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兴点,别郁闷
7810500000006

第6章 快乐,那儿去了(4)

我们有时也会遇上这样的情境:许多朋友在一起,人家都有说有笑,自己却有孤独的感觉。这是因为你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同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一样,你无法跟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你也无法融入那种热烈的气氛之中,你不由地觉得自己很孤单,而他们之间那种热烈的气氛更是让你感觉自己被冷落。要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只有“忘我”。不要老以为你自己高人一等,包括你的痛苦,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谁不曾有过痛苦呢?只有忘我,融入到群体当中,才会有与朋友倾心交谈的可能性。而一个善于与他人交谈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多爱自己一点点

厌烦是时时困扰现代人的一种心态。根据厌烦的对象来划分,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对世界厌烦,对周围的人厌烦,还有最值得注意的一种——对自己厌烦。对自己厌烦有两个因素:一是不明确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值不值得。心理学家荣格曾明确地指出:在他的病人中,有1/3的病人得的并不是医学上可以确定的疾病,而是对生命价值的质疑,这样的想法困扰着他们,让他们想不忧烦都难,而这也是现代人的普遍病症。

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目标,在没有实现目标之前,充满期望;实现之后,又毫无感觉,好像那不是我所要的,然后再设定新的目标,继续做这种游戏,结果人生成为一个不断追求虚幻目标的过程,这样的生命有价值吗?人们之所以对生命感到厌烦,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主要是没有明确下面三个问题:第一,我在哪里?第二,我是谁?第三,我要干什么?而这三个问题又是相辅相成的,下面的一些分析或者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

“我在哪里”

我们在讨论“我在哪里”这个问题时,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去思考:生活空间与生命空间。由心理活动所形成的生活空间,可以使我们打破实际空间的限制,有人虽然处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但是他的思想可以通过记忆之门回到昔日美好的世界;可以通过阅读书刊、看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可以通过想像,设想光明的未来,而眼前的处境也因此变得比较容易接受。另外,生命空间是我们给自己的终极定位,世上有许多事值得我们关怀,我们应多关注身边事物,不要将自己陷溺在无意义的困扰中,要追求生存价值并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

“我是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事实上,希腊阿波罗神殿里郑重刻下“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能够认识自己的人实在少得可怜。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好像披着外壳或带着面具,想说的不能说,想做的不能做,相反,不想说的却不得不说。但是人们一旦遇到了极限情况,没有任何逃避或退缩的余地时,他就会坦率地面对自己做一个深刻的反省与抉择。极限状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生理上的极限状况。我们的身体健康时,总以为生活是无限的,总觉得自己应该尽量地工作与游乐,直到生病住院,才猛然感觉到健康的重要性;二是心理上的极限状况。处顺境容易,处逆境就难了。在逆境中,我们常发现自己竟是如此脆弱,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舞;三是伦理上的极限状况。我们的伦理规范以“行善避恶”为原则,但是善恶的报应,在现实中却是一再延误,并且大打折扣。这个时候就面临着伦理上的极限状况,此时我们就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

“我要干什么”

上述三种极限状况,对认识自我大有帮助。现在接着要弄清楚的就是“我要干什么”这个问题。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它就是“自我实现”。但是,光说“自我实现”而不先认清人性的含义,是十分危险的。譬如,文学上得到诺贝尔奖,当然算是自我实现,但是日本的川端康成得到诺贝尔奖之后却自杀了。因此如果认为这些可以由外在标准去衡量的成就,是真正的自我实现,那就大错特错了。表现并不意味着实现,表现必须由人群去肯定,而实现则全靠自我的努力。实现可以包含表现,表现却不能代表实现。儒家的人性向善论,把人的自我实现定位在道德上。他们认为无论你在其他领域成就多么大,若是道德上稍有欠缺,就还不够理想,还需要努力。反之,即使你在名利权位方面一无所成,但在道德方面领悟极高,也照样可以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人的安顿惟在于此。若是追求这种安顿,则快乐时刻伴随着你。当我们依照内心的要求去做,同时又符合外在既有的规律,与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时,快乐就会像一盏明灯,时刻照亮我们心头。

包容,让世界变得更宽广(1)

朋友是一个神圣的字眼,纯真的友谊、真挚的朋友是每一个人的内心渴求。但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这一切,甚至有时还会失去来之不易的友谊。以下几则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依赖的危险

朋友间的互相帮助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种帮助,不能体会朋友的苦衷而一味依赖朋友的话,最终就很有可能要失去朋友了。这种事情多发生在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人身上。

秦某在上学时交了很多朋友,彼此感情非常好,年纪最小的他饱受朋友们的呵护关心。毕业以后也是经常相聚,可到后来却不怎么见他的朋友上门了。原来,他原先的朋友都有意无意地躲着他,更别说主动来找他了。经了解,原来问题出在秦某身上。经常得到朋友相助的他养成了一种习惯心理:出了问题就去找朋友帮忙,即使是自己能解决的事。一开始还好,可慢慢地朋友们就受不了了,特别是陆续结婚以后。可秦某却依然如故,这就使得他的一些朋友非常为难:找来了不帮忙又不好,干脆“惹不起、躲得起”,甚至一听是他的电话都不敢接。就这样,秦某和他的朋友渐渐疏远了。

秦某的问题,一是过分地依赖朋友,而不是自己去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二是不能体谅朋友的难处,成家立业的他们当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去帮助他,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秦某能认识到这些的话,事情也许不会是这个结局。朋友之间应平等相处。在向朋友寻求帮助的同时,一定要适度,同时也不能忘了给予。任何人都不能无限度地索取,再好的朋友也不例外。另外,切记不能事事依赖别人,这样会成为别人无法承受的负担。

及时化解矛盾

朋友之间也会发生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事。当矛盾出现时,只要能正确面对并及时化解,一般不会造成多大问题,甚至会进一步促进朋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处理的话,结果就难说了。

小赵、小崔是一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好朋友,在单位里一有时间就凑在一起,下班了也是形影不离,直到时间晚了才各自回家睡觉。可最近两人却形同陌路,闹得不可开交。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最近科里要提拔一位副科长,自觉再不提拔就没有机会的小赵是志在必得,小崔也表示全力支持(这对小赵很重要,因为小崔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比他优秀),可问题偏偏出在这里。一天晚上,睡不着觉的小赵在街上意外地发现小崔和人事科长在一起喝酒,而平时他们俩都对其评价很低。当时,小赵心头掠过一层阴影(实际上是恰好和人事科长相遇的小崔经不住再三相邀才和他一起喝酒的,席间小崔还向科长推荐了小赵)。事也凑巧,第二天公布的副科长恰恰是小崔。认为小崔不够朋友的小赵并没有去向小崔问什么,而是不再理他。问心无愧的小崔则觉得小赵有点小肚鸡肠。就这样,一对好朋友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

小崔和小赵之间的问题就出在两人没能及时沟通。小赵应该相信自己的朋友并不是那种人,而小崔也应该体会小赵的心情。两人如果能在事后像以前那样仍然无话不说的话,也许不会造成这种结局。

正视朋友间的矛盾,并及时化解矛盾。朋友间出了问题,一定要采取主动的态度,及时地进行沟通,取得彼此的理解,这样才不会造53成彼此的误解,不会造成朋友关系的破裂。

多宽容对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生活中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当别人犯错误时,我们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之,对待朋友更应如此。否则,轻则失去朋友,重则会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宋某因盗窃罪被逮捕了。他的好朋友牛某十分气愤,觉得他使自己丢尽了面子:自己怎能有一个小偷朋友呢,应该和他断绝一切来往。于是,在宋某拘押期间,他一次也没有去看望。可他哪曾想到,一时见财起意的宋某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来自朋友的关心。由于是初犯又能及时退赃,他只被判处了缓刑。可回到家后他却发现,人们都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极度苦闷的他想找牛某聊聊,却失望地发现: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也不原谅自己的过失。深感生活无趣的宋某索性破罐子破摔,迳自走向犯罪之路。

宋某的悲剧本可以避免。如果牛某能相信自己的朋友并及时地给予关心,宋某就不会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可惜的是,牛某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使宋某感觉不到朋友的温暖,最后终于锒铛入狱。

宽容朋友的过失。在朋友犯了过错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博大的胸怀,相信他能知错改错,并且帮助他改正错误。有时,来自朋友的关心、帮助更有利于一个人改正自己的错误。

把握分寸

这主要表现在对朋友隐私的过分关注。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有不愿示人的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失去朋友的危险(虽然有时你是出于好心)。

小黄生性开朗,有很多朋友。但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好奇心特别强,喜欢问东问西,在与朋友相处时更是如此,对朋友的一些个人私事总是“关心备至”。即使朋友不愿说,他也不轻易罢休,总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去打听,然后在和其他朋友相聚时,作为其无所不知的资本来炫耀(当然,他也并没有做更过分的事)。渐渐地,朋友们都远离了他,谁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呢?可小黄还觉得自己委屈:我又没瞎编,事情本来就是那样。再说,朋友间也应该坦诚相处,我也没对你们隐瞒自己的事。

包容,让世界变得更宽广(2)

小黄的问题就在于其过强的好奇心。朋友间应该坦诚相处没错,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别人不愿吐露的事就不要追根究底。

我们应尊重朋友的个人隐私。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维护。如果仍然认为朋友间应无话不谈、坦诚相见,并处处关心朋友一切私密的话,最终极有可能失去朋友。

幽默小贴士不识镜

从前,有一位少妇从来没有照过镜子。有一天,他的丈夫买了一面镜子给她。当她照镜时,大吃一惊,急忙向婆婆告状。

她抱怨说:“你的儿子带了一个新媳妇回家了!”

婆婆惊讶地问:“真有这回事吗?我去看看。”

当老太太面对镜子时,她感到困惑不解,低声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新媳妇的娘怎么也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