨。迩来:近来。遽邀:仓促邀请。林则徐曾于1850年春邀请苏来福州"作一两月盘桓",苏答以待"秋高气爽"。倦鸟入林:陶渊明《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比喻厌倦仕途,退居山林。此用其意。境界:此指处境。来教:尊称对方来信。加圜(yuán园):加圆圈。念释在兹:《书·大禹漠》:"念兹在兹,释兹在兹。"此用其意,谓念念不忘。斧柯:斧柄。比喻权柄。传孔子因鲁国季桓专政,欲见鲁君不得,作《龟山操》歌以见志。歌中有"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句。谋诸肉食:同掌大权的人商量。肉食,指享高官厚禄者。牢不可破:此指顽固保守派把持朝政,局势难以改变。倍蓰(xǐ喜):一倍和五倍。硁(kēng)硁:浅陋而固执,谦辞。辄:每。出山:出去做官。迨(dài代):等到。腕中:手腕之间,代指写信。尔见(luó罗)缕:仔细陈述。口门:此指闽江口。洵:确实。负险:依靠险要之处。水部、东门:侯官县当时城门。劲气:刚劲不屈的气势。著效:显示功效。此指防御布署。荩(jìn进)怀:此指爱国的情怀。荩,忠诚。

【鉴赏】

林则徐毕生矢志报国利民,爱国热忱到老不衰。本篇通过书信,向挚友倾吐忠忱,突出抱负。苏鳌石与作者年龄相当,籍贯甚近,进士及第几乎同时,尤因志同道合,频遭打击,处境坎坷。这使两人具有共同语言和相通感情,可谓神交。复信发不平之鸣,抒忧时之心。

全文分四小段。首段以迟复原由过程作引起。次段通过友人在省与不上省,两人相见与不得见,展开矛盾,借此会通两人思想作为承接。三段通过进和退、隐和仕、情和理展开矛盾,反复陈说个人心事,并与对方相默契作为转接。末段将意志体现于爱国行动作结。起承转合,自然得体。其编织串连,细针密线,前后呼应;且委婉曲折,笔法变换,起落有致。对苏鳌石虽然未作介绍,通过言语书信,可以见其为人,其感情个性,跃然纸上。

书信从接"手答"开始,呼应后文"来教"。只说"语长情重",不及情语内涵,但通读全文后自能悟出。试与后文两提"尊意"及"加圜之字"作联系,则知友人信中虽言厌观时局,却曾提出改革弊政及防守闽江诸方略,据此可推想友人"别时寄语"的精神和梗概。无怪作者对友人有形远神近、不啻促膝倾谈的知己之感。然后与省中官员作对照,喟叹众说纷纭,多而无当,友人诚为庸中佼佼,鹤立鸡群。刘荆州一典切贴,而又寓情于议。因此当然要想续书细谈,但初因不得便人,继因有便人而未知之,然后从同乡陈、郭二君处间接听到友人的近况,并获致其临别赠言,共怀敬佩,具见彼此心心相印,关怀备至。行文一波三折,而两人思想却得到沟通。

次段接写自己忧国伤时,由来已久,此衷只能吐向苏君。"楮墨难宣"照应下文"腕中"无法详叙,说明未便明言。确有触讳犯忌之虑,终以不得面晤为憾。但接着又插叙陈、郭,故作纵笔,表示深深体谅对方不欲上省的心情。续用典故设喻,对照自己和友人。己住省城,友住外县,是住地有界限,然而处境同系爱国受压,心境同是志安社稷,怀抱未伸,因此说"固无两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