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番外之杏花
杏花是古老的花木,公元前数百年问世的管子中就有记载,因此,至少在我国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它既能采果又能赏花,在果木生产和城市美化上都处重要地位。盛开时的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居家庭院中如成列种植,春日里红云朵朵了,非常壮观动人。也适于单植赏玩,如和垂柳混栽,在柳叶吐绿时,相互辉映,更具鲜明的色彩。十多年以上的老杏树,姿态苍劲,冠大枝垂,若孤植于水池边,在水中形成古色古香的倒影,趣味无穷。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
“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他对杏花的观察十分细致。王安石在北坡杏花诗中,也把杏花飘落比作纷飞的白雪,他欣赏了水边的杏花,感慨的咏道:“一波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清水绕杏树,岸上花朵,水中花影,各显芳姿,水旁杏花是多么的美丽!相传,我国古时的杏花还有多色的,西京杂记中记叙道:“东海都尉于台,献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仙人所食。”述异记一书中也谈到,天台山有五色的杏花;六瓣,叫仙人杏,核内双仁。在国内,曾多次请教园艺界前辈,都说听说过五色杏花,但都未见过。
从植物学角度看,杏属蔷薇科,应是五瓣花。古书中的六瓣杏花恐怕是误传。杏花在我国传统中,是十二花神之二月花,足显地位!关于杏花的诗词有很多,如:唐白居易赵村红杏每年开,十五年来看几回?七十三人难再到,今春来是别花来。杏花唐韩愈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山榴踯躅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鹧鸪钩輈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杏花唐李商隐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异乡今暂赏,眽眽岂无恩。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为含无限意,遂对不胜繁。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杏花唐罗隐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古苑杏花唐张籍废苑杏花在,行人愁到时。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晚色连荒辙,低阴覆折碑。茫茫古陵下,春尽又谁知。
杏花,因春而发,春尽而逝,既有绚丽灿烂的无限风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怆,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人生际遇,对杏花的联想感慨也千姿百态:有人在羁旅飘泊中感受到杏花盛开的热烈温馨,有人在惆怅莫名中发现杏花绽放的朦胧灰暗,有人在历尽坎坷后感叹杏花飘飞的落寞凄凉,也有人在相思离别时哀怨杏花凋谢的苍凉无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下面择取部分杏花飘飞的唐诗,稍作剖析,以飨读者。
(一)轻愁淡喜之花。杜牧的清明抒写“路上行人。”的悲喜情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一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这时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欲断魂。”呼应并深化了“雨纷纷。”的情感氛围,突出行路之人的心事重重,凄迷纷乱。一、二两句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的羁旅愁思。三、四两句则记事志喜。
行人希望找个酒家,歇脚避雨,饮酒浇愁,于是问路牧童,牧童随手一指让人产生意外的惊喜:那隐约可见的枝头红杏,那随风飘飘的古朴酒旗,唤起了行人心间多少热情和温馨啊!红杏出林,粉红似霞,遥而可及,望而心动。一颗流浪飘泊的心在红杏林边的小小酒店得到了暂时的安顿,行人的心头顿时涌起一股暖流——轻轻的喜悦,淡淡的欣慰。全诗四句,先愁后喜,借杏花闪现传行人悲喜交加之情,细腻而曲折,感伤而凄美。温庭筠的碧礀驿晓思借诗人梦醒所见抒写思乡之情。“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诗人大梦初醒,迷离恍惚,只见孤灯荧荧,明灭不定;只觉楚国故里,远在天涯。他不禁悲从中来,怅然若失,走出客舍,徜徉庭院,只见晓色朦胧之中,残月缓缓下沉,山杏开满庭院,原来长夜悲啼的子规这时也敛声静气,歇息下来,在清晨的清空静谧当中,诗人有一点思乡的寂寞和忧伤,也有一份满目春色、繁花似锦的喜悦和欣慰,陌生、孤独、惊喜、欣悦交融在一起,借“朦胧淡远。”的杏花巧妙地传达出来。
(二)心绪缭乱之花。李商隐的诗以捕捉和描绘日常生活中某种微妙的诗意感受而见长,日日就是这样一首典范之作,写的就是由烂漫春光所引起的一种难以名状的意绪。“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首句写春光与日光争艳竞妍,造语新奇,意趣盎然。丽日当空,春光烂漫,万物生长,方兴未艾,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热烈欢快的勃勃生机。日光,既指艳阳春日,又兼有时光之意。着一“斗。”字,似乎眼前这烂漫纷呈的春光日日与时光争雄比长,力求在这美好的时光尚未消逝之前展现它的全部美艳。这一比斗本身就暗含韶光易逝的轻微惆怅,暗逗下文意绪的纷扰不宁。第二句实写春光,微寓心绪。城郊野外,山路横斜,艳阳高照,杏花盛开,惠风和畅,芳香四溢,极目远眺,只见山杏灿烂却微呈白色,亮人眼目却略带灰暗,这种色调容易触动诗人春日的无名惆怅。杏花开放,一见春光烂漫,二见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状的缭乱不宁。三、四两句更进一步点出了诗人消融纷扰的企盼。什么时候才能使心绪摆脱眼前这种纷扰不宁的状态,能够象这百尺游丝一样轻松悠闲呢?通读全诗,不难发现,芳香四溢的杏花实际上折射出诗人伤春、伤情的纷乱不宁。
(三)轻浮易谢之花。花本无情人有意,古人喜欢托物言志,借花言情。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就通过对比杏花和幽竹来抒发自己的人生志趣。“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如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前面两句写眼前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渲染出春光消逝,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后面两句写诗人的惊喜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花鸟销声匿迹与幽竹“不改清阴。”形成对比,烘托出诗人回归草堂的发现之喜。耐人寻味的是,写花写竹别具象征深意。“不改清阴。”的幽竹象征着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风亮节;与此对应,随风飘零的杏花、辛夷花则隐喻屈俗变节,易衰易谢,经不起考验的凡夫俗子。两相对比,可见幽竹(实际上是诗人心志的写照)之坚贞高洁,杏花之脆弱易谢。杏花飘飞写尽了人生的浮躁不宁,趋时易变。
(四)美人迟暮之花。花红易逝,红颜易老,人花相喻,言愁说恨,这在古代诗词中当是普遍现象,戴叔伦的苏溪亭就是反映这种题材的典范之作。借暮春花草烟雨写美人怨别离恨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溪边亭畔,青草遍地,绿水悠悠,这般景致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恨。东风吹拂之中,美人斜倚阑干,凝眸沉思,“问女何所忆,问女何所思。”燕子不归,春光将尽,美人悲从中来: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何处是归期呢?“一汀烟雨杏花寒。”,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丽日晴空下的艳丽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这不正婉转地隐喻苦苦等待、容颜衰老的薄命美人吗?凄风苦雨中的杏花,憔悴无光,烘托出美人迟暮的惆怅哀愁。美人迟暮之花花红易逝,红颜易老,人花相喻,言愁说恨,这在古代诗词中当是普遍现象,戴叔伦的苏溪亭就是反映这种题材的典范之作。借暮春花草烟雨写美人怨别离恨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溪边亭畔,青草遍地,绿水悠悠,这般景致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恨。东风吹拂之中,美人斜倚阑干,凝眸沉思,“问女何所忆,问女何所思。”燕子不归,春光将尽,美人悲从中来: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何处是归期呢?“一汀烟雨杏花寒。”,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丽日晴空下的艳丽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不正婉转地隐喻苦苦等待、容颜衰老的薄命美人吗?凄风苦雨中的杏花,憔悴无光,烘托出美人迟暮的惆怅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