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那小子真坏
7811300000021

第21章 智慧人生(1)

把自己的“茶杯”倒空你不妨多与他人的优点、长处做朋友,尽量地少看人为己,多看人为人。

一次,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去拜访一位有名的禅师,特意请教禅宗的奥妙。当禅师讲解时,这位学者时不时插话:“噢,是这样。”或者,“这个道理我很早就知道!”最后,禅师停下话语,向那位博学者敬茶。他把茶斟入杯子,杯子满了依然不停地斟,茶水溢杯而流。“够了!”博学者又一次插话,“那杯子装不下了。”“是这样,我知道,”禅师答道,“如果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又怎能品尝我的茶呢?”

读到这里,我猛然想起我的一位去年毕业的朋友,他既是我的校友,又同是校报记者。总以为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进入新的单位后,仍未改他孤傲的性格,对上司轻视怠慢,对同事冷漠卑夷。不到半年,他便成了一座孤岛,四周汪洋一片。最后,他因无法开展工作只好远走海南。是谁逼他远离他乡?是他自己啊!因为他的杯子太满了,不能盛下别人的“茶”,便无法品尝到生活的甘甜与清香。

每一个新的环境都是一杯新的“茶”,我们在跨出大学校门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自己的茶杯倒空。把自己的茶杯倒空。首先你应该做好一个“勤务兵”,而不是去做一个叱咤风云的元帅。每一天,你准时上班,抹桌子,擦窗户,拖地板,夹报纸,发邮件,打开水……你给别人一个洁雅温馨的环境,别人给你一个微笑或赞美的回报。尽管天天做这些事会有些枯燥,有些累,然而,幸福的感觉就来自于这些零零碎碎的付出之中。多做一件事,哪怕是很细小的事,你就多铺就了一块通向他人心灵桥梁的砖石。

把自己的茶杯倒空。你还必须学会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忠实听众。静静地,耐心地倾听别人沧桑的阅历,你就在自己人生的存折上,储上了一笔珍贵的财富;倾听别人的人生感悟,你还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多了许多成熟;倾听别人的快乐,你就多有一份喜悦;倾听别人的不幸,你可以伸出友爱的手,替他减轻一份痛苦。

把自己的茶杯倒空。你不妨多与他人的优点、长处做朋友,尽量地少看人为己,多看人为人。

能把自己的茶杯倒空,新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片耐品的茶叶,我们的生活就会有百味,就会有百香。

石缝间的生命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海角天涯吧。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滋润,但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啊。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生出了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办法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寻找不到足够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薄叶,细微的叶脉诉说着生存是多么艰难;甚至,它们竟在一簇簇细瘦的叶下长出根须,很少向母体吮吸乳汁,然后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这就是生命。

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抑制。

或者,就是一团团小小的山花,石缝间的蒲公英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出高高的躯干,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根竟似强固的筋条,仿佛柔中带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默默成为攀登者可靠的抓绳。

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限制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生命原本就是拼搏。

而最令人赞叹的是,石缝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一切生命在它们面前都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顽强地从石缝长出来,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扭转地,旋转地,每一寸树皮都结着伤疤。每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盘根错节地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绳紧紧缚住,由此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才能为自己占有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将会有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生命将要绝迹。而如果一切生命都只贪恋于黝黑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具有如此震慑人的力量,它使地球变得神奇辉煌,更揭示了壮丽的心灵世界。

权衡价值

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曲终而命竭……”这只鸟儿就是考琳·麦卡洛笔下的荆棘鸟。

传说很美,却也很残酷,然而当人们为这只执着的鸟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时,是否想过一个更为残酷的事实:鸟最美的姿态是搏击长空,只有凌云之鸟才能引吭出天籁之音,与之相比,荆棘鸟的歌声不过是一支迷惘的小曲。

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往往为了一些实际上极其廉价的东西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并且自以为这是非常值得的。玛蒂尔德为了仅值500法郎的假项链牺牲了10年的青春,安娜为了短暂的恋情葬送了一生的幸福,于连为了一时的权贵,献出了年轻的头颅……

当我们决心为某项目标奋斗终生时,是否该先冷静地计算一下其真正的价值呢?

有价值的东西当然是美好的,如江上之清风,山中之明月,耳得为声,目遇成色,但这些终究不值得我们以生命来相许,因为生命是无价的。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生命高于一切。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道德、责任和人格,比生命更为神圣,以道德、责任和人格的完美补偿生命的损耗,这就是活着的天职。

同是为了爱情,麦吉在无法正大光明与拉尔夫结为连理后便做了他的情妇,简·爱则在不可能成为罗切斯特合法妻子后毅然选择了离开。同是为了自由,甫志高从狗洞里爬出,江姐却在枪口下傲立……理想,一旦在追求中摒弃了道德、责任和人格,便一无所值;生命,一旦在取舍中把握住自我,便实现了最大价值。放眼天地,又有何身外之物值得我们违背天职为之殉身呢?

如果荆棘鸟看过天空,它一定会懊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计算、权衡一下那只小曲绝唱的价值,毕竟翱翔才更配得上鸟的生命啊!

团结是一种智慧

怀着爱心,付出力量,在互助互爱的旗帜下寻找同行者,胜利属于懂得团结智慧的人。

看到井中的玉盘,猴子们一呼百应,上挂下连,欲把那个罕有之物打捞上来……这就是妇孺皆知的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它之所以流传久远,不是猴子可爱,而是因为猴子的愚蠢。在我们眼里,“井中捞月”是非分之想的代名词。一日和外国朋友说起这个故事,他瞪着一双疑惑的蓝眼睛连声说,猴子多智慧,这个故事真是太美了!在他看来猴子捞什么、能不能捞上来,并不重要,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想到借助集体的力量,合力同心,团结一致,才是最有意义的。接着他讲了在他们国家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他说的是大象。

有一年,一群大象要通过一个酷旱的地区,走着走着,一头小象忽然走不动了,象群竟然集体停下来,直到那头小象又能走了,象群才复而向前。后来又有一头象不慎落入陷阱,象群再度停下来救助同伴,有的象用鼻子勾,有的用牙齿拱、推,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同伴救了出来。

外国朋友说,在动物王国里,有的动物辉煌一时,但后来灭绝了,大象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衍,其团结智慧正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支柱。

我们也是一个热爱团结的民族。但在某种意义上,团结被我们视为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而没有作为一种智慧来看待,要不,捞月亮的那群猴子怎么会成为丑角呢!

下面这件事或许是真实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寓言来读。说的是两个人要去翻越一座雪山,途中他们遇到一个躺在雪地上的人。一个叫辛格的人停下来想伸出援手,但同伴认为那人是个累赘。辛格不忍想象丢下那个人,让他死在冰天雪地里的惨状。当同伴跟他告别时,辛格把那个人放在自己背上,艰难地往前走。渐渐地辛格的体温使这个冻僵的身躯温暖起来,那人又活过来了。过了不久,两个人并肩前进。当他们赶上先前的同伴时,却发现他死了——是冻死的。辛格的爱心历程昭示的是团结智慧的底蕴:怀着爱心,付出力量,在互助互爱的旗帜下寻找同行者,胜利属于懂得团结智慧的人。

在今天和未来,我们还要讲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只是我们要把历史的缺憾弥补起来,不再让猴子仅仅是个丑角,我们要转换一种视角,从中领悟团结智慧的闪光。

奇迹的名字

这个奇迹的名字,叫做父亲。为了自己的子女,他们创造奇迹。

1948年,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刀子滑落在他衣服上。男人跌坐在地全身颤抖,嘴唇瞬间乌白。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抓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早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抵达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大喊一声:“妈妈……”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她一回头,她的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刹那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惟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做父亲。”

几年前,武汉发生了一起火车汽车相撞的事故。

一辆早班的公共汽车搁浅在一个无人看守的道口,驾驶员下车找水去了。是农历正月,天寒地冻,十几名乘客都舒舒服服地呆在还算暖和的车厢里,谁也没有想到大祸将临。没人留意到火车是几时来的,从远远的岔道。只能说,是呵气成霜的车玻璃模糊了众人的视线,而马达的轰鸣和紧闭的门窗又隔绝了汽笛的鸣响。当发觉的时候,顷刻间,一切已经停止了。

——一切都停止了,却突然间爆发出孩子的哭声。那是一个大概两三岁的小孩子,就躺在路基旁边一点点远的地方,小小整洁的红棉袄,一手揉着惺忪的眼睛,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一味哭叫:“爸爸,爸爸……”有旁观者说,在最后的刹那,有一双手伸出窗外,把孩子抛了出来……

他的父亲,后来找到了。他的座位正对着火车那一面,几乎是第一个被撞上的人,他身体上所有的骨头都被撞断了,他的头颅被挤扁了,他满是血污与脑浆的衣服看不出颜色与质地……是怎么认出他的呢?

因为他的双手,仍对着窗外,做着抛丢的姿势。

好几年前的事了,早没人记得他的名字,只是,在经过这个道口的时候,人们还会指指点点:“曾经,有一个父亲……”还有,那个孩子现在长大了吗?

很久很久以前,中原一户农家有个顽劣的子弟,读书不成,打架惹事。他的父亲,一位忠厚的庄稼人,忍不住呵斥了他几句,儿子不服,反而破口大骂,父亲不得已,拎起菜刀吓唬他,没想到儿子冲过来抢过刀子,一刀挥去。老人捧着受伤的右手倒在地上,鲜血淋漓,痛苦地呻吟着。而铸成大祸的儿子,竟连看都不看一眼,扬长而去。儿子再回来的时候,是将军了。起豪宅,置美妾,多少算有身份的人,要讲点面子,遂也把老父安置在后院,却一直冷漠以对。一夜,将军的仇家寻仇而来,直杀入内室。大宅里,那么多的幕僚、护卫、清客,逃得光光的,眼看将军就要死在刀光之下。突然,一个老人从后院冲了进来,用惟一的、完好的左手死死地握住了刀刃,苍苍白发使悍猛刺客惊了一下,他便趁这一刻的间隙大喊:“儿啊,快跑,快跑!……”

自此,老人双手俱废。

三天后,逃亡的儿子回来了。他径直走到三天不眠不休、翘首期盼的父亲面前,深深地叩下头去,含泪叫了一声:“爹——”

一刀为他,另一刀还是为他,只因他是——他的儿子。

莎士比亚故乡的姑娘

这貌似娇嫩的花儿竟是一枝柔韧的劲竹!但那执着却似又隐含着执拗和无奈。

刚来美国那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几乎每天都看到这位姑娘:面色凝重,长得不很漂亮,但很清丽;亚麻色的头发,灰蓝色的眼睛,几乎每天都固定地站在日晷的磐座那儿,风晨月夕,阴晴雨露,久久地驻立着,像是在守候着一个期许,又像手捧着一个谜,玉立在那儿。

后来我知道,这姑娘来自艾汶河畔斯特拉夫镇,那儿是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有好几处斯特拉夫镇,惟有艾汶河畔这处是生养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地方。故而这个小镇的人走遍世界总是要先说自己是“艾汶河畔”的那个斯特拉夫镇。就这一定语,走遍说英语的世界,你会赢来大拇指和啧啧盛赞。

莎士比亚故乡的人当然应该熟悉莎士比亚,冒昧地一问,果然——这位貌似柔弱的小姑娘堪称莎士比亚专家。她是研究莎士比亚的博士生,名字叫安妮。谈到莎士比亚,我们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当年为了教英国文学,我读过莎士比亚全部的36部半剧本及几种传记。现在碰到了他的家乡人,我有了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