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1100000011

第11章 诗人(4)

郭小川,生于1919年,卒于1976年,现代诗人。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少年时随父母到北平,在中学读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并开始写诗。

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8~1954年先后任《大众日报》、《天津日报》负责人,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1955年秋,任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并兼《诗刊》编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

其诗歌创作开始于抗战前夕,但主要影响产生于50年代中期。他以马雅可夫斯基“楼梯式”的形式连续发表了组诗《致青年公民》,引起强烈反响。

50年代后期在题材的开拓、内容的深化以及艺术形式的创造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创作了《山中》、《致大海》、《望星空》等抒情诗和《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由于对自我复杂灵魂的展示和人性、人情禁区的突破,受到不公正的批判。

60年代的诗作更趋成熟,《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秋歌》等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采用整体象征手法,将自由体与中国古典辞赋铺陈排比的长句式熔为一炉,形成独创的“新辞赋体”。

70年代中期写的《秋歌》与《团泊洼的秋天》是诗人战士品格的又一次闪光。

其诗时代色彩鲜明,在浓郁的激情中寓含哲理,想象丰富,构思独特。主要诗集有《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郭小川诗选》、《郭小川诗选续集》汇集了他的主要诗作。

贺敬之

贺敬之,生于1924年,现代诗人。山东峰县(今枣庄市)人。1937年就读于滋阳县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湖北,就读于国立湖北中学。

1939年随校赴川,同年开始诗歌创作。作品多反映故乡农村的斗争生活,后集为《乡村的夜》。1940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在胡风主编的《七月》等刊物上发表新诗,后集为《并没有冬天》。1945年和丁毅联合执笔写成鲁艺集体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表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剧本》和《诗刊》编委等职。诗歌创作以新诗为主。

一类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见闻而发的抒情短章。如1956年写成的《回延安》,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抒写对延安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桂林山水歌》和《三门峡歌》则在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中寄托对祖国河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艺术上多借鉴古典诗歌和民歌。

另一类是代表诗人创作最高成就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以及写于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等。

诗集有《放歌集》和《贺敬之诗选》等。

余光中

余光中,生于1928年,是现代诗人、散文家。福建省永春县人,生于南京。9岁时抗战爆发,随父母辗转上海、重庆等地。

1947年读完中学,考上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后到金陵大学学外文,第二年又转厦门大学外文系,三年级时经香港到台湾,进台湾大学继续读外文。毕业后当过军队翻译官。

1956年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任教。此后三度赴美学习及任教。返台后于1974年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外文研究所所长。

1948年开始写新诗。1952年出版处女作诗集《舟子的悲歌》。此后陆续出版了《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余光中诗选》等14本诗集同时写出了《左手的缨思》、《焚鹤人》、《青春边秽》、《听听那冷雨》等7部散文集。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极多,但内容复杂,良莠兼具,艺术上多变。早期主张西化,反对乡土文学及大众化,为台湾现代派着名诗人;步入中年时怀念祖国大陆,写下了不少怀乡诗,其中尤以短诗《乡愁》最脍炙人口。80年代回归传统,文学观念有了根本变化。

闻捷

闻捷,生于1923年,卒于1971年,现代诗人。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县人,是在50年代开始引人注目的一颗诗坛新星。

他开拓诗歌题材的新领域,抒写劳动人民的新风貌,探索诗歌艺术的新风格,对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卓有贡献。

抗战初,他流亡到武汉,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到延安进陕北公学学习,后参加西北文工团做过演员。由于勤奋好学,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提高很快,便做了报纸的编辑和记者,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编写过剧本《翻天覆地的人们》、《加强自卫队》等,发表过一些特写、杂文、战地通讯和短篇小说,初步显露了他的文学创作才能。

解放战争时期,他随军到新疆,在新华社西北总社工作,建国后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诗人所参加的解放大西北的战斗和他以后在这里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为他的成名之作《天山牧歌》(诗集)和叙事诗巨着《复仇的火焰》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

1956年以后,闻捷专门从事文艺工作,曾任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10年动乱中,他死于林彪、“四人帮”的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冤案得到昭雪。闻捷的诗歌,继《天山牧歌》之后,有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和长篇叙事诗《东风催动黄河浪》、《复仇的火焰》第一、二部等;建国10周年时出版的《生活的赞歌》和1978年出版的《闻捷诗选》,则是从已发表和出版过的诗作中选编的。

闻捷是新时代的劳动和爱情的歌手。“我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处处看到喷吐珍珠的源泉。”(《天山牧歌·序诗》)他以诗人的才华和慧眼从新中国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中发现一串串珍珠般美好的事物,将其写进一首首动人的诗篇。组诗《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包括16首描写爱情的短诗(均收在《天山牧歌》中)。这些诗在50年代初发表时就以思想和情调的优美、题材和风格的新颖而获得广大的读者,为新中国诗苑增添了一枝奇丽的鲜花。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男女情爱的表面的描绘上,他总是把对纯真爱情的讴歌和对新中国青年人热爱劳动、热爱新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高尚情操的赞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苹果树下》将劳动和爱情糅在一起进行描写,巧妙运用比兴手法,使苹果的成长和爱情的发展相映衬,当“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之日,也正是“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之日,读之真切感人。

《河边》对一对牧羊人的淳朴爱情的描写,于自然、和谐之中透出普通劳动者的心灵美:

你住在小河那边,

我住在小河这边,

你我心意相投,

每天隔河相见。

两个年轻的影子,

映在小河里面,

该不是雪山尖上,

盛开了两朵雪莲?

你爱我一身是劲,

我爱你双手能干,

牧羊人爱牧羊人,

就象绿水环绕青山。

在闻捷的爱情诗里,男女相爱绝非仅仅为了营造个人生活的小巢,而是鼓舞年轻人积极向上的促进力量。在《告诉我》一诗中,年轻的边防战士从对故乡和情人的思念“增添了一股力量”,他象忠于祖国一样忠于纯真的爱情。《夜莺飞去了》中的那个吐鲁番的年轻人,为了参加祖国建设,翻过天山奔向“金色的石油城”。然而故乡是美好的,这里“葡萄甜、泉水清”,“姑娘美丽又多情”,这一切使他不仅走时怀着“留恋的心情”,而且到了石油城以后还爬上油塔“从彩霞中了望心上的人”。但是,正是这真挚的爱情鼓舞他一定要做一个真正的矿工。诗的末节含蓄而深情地写道:

夜莺还会飞来的,

那时候春天第二次降临;

年轻人也要回来的,

当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矿工。

诗人在这里寄托的美学理想是:让爱情的鲜花为壮丽的事业开放,让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谱写青春爱情的乐章。此外,《葡萄成熟了》一诗中那轻快活泼的笔触和风趣幽默的情调,《赛马》一诗中那深沉、细腻的心理描绘,都是颇值得注意的。当然,闻捷的爱情诗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美丽的枣尔汗姑娘对求爱者的回答是:“要我嫁给你吗?你衣襟上少着一枚奖章。”(《种瓜姑娘》)巴拉汗姑娘和情人相约的婚期是:“等我成了青年团员,等你成了生产队长。”(《金色的麦田》)诗人力图鄙弃那种“爱情至上主义”,把爱情建立在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上,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从这种描写看出,他往往受到当时文艺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影响,又为当时某些生活的表面现象所局限,有时不免把爱情的丰富微妙的生活内容简单化了。

闻捷诗歌的视野是比较广阔的。除了对西北少数民族劳动和爱情的歌颂之外,祖国大地上的新气象,从河西走廊的建设新貌到东海水兵的战斗生活,凡是他接触到的,无不激发起他的诗情。他善于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或祖国山川景物中选取某个片断,通过诗情画意的点染,反映出新时代美好的生活和人民新的精神面貌。作者一般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生动描绘之中透出诗人对新生活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的色彩是明朗、鲜艳而清新的。如《晚归》一诗对博斯腾湖畔蒙古族牧民放牧晚归的描写,绘声绘色,是一幅集体化新牧民生活的生动风俗画;《晚霞》、《敦煌新八景》一类的写景诗,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对比,以景写意,抒发了诗人对新生活的热爱。当然,无可讳言,写于1958年的《河西走廊行》里的一些诗,也留下了“浮夸风”的历史痕迹。

闻捷是一位善于描绘的诗人,即使他的那些抒情小诗,也往往以生动、别致的描绘见长。而从叙事诗《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和《东风催动黄河浪》,更可以看出诗人写作叙事诗的才华。他很善于以其独特的艺术方法铺叙故事、刻画人物。可以说,闻捷是一位兼有小说家才能的诗人。史诗般的巨着《复仇的火焰》,就是一部充分代表了诗人这种艺术才华的长篇叙事诗。

舒婷

舒婷,生于1952年,现代女诗人。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生长于厦门。做过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等。

1969年开始写作,1981年调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诗集有《双桅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等。《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诗集二等奖,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作品被译介到瑞典、法国、西德、东德、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

舒婷的诗,以女性敏感、细柔的感受与思考体现出一代青年在10年动荡中的迷惑、期冀、悲欢、痛苦。她在对祖国、民族命运投注深情的同时,用诗表达出对人的“一种关切”。她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她歌咏理想的受挫、失落,张扬人间珍贵的友谊与爱情,以一种颇为“美丽的哀愁”为“被牺牲的整整一代人作证”。她的诗善用象征、暗示、隐喻、通感等手法表达细腻真挚、含蓄委婉的感情,于柔静中见情之激流,于含蓄中见思之深沉。

她的诗在语言、技巧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以往诗歌不同的美学追求。代表诗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土地情诗》、《珠贝——大海的眼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