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1100000012

第12章 剧作家

田汉

田汉,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是现代话剧的开拓者和戏曲改革的先驱,早期革命音乐、电影、戏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田汉是中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他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了100多部剧本。为中国戏剧、戏曲、音乐、电影事业的发展、改革和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影响。他的许多优秀剧作,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完美,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高昂的革命激情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着称,在国际戏剧界亦享有较高的声誉。

他早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就编写了《汉阳泪》和《新桃花扇》等小剧,在日本的1919年发表了处女作《环娥环和蔷薇》。回国后至1930年的剧作,表现了强烈的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当时的青年中引起了强大的震动和共鸣。他在1930年发表的《我们的自我批评》,总结了近10年南国的戏剧运动,批判了感伤主义,明确了发展方向。

其后的剧作,取材于现实生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资产阶级的剥削,表现劳动人民的抗争,歌颂人民的抗日热情,鼓舞人民的斗争意志。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由聂耳作曲并主演,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革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一曲流行最广的中华民族嘹亮的战歌,长期以来起到了动员和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及时创作了多幕剧《卢沟桥》,揭露了日军的侵略罪行,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但遭到了国民党的查禁。解放后,他仍在繁忙的党政工作之余创作了不少的历史剧。

话剧《关汉卿》,是田汉最具影响的力作,它和郭沫若的《蔡文姬》及曹禺的《胆剑篇》一样,是我国话剧舞台的一颗艺术明珠,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剧作之一,是作者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遗产。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最伟大的戏剧家,他曲折坎坷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窦娥冤》、《救风尘》等十几个杂剧剧本和几十支散曲,这些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作品,对元代封建统治阶级及黑暗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下层知识分子、艺妓、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关汉卿》中,田汉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塑造了以关汉卿为首的人民艺术家的战斗集体,热情地赞扬了他们在险恶的形势下,编演《窦娥冤》的事迹,揭露了元朝统治者的残酷、腐朽,控诉了黑暗社会迫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的罪恶,歌颂了关汉卿、朱帘秀等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不顾个人安危、“为民请愿”的高尚品质。

田汉为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每当我们唱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在每一次国际重大活动中奏响这支嘹亮的国歌的时候,他那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就闪现在人们的眼前。

夏衍

夏衍,生于1900年,中国戏剧、电影作家、翻译家、新闻工作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小学毕业后,当过染坊店学徒,后进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双十》(后更名为《浙江新潮》)。1920年公费留学日本,入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1927年因受通缉而被迫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1929年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又和郑伯奇等人组织艺术剧社,主编剧社刊物《艺术》和《沙仑》,并在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任左联执行委员,负责同国际左翼文艺团体的联系工作。随后又与田汉等发起组织左翼剧联。

1932年进入电影界,担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顾问。1933年任左翼电影小组组长,此间写有《狂流》、《春蚕》、《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女儿经》、《压岁钱》、《自由神》等电影文学剧本和许多电影评论文章。1934年开始话剧创作。写有独幕剧《都会的一角》、《中秋月》;多幕剧《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等。1936年创作报告文学《包身工》。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先后主编《救亡日报》、《华商报》、《南侨时报》,任《新华日报》特约评论员,撰写大量散文作品,还创作《心防》、《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抗战后期,与于玲等人组织中国艺术剧社,坚持开展国统区的进步文艺运动。解放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先后改编《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电影文学剧本,创作话剧《考验》,发表大量的评论文章。1977年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影协主席、中国作协顾问,并撰写了回忆录《懒寻旧梦录》。

曹禺

曹禺,生于1910年,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官僚家庭。

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编导时事新剧,演出世界名剧。1928年入南开大学。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外国大学系。此间广泛涉猎世界名剧。1933年创作话剧《雷雨》,演出后,震惊剧坛,由此奠定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大学毕业后,先短期赴保定执教,夏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戏剧。不久辍学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执教,并创作话剧《日出》。

1936年8月应邀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创作话剧《原野》。抗战开始后,随校西迁,沿途宣传演剧。1938年春抵重庆,与宋之的合作改编由宋之的等人集体创作的《总动员》为《全民总动员》(《黑字二十八》)。1939年随校到川南江安县。此后创作话剧《蜕变》、《北京人》和改编巴金同名小说《家》。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1946年与老舍应邀赴美国讲学。1947年1月回国后,在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并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1949年初,应邀从上海经香港到北平。同年4月与郭沫若一起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7月参加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委或理事。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2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后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创作话剧《明朗的天》。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1年与梅阡、于是之合写历史剧《胆剑篇》。1978年创作历史剧《王昭君》。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剧作家,他创作的《雷雨》把中国现代话剧创作推向了成熟。他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富于诗意,结构讲究,文学性强,戏剧氛围浓重。其中《雷雨》、《日出》、《北京人》、《家》成为中国舞台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同时,《雷雨》还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外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