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7793900000048

第48章 其他名家散文鉴赏(10)

三段特引友人书中加圈标志的要点,就此表示系念无忘。要点内容经下文自己表态,已作明白暗示。作者用先进后退的曲笔畅述心事。所斥高位"肉食者"不仅针对福建当局,而且隐指朝廷,高位肉食者大都无能,不足与谋,而且十分顽固。而自己却是手中无权,存心报国,无法施展,不能不动愤激之情!继而冷静思考,前此在任遭谪,早有鉴戒,出山何益?于是又打算远离省城,学友人移居幽僻,眼不见而心不烦。"徐思"扣前"细思",表明情理之间存在冲突,不能感情用事。"不可移之理"直指末段作者亲自参与福州防卫事。他倡议驱除当时盘踞省城的英国侵略军,得到群众积极支持,这岂能抛却城防远走。用辞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书信无法详谈,只好以意会代信传了。

末段点明友人书信中强调闽江口防务事,可见他也决非隐居高卧,充耳不闻时事,而是经常留意敌人动态。至于林则徐,更屡次亲乘小艇,密察地形,了解民情,组织民力,做了很多切实的工作。这又无形中将朝廷在侵略者面前退让和人民坚持抗敌的态度,作了鲜明的对照。作者能看到并相信群众力量,因此深幸地势险要,民气刚劲,稍慰忠怀。"荩怀"回应前文"焦怀"、"硁硁之怀"。至此,文章结尾就把自己和友人爱国的高尚意志落实到抗英战备的筹策和行动上,从而使意志和行动得到统一。记棚民事

--梅曾亮

【读前须知】

梅曾亮(1786-1856),清散文家。字伯言,一字柏枧,江苏上元(今南京)人。道光进士,官户部郎中二十余年,冲淡自得。后主讲扬州书院,专心从事著述。梅氏少年印有文名,只身游学,喜以骈体会友,后游姚鼐门,与管同友善,一变而为专力于古文。义法一本桐城,稍参以归震川,成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所作以碑、传、书、序为多。编有《古文词略》二十四卷,在当时颇有影响。晚依河道总督杨以增,以增为刊所著《柏枧山房文集》十六卷,《续集》一卷,《诗集》十二卷,《骈文》二卷,共三十一卷,总称《柏枧山房集》。

【原文】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①,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②,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③,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④,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⑤,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⑥。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⑦,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⑧,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⑨,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⑩,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注释】

①董文恪:董教曾,字益甫,清上元人。乾隆进士,官至闽浙总督,卒谥"文恪"。行状: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与生平事迹的文章,供作传的人作根据,亦称行述。②棚民:由外地逃荒而来,搭棚居住,开垦山田的农民。③告讦(jié节):揭人阴私。④溺:沉迷。龙脉风水:旧时的一种迷信,称坟地的位置方向为风水,山势起伏为龙脉,认为它们会决定家庭的吉凶祸福,如果开山,就会破坏风水,切断龙脉。⑤攻苦茹淡:攻苦,工作劳苦。茹淡,吃粗而无味的饮食,即生活艰苦的意思。茹,吃。⑥稻粱:水稻和小米,这里作为粮食的总称。⑦宣城:今安徽宣城。⑧可:大约。⑨罅(xià下):裂缝。⑩童:山无草木。文中作动词用,"童其山",即把山上的草木砍光。壑涧:山谷溪涧。不毛之土:不长庄稼的土地。毛:通"苗",指庄稼。佣:佣工,出卖劳力的人,指外来的棚民,他们开荒山不纳税,故称"无税之佣"。瘠:瘦,这里是损害的意思。有税之户:纳税的大家,因有地而承担赋税。俟(sì四):等。习民事者:熟悉民间事情的人。

【鉴赏】

《记棚民事》是一篇条理清楚的短文,前两段分别叙述棚民开山一事的利与害,末段总结而发以感慨,体现了作者对深入调查的重视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棚民开山呢?作者先是阅览董教曾的奏议,认识到开山的好处;后来亲临宣城考察,了解到开山亦有危害。前后观察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前由"息事"着眼,后从"保利"出发。因此,我们不能断言作者不分轻重,只能说他对开山之举得出的是利害参半的结论。至于如何解决矛盾,他并没有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所以在文章之末说"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正因为作者实事求是地列出了开山的利弊,而不是简单武断地下结论,所以本文颇能引起人们的思索,留下深入探讨的余地。有人认为作者是有倾向的,这种看法似与本文的实际不符。如果说作者是赞成开山的,那么第二段中关于水土流失的描写和"开不毛之土"的议论,显然表明作者已发现开山的不良后果;如果说作者是反对开山的,本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笔法,那么就无法解释作者对"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的不满和对棚民"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的同情,也无法理解作者在末段仍持"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的看法。作者竭力思虑着"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的两全之策,但他毕竟没有拿出办法来,故曰:"吾盖未得其术也"。这种客观的不妄下结论的态度,这种提出问题供人讨论的做法,应该说是可取的。

本文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如以"攻苦茹淡"来形容棚民劳动之艰辛、生活之刻苦,"以斤斧童其山"一句,形象地反映了"草树茂密"的山岭遭到砍伐而变秃的情景。作者在长短错落的句子中,插入整齐对称的文字,如"弃典礼,荒地利","人无闲民,地无遗利"等等,行文颇见功力,诵读时朗朗上口。"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的议论,有高度的概括力。作者将复杂的意思浓缩为偶句,而一句之中,前后又自相对,表现出锤炼语言的高度技巧。病梅馆记

--龚自珍

【读前须知】

龚自珍(1792-1841),清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王瑟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段玉裁外孙,清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四十八岁辞官南归,任丹阳云阳书院讲习,不久病逝。自珍博览群籍,才气过人,不屑为章句儒,喜发经世之论,处于清末动乱之世,洞悉清廷政治腐败,希图改革,挽救危亡。所作诗文都洋溢着爱国热情,颇负盛名。"以经术作政论",指斥时弊,议论纵横,辞采瑰丽。上法诸子,变化不可方物,杂文、小品文、记叙文写得也很精彩,别具一格。

【原文】

江宁之龙蟠①,苏州之邓尉②,杭州之西溪③,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④,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⑤,以绳天下之梅也⑥;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⑦、删密、锄正⑧,以夭梅⑨、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⑩,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注释】

①江宁:清代江宁府,今南京市。龙蟠:龙蟠里,在南京清凉山下。②邓尉:山名,在苏州西南,传说汉代有个叫邓禹的太尉曾隐居于此,故得名。③西溪:杭州市灵隐山西北。④欹(qī):横斜。⑤诏:告。⑥绳:衡量。⑦斫(zhuó):砍。⑧锄:铲除。⑨天:指残害。⑩蠢蠢:愚昧无知。蠢蠢求钱之民:这里指梅农。为:办到。孤癖:奇特的嗜好。隐:心理,隐情。稚枝:幼枝。遏:阻止,妨害。重价:高价。烈:酷暴。纵之:解放它,让它自由地生长。解其棕(zóng)缚:解除在它身上的棕绳束缚。复之全之:恢复它自然的形态,保全它的生机。诟厉:辱骂,斥责,憎恶。辟:开设。穷:竭尽。

【鉴赏】

《病梅馆记》全文不足三百字,但奇悍犀利、笔法深曲,把作者积聚在心中的愤慨、忧思、愿望鲜明地表露出来了。他抨击了封建专制势力压抑人才、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的种种罪行,以自己立誓疗梅、救梅的决心和实际行动,表达了渴望自由、甘受诟厉、奋力改变黑暗现实的无畏精神。当人的价值和尊严受到亵渎和摧残时,作者清醒地觉察到这方面的问题,并大声疾呼,从而使这篇短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积极意义。作者把缜密的思考和深刻的感受浓缩到简练的地步,而又说理从容透辟,形象鲜明生动,读之令人久久难忘。

《病梅馆记》又题《疗梅说》,是龚自珍的散文代表作。它写江南梅树因受人工的束缚而变为病态畸形,借以控诉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的罪恶。它写辟病梅馆疗救病梅,借以抒发解放人才和个性自由的理想。

文章开头点出三个著名的产梅胜地:一是"江宁之龙蟠";二是"苏州之邓尉";三是"杭州之西溪"。三地"皆产梅",至于是什么样的梅花,这里暂且不作交代,留到下面再说。这句是一个引子,由"梅"引出"病梅"。

第二段开头叙述有人对梅花的一种审美标准,就是以弯曲稀疏的样子为美,以挺直繁密的形态为丑,一句话就是颂扬梅花的病态美,而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这种人既然以病态为美,就必然以这样的审美标准来要求和改造梅花,于是梅花就不得不"病"了。这层意思虽然没有明说,却隐伏在字里行间。"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六个短句排比而下,最后"固也"作一总结,句式骈散结合,在整齐中寓有变化。这里先把颂扬病梅的论调摆出来,便于下文追究祸根,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