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兴点,别郁闷
7810500000008

第8章 谁偷走了你的快乐(2)

消息传出来之后,大家自然议论纷纷,有的说为了名利,不惜丧失人格总是令人可耻的;有的说别看他外表上表现得泰然自若,其实内心里没准儿像猫儿抓着似的;还有的说当他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时,他就已经丧失掉某些人生真正美好的东西……他的所作所为,使得他声名扫地。而那位与他公平竞争不耍花招、不做手脚的人,两年后也顺顺当当得到了副高职称,另一位明智退出的竞争者,过了三个春秋也顺顺利利的得到理想的职位。这两位当年没评上并获得广泛同情的编辑吃了多少亏呢?不过晚戴副高头衔两三年,少了点工资,可他们不争名、不争利的美德,众人可知。他们都感到自豪的不是因为自己终于得到了什么,而是因为自己把握住了做人的道理。而那位编辑由于采取不正当行径争名夺利,到头来将自己的自由、尊严和人格丧失殆尽。两相比较,孰重孰轻,明眼人不是一目了然吗?

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两者总是很难兼顾的。因此,在生活中,对于所拥有的,要珍惜,要知足;对于失去的东西,不要耿耿于怀,老是放不下;对于那些不该得到的东西,切勿不择手段,一味奢求,这是精明、智慧和机智的生活态度。当然,在得失问题上,还要弄懂弄通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这正是祸福相依相成的道理。所以对得失,尤其对功名利禄方面的得失,应该淡泊一些,豁达一些,千万不可太介意,太看重。

著名古书《淮南子》中,有一个名叫塞翁的人,对这层道理看得很深,悟得很透。

这个塞翁有一匹良马,雪白的鬃毛,高昂的头颅,雄健非常。一鞭扬起,如霹雳弦惊,那马听得飕飕风响,便驰骋往还,百里路程,常常一眨眼的工夫便跑完了。人们都说塞翁家里养着匹神马,实在比大将军的千里马跑得还快。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这马儿脱缰跑到胡人那边去了。塞翁的亲朋好友得知此事,都尽力劝慰他,教他不要太伤心,但塞翁却丝毫没有忧愁的感觉,仍是那样快活、自在,黑黑的眼睛直瞅着来者,笑道:“焉知非福?”不久,那匹马带着胡人的好马回来了。人们登门拜访,祝贺之声不绝于耳。

塞翁说:“焉知非祸?”在别人看来,这样的好马失而复得,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哪有不恭贺的道理?何况塞翁的儿子喜欢骑马,家有良马,又有好骑手,这能是祸吗?没有料到,有一天,这小子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断了一条腿,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很难看。于是,又有人来表示惋惜,塞翁又说:“焉知非福?”一年之后,朝廷下令讨伐胡人,年轻人纷纷被征召入伍,战死者占六七成,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残疾人免于征召,塞翁因此得以父子团聚,尽享天伦之乐。

这就是人所共知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得失的相对性和得失转化的经常性、不可预料性。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换,得与失、祸与福总是相依相成的。想通这层道理,对名利问题上的得失,就大可不必斤斤计较了。如果是这样,看破了得与失相互转化的关系,就会觉得得到了固然好,失去了也无所谓。这样,自然会活得自在,活得安然,活得快乐,明智的生活态度正在于此。

享誉五洲四海的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尼采曾指出,“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过得好的艺术。”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一生的人,他的生活无时无处不充满忧虑,生命也因此衰老得更快;而在不患得患失中的人,他的生活时时刻刻充满乐趣,因而他的生命也获得久长。精神的力量传递给肉体、感染着肉体,美好的情绪既能使人快乐,也能使生命延伸。所以,就让活得长久、过得快乐的艺术成为每一个人的座右铭吧,它可以使人生充满快乐。

别让烦恼捉弄你(1)

时常有读者问我,“为什么我老是被烦恼所困?”“人要怎样才能得到快乐?”

下面告诉你一个我亲身经历的难忘故事。我以前常为很多事情而忧虑,某年春天的某一天,我正走在兰州西区的一条街上,遇到了一件使我惊奇的事情。事情发生的前后只有10秒钟,可是在那10秒钟里,我懂得了如何生活,比我过去10年里所学到的还要多。在此之前我在兰州开过2年的杂货店,不单是赔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还负债累累,花了1年的时间才还清。我的杂货店刚在一个星期前关门,当时我正准备到朋友那儿去借点钱,以便到别的城市去找一份工作。我像一个一败涂地的人那样在路上走着,灰心丧气。突然之间,我看见迎面来了一个失去了腿的人,他坐在一个小小的木头平台上,下面装着从溜冰鞋上拆下来的轮子,他两手各抓着一片木头,撑着地让自己抬高几寸上到人行道来,就在他把那小小的木头车子翘起来的时候,我们两人的眼光恰好相遇,他对我咧嘴笑了笑,说:“早啊小伙子,今天天气真好,是不是?”当我站在那里看着他的时候,我才忽然发现自己是那么富有。我有两条腿,我能走路。我对我的沮丧感到羞耻。我对自己说,如果连缺了两腿的人都能做到的事,当然我也能做到。我觉得自己的胸膛已经挺了起来。本来我只是打算向朋友借一万元还债的,可是现在我有勇气在北京发展自己的事业。现在我能够自信地大声说,我要谋求更大的发展。

最近,我在浴室的镜子上贴了张贴士,上头写着下面这几句话,好让我每天早上洗漱的时候能够看到: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有一次看到电视播放一则对海难生还者的采访,记者问他当他和同伴在救生筏上漂流了21天后,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从这70次经历得到的最大体会是,”他说,“如果你有足够的新鲜水可以喝,有足够的食物可以吃,就绝不要再抱怨任何事情。”很多教堂里都刻着“多想、多感激”,这两句话也同时应该铭刻在我们心上。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是英国文坛上有名的悲观主义者,但却赞颂幸福与快乐的力量。

他认为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能得到幸福快乐,只要我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拥有的财富上——那些财富远远超过阿里巴巴的珍宝。你肯用一亿美元出卖你的两只眼睛吗?你打算用多少钱卖出你的两条腿呢?还有你的四肢、你的听觉、你的家庭等等。如此一想,你就会发现你所拥有的一切真是无价,即使将比尔·盖茨、福特和摩根三个家族的财富加在一起,也不能动摇你一丝半毫。

可是我们很少能意识到这些,就像叔本华说的:“我们很少注意到我们已经拥有的,却总是想着我们所没有的。”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它所导致的痛苦可能比任何战争和疾病都多得多。

心理学家罗根·皮尔萨尔·史密斯的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生活中应该有两个目标。第一步,要得到你想要得到的,第二步,在得到之后要能够享受它。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第二步。”你是否想知道如何把在厨房里洗碗,也当作一次难得的体验呢?如果你想的话,可以去看一本因为讨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而很富启发性的书,那就是波姬尔·戴尔写的《我希望看见》。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近乎失明了50年之久的妇女,“我只有一只眼睛”,她写道,“而且眼睛上还满是疤痕,只能透过眼睛左边的一个小洞去看。看书的时候必须把书本贴近我的脸,而且不得不把我仅有的一只眼睛尽量往左边斜过去。”

可是她拒绝接受别人的同情,不愿意别人认为她“异于常人”。童年时,她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跳房子,可是她无法看到地上的线,所以在其他孩子回家以后,她就趴在地上,仔细打量那些线条。她把伙伴们在游戏中跳过的每个地方都牢记在心,所以不久就成为玩这游戏的高手了。除了游戏之外,她还很喜欢读书,总是将脸埋在书页上,谨慎而小心地分辨着每一个字。成年后她先后得到了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她开始教书的时候,是在明尼苏达州双谷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成绩突出,渐渐升为南德可塔州奥格塔那学院的新闻学和文学教授。她在那里教了13年,多次在电视上接受采访,还在电台主持过谈论书本和采访作者的节目。“在我的脑海深处”,她写着,“常常怀着一种害怕完全失明的恐惧,为了要克服这种恐惧,我对生活采取了一种快活而近乎戏谑的态度。”

到了1943年,也就是她52岁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她在著名的梅育诊所施行了手术,这使她的视力比以前增强了40倍。

一个新鲜而令人热切期待的美丽世界展现在她的眼前。她觉得,即使是在厨房的水槽前洗碟子,也会让她觉得幸福。“我开始玩着洗碗盆里的肥皂泡沫,我把它们迎着光举起来。在每一个肥皂泡沫里,我都能看到一道美丽小巧的七色彩虹。”

我想,你和我都应该感到惭愧,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可是我们中间绝大多数的人却并未意识到。

别让烦恼捉弄你(2)

告别生活中的混乱

“告别混乱”听起来是个简单的概念,却值得我们深思、讨论。因为它说起来虽然简单,却不容易实行。要实行这个概念,需要毅力与恒心,虽然我自己的生活中还是充满混乱,不过我必须承认,这个概念使我变成一个很随和的人,而且不会为了芝麻小事而抓狂。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毫无意义的事都需要我们耗费体力与精神。我们无意识地将这些事务累积起来,最后就变成一堆无法处理的垃圾。实际上,无论我们有无准备、乐不乐意,混乱都会自己跑来我们身边报到。如果我们不想办法把这些事情处理掉,这种状况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所谓的混乱,包括任何占据我们空间、短时间内不会有作用或给我们带来助益的东西。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混乱就是明明早已闲置不用,却仍迟迟没有处理的垃圾,比如旧报纸、电话簿、杂志、旧衣服,甚至是破旧得再也无法使用的脚踏车、锅碗瓢盆等等。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般人家中其实充满了这些旧东西。我到过许多家庭拜访,大多数人家的橱柜都塞满了根本不会用到的东西。偶尔我会问他们:“你为什么要留这些东西?”他们的回答都是:“我不知道,先摆在那儿嘛!”

我相信这么多人愿意将东西塞满家中,是因为他们从没享受向混乱说再见的乐趣。无论如何,一个告别混乱的家一定是非常清洁安静的:打开橱柜一定有空间放东西,拉开五斗柜也不必劳神费力,任何东西都井井有条地摆在固定的位置,很容易找到,整个空间显得既宽敞又舒适。当然,你也可以不必再去经历那种东翻西找,心急着慌的寻物过程了。告别混乱可以让你的生活简洁、有组织又容易控制。你的精神会更清晰、更开阔、理,你的行事,也将更有效率了。

许多人在简化了生活之后,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某些人来说,那会使你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广阔,效率也跟着提高;对另一些人来说,那是让生活简单化的有效方法。我发现当我告别混乱之后,我的生活变得规律自在许多,我的心情也跟着开阔起来了。所以,我建议你也尝试看看,相信你一定会乐于这么做的。

不要自以为是

这是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的问题。当我们对某人熟悉之后,我们总会自以为我们对他无所不知。我们在这一小节所要探讨的,就是要避免“自以为是”,或是将过错都归咎于他人。

虽然人们尽量避免,但有时仍免不了落入这个陷阱当中。比如老王说:“我的女儿上学又要迟到了。而她的鞋子还没穿,更糟的是屋子里找不到鞋,其实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我很生气,立刻不耐烦地喊道:‘你又把鞋子扔在哪儿了?’她却很确定地说:‘爸!我的鞋子在门口,你叫我不要穿进来的。’她说得没错,是我自己枉费精力,一大早又生气又骂人。我心中的压力与愤怒不是来自我女儿的行为,而是来自我的思想。正如我们常说的:‘世界全在你脑海中。’”

你可以看出这样的思想模式给生活造成的后果。当你自以为是的时候,就等于你是在没事找事,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当你要找什么,特别是你以为自己一定可以找到时,往往失望的时候多。但假如你能放下心中的成见,反而容易找到真正的答案。当然,偶尔自以为是的想法并不会破坏彼此的关系,而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问题是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习惯,一种我们经常这么做自己却不自知的行为。我们的思绪在自以为是的状态下快速地运转着——自以为自己了解一切——我们已经有了偏见,却毫不自知。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要从你的性格改起,你不知道某人要做什么或想什么——你只是自以为知道。把每件事都当作特殊事件来看待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以为已经习惯于此,就不去改变。如果你这么做,就表示你对别人不尊重,当别人这么对待你时,你也会觉得不痛快的。

当你不再自以为是的去揣测或评价别人的行为时,你自己也会变得平和安详。你的头脑会更轻松灵活,能随时针对实际状况做调整,而不会总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习惯性的判断。除了你自己会减轻压力之外,你所爱的人也会惊喜于你的转变,从而能让整个家庭变得更加和谐紧密。

贫穷不是罪(1)

富裕的物质生活是人人称羡的。但若是条件不足,也不一定要“打肿脸充胖子”。只要你过得快乐,那么你就不必过分地逃避这话题。而尽管追求财富和舒适生活也是人之常情,但若是一心耽溺其中,烦恼也将随之而来。

金钱真是万能吗

大部分的人都有财富永远不嫌多的想法,把挣钱当作自己生活的全部目标,以为只有挣到更多的钱,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幸福快乐。但往往事与愿违,钱是越赚越多,生活却依旧如故。其中的原因何在,令人深思。

日本有一家公司的总裁自杀身亡,但当时他的事业却是如日中天,公司在他的领导下也是一片繁荣景象。他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成功男人的表率,并由于其严谨的生活作风、节俭的生活态度而备受好评。按理说他应生活得很幸福。但他却在遗言中写道:由于幼时贫困的生活经历,他对金钱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对任何赚钱的机会都不放过。这一点并没有随其生活的富裕而有所改变,反而更为严重。虽然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却毫无成就感,相反的,他却总是对一些没能把握住的机会感到寝食难安(虽然他也知道有时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这样,他整日生活在追逐金钱的巨大压力及追而不得的懊恼中,不能自拔。最终,不堪重负的他选择了自杀,以求永远的解脱。

这个总裁的悲剧在于对金钱的追求不能适可而止。其实,“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永无宁日”。快乐来自于“适可而止”,过分的追求则是不快乐的根源,无休止地“得陇望蜀”常会使人陷入痛苦的深渊。如果这个总裁能认识到这一点,适当节制自己已达“病态”的心理,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可能就不会走上绝路。

正确看待金钱的作用。金钱虽然不可少,但并不一定越多越好,追逐金钱更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还有许多更有意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如果“一钱障目”,不见生活,只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