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语文故事
7821500000026

第26章 百转的谜语故事——神思妙想探结果 豁然开朗诡计多(1)

秦观以谜表爱慕

北宋文豪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她文思敏捷,才貌双全,很多公子都来向她求婚。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苏东坡邀秦观来到秋香亭饮酒赏菊。席间,苏学士笑问:“贤弟风姿俊逸,才辩无双,何以迟迟不择婚配?”

秦观应曰:“吾非草木,岂然无情,小弟久慕一位窈窕淑女,只是难于启齿。”

苏东坡爽朗一笑:“这有何难!说出来包在愚兄身上!”

秦观沉吟了片刻,笑云:“待小弟制个字谜仁兄一猜。”说罢即赋一词:

“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

苏东坡一听,恍然大悟,哈哈大笑:“我明白了,明白了。原来你的意中人是我的妹妹。”于是穿针引线,巧妙撮合,秦观、苏小妹终成金玉良缘。

“园中花,化为灰”,空余“草”;“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夕”坠去“一点”,“思”字碎去“心”字,“马”(“马”的繁体)字的底部(足、蹄部位)为“灬”,合为繁体字的“鱼”字;“秋日残红萤火飞”,萤火飞则天已晚,故秋日残红去“火”去“日残红”余“禾”。这样,“草”字头与“鱼”的繁体字、“禾”字拼合为“苏”的繁体字“苏”。

周鲁与邹齐作谜联邹齐与周鲁是一对好朋友,俩人常聚在一起作对子。有一天,周鲁出了个上联: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邹齐一听,这有什么难的啊,张嘴就对了个下联:

麻鸭游水,脚踏万顷绿波。

周鲁笑着说:“你对得倒挺工整,可我的上联是个谜语,你对的下联也得是个谜语才成。”邹齐细一琢磨,一下明白了:人们点的油灯,灯心是根细白绳,周鲁把它比做“白蛇”;灯油呢,比作江水,灯心泡在水里,这不是“白蛇过江”吗?一点上油灯,灯心头就有个红红的火苗,周鲁把它比做了“红太阳”,不正像“头顶一轮红日”吗?这个谜语上联比喻得还真形象。邹齐就说:“你的上联说的是灯心吧?”周鲁笑了:“对。这回就听你的了。”邹齐一时想不出这个谜语下联,心里挺着急,就在屋里四处张望,猛地瞅见了挂在墙上的秤,不由心里一动,有了主意,跟着就说出了下联: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的“白蛇”是以灯心打比方,下联的“青龙”是以什么打比方呢?就是秤。“身披万点金星”,是指秤杆上那一串密密麻麻的小铜星,那些小铜星表示斤、两、钱这些重量单位。

周鲁听了,拍手连声说好。

“四大才子”猜谜

明朝,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和徐祯卿并称文坛“四大才子”。四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赏花,吟诗作对。

一日,唐伯虎和文征明在一处喝酒论诗,被祝枝山知道了,他急忙赶去,对唐、文两人嘻嘻笑道:“今日我是有口福了,不请自来。”说完,坐下就要喝酒。

唐伯虎和文征明相视一笑,然后唐伯虎对祝枝山说:“今日之饮有个规矩,每人须吟诗谜一首,否则不许举筷!”说完自己先吟道:

菜儿香,酒儿清,不唤自来是此君;不识人嫌生处恶,撞来筵上敢营营。

文征明听了微微一笑,接着说道:

夜色向晚睡思浓,不唤自来是此君;吃人嘴脸生来惯,枵腹贪图一饱充。

祝枝山听出二位诗友所说的谜底是苍蝇和蚊子,知道他们俩是在含沙射影地嘲弄自己,但又不想说破,所以就佯装不知也和了一首:

来得巧,正逢时,劝君莫吝盘中食;此公满腹锦纶才,不让吃喝哪来诗?

唐伯虎和文征明听罢哈哈大笑。知道祝枝山是以蚕自比,三人举起酒杯一饮而尽,算作赞赏对方的巧对。

心有灵犀一点通

明崇祯年间,湖广一带有个叫继儿的纸花匠。他三岁丧父,七岁丧母,一个人孤苦伶仃地长大,没有受过教育,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他学了一手剪纸花的好手艺,逐渐成了湖广远近闻名的纸花匠,还娶了一个叫杏儿的聪慧妻子。有一年,湖广大旱,人们陷入饥荒之中,纸花生意萧条,继儿十分发愁。杏儿从邻居牛经纪——一个刚由浙江回来的牛贩子那里知道,浙江一带盛行纸花,便让继儿去浙江碰碰运气。

继儿手艺好,在浙江很快有了名气,三年之间赚了不少钱,心中便十分想念起独自在家照顾孩子的杏儿。他想要回家,又舍不下这里的好生意;想要捎些钱回去,又没有可靠的途径。于是,继儿时常到酒店饮酒解闷。这一天,他在酒楼恰好碰上了又来浙江贩牛的牛经纪,心中十分欢喜:牛经纪是邻居,再可靠不过了,他请牛经纪吃了一顿饭,便把一百吊钱和一封家书交与牛经纪,托他带给杏儿。

牛经纪知道继儿夫妇皆不识字,便想瞧瞧继儿这封家书是怎样写的。

他将信拆开一看,只见里面是一张黄纸上贴着纸剪的两只斑鸠、八只八哥,还有两只鹦鹉口中衔着两件小孩子的衣服。下面放着一个坛子。除此之外,家书上再无一字。牛经纪心中暗笑,这剪花人想必是将卖不出去的纸花贴来当家信了。他又一想,自己此次来浙江贩牛,不幸遭逢牛瘟,亏了不少钱,何不从继儿的这一百吊钱中拿出来一些自己用用呢?杏儿是不会知道继儿究竟要自己捎回来多少钱的。

牛经纪主意打定,便到杏儿家,将在浙江巧遇继儿的事告诉杏儿,并把家书与五十吊钱给了她。杏儿打开家书只一看,便问牛经纪:“牛老板,继儿信上明明说捎给我的是一百吊钱,为什么短了五十吊呢?”牛经纪暗吃一惊,拿过家书仔细一看,明明一个字也没有呀!就说:“这家书上没有说是一百吊钱呀!”杏儿解释道:“四只斑鸠,便是四九三十六,八只八哥就是八八六十四,加在一起不正是一百吊吗?”牛经纪恍然大悟,仍然不死心,又问杏子:

“那这两只鹦鹉含着两件衣服又是什么数呢?”杏儿笑着说:“两只鹦鹉是二五一十,这是让我用十吊钱给孩子添点衣服呢!”她又指着那个坛子说:“还剩九十吊钱,是让我放到坛子里存起来。”

牛经纪这才心服口服,把另外五十吊钱交给了杏儿。

杜审言与孙猜谜

杜甫自幼聪明伶俐,所以深受祖父杜审言的喜爱。一个金秋的黄昏,祖孙二人漫步田野,农夫正忙着收割,杜审言因景生感便吟诗四句,考考孙儿。

诗曰:

四个“不”字颠倒颠,四个“八”字紧相连,四个“人”字不相见,一个“十”字立中间。

杜甫沉思片刻,便说出了答案。祖父喜上眉梢,笑在心间。

杜甫也触景生情,吟出一则四句诗谜,让祖父来猜:

四座大山山对山,四条大川川对川,四方日暖春光好,四家窗口紧相连。

杜审言沉吟片刻,也猜出了答案。

原来,两则诗谜的谜底分别为“米”和“田”。

十一样下锅就赖账

有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流落江湖,做起小本买卖。但他仍改不掉说话弄文卖关子的习惯。

一次,秀才行商到了一个小山村,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人问道:“先生,听您声音不像本地人——您从什么地方来呀?”

秀才回答说:“不热不凉。”

“那您贵姓?”

“半春半秋。”

“跑什么买卖呢?”

“顺河漂流。”

“带了什么货呀?”

“东倒西歪。”

店主人听了个云里雾里,他本来是想问个明白,却越问越糊涂,只好改问秀才:“那您吃点什么呢?”

秀才随口说:“十样下锅就行。”

店主人实在没办法:这顿饭可怎么做?恰好客店隔壁住的是一个说书艺人,他是这一带阅历丰富的人,店主人就过去向他打听。谁知,说书艺人不在家,只有他女儿在,这是个古怪精灵的姑娘,她听了店主人的描述后,想了想便说:“这事也用不着问我爹了。这个家伙以为喝了点墨水就能在这儿卖才呢!‘不冷不热’说他是温州人;‘半春半秋’是姓秦;‘顺河漂流’是跑江湖的;‘东倒西歪’是个扇子。您回去给他下碗面条,放点韭(九)菜,就是‘十样下锅’了——千万不要放盐,多了一样他可就会赖账。”

店主人听姑娘一解释,心里明白了。回去按姑娘说的下了碗面条,端到秀才面前,吆喝了一声:“温州来的卖扇子的秦先生,十样下锅来了!”

秀才一看是韭菜面条,便尝了一口,没油也没盐,奇怪地问店主:“怎么没盐呀?”

店主答道:“再加点盐可就十一样了!”

秀才听了这话,知道碰上了明白人,只好无奈地吃下了这碗无盐的面条。

巧妙的考题

古时,有三个兄弟一起去县城求学。然而先生只通过考试的方式招收成绩最好的那个。先生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张纸,纸上写着相同的两句话:

一女牵牛过独桥,斜阳落在渡口上。

三兄弟不明白先生究竟要考他们什么。大哥便用这两句话写了篇文章,二哥以此为上联,自己对了个下联。老三看了看,写上自己的名字就交了。

先生看了三人交上来的卷子,对他们说:“文章和对联我看了,虽然做得很不错,但都不符合我的要求,只有这张卷子答对了。”说着,他举起老三的卷子给他们看。

老三的卷子上除了一个名字外,什么也没有。为什么最好呢?先生解释说:“我出的这两句话,是条字谜,打两个字,谜底就是“姓名”。猜中这两个字,填上姓名就行了。要不然,写多少字都不行。”

于是,先生只留下了老三做学生。

误打误撞得谜底

谜家奚燕子制作的谜语十分精巧,深受众人喜爱。当时有家叫《铁报》

的报纸,每天刊登谜语一条,次日揭晓谜底。专栏的谜语由奚燕子包撰。有趣的是,奚燕子总是每天现制一条谜语,再由报社派专人到奚家取谜。

不巧的是,元宵节那天,奚燕子突然病倒了,无法出谜,这下可把报社的主编何月珊给急坏了,因为元宵节也叫“灯谜节”。这可是非常关键的一天呀!天天有谜语的报纸如果独独在这天无谜,怎么说得过去?而且报纸的威信也会因此受损!无可奈何之际,何月珊灵机一动:不如随便找句诗来充充谜面吧!至于谜底,就只好让它先空着。他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信手一翻,正翻到杜甫的《春望》,便将“家书抵万金”一句抽出来作谜面,要求打一个成语,而且注明猜中者将赠阅本报一年。然而,这个谜底究竟是什么成语,何月珊自己也不知道。

谁料,谜语刊出之后,应对者竟纷纷而来。其中有一位读者猜作“轻财重信”,十分契合谜面。“这可真是个绝妙的巧合,要知道那只是我信手拈来的一句诗呀!”何月珊心中暗喜,将“轻财重信”作为谜底,解了无法向读者交差的困境。

药店猜谜结姻缘

从前有个才子到药店买药。恰逢店主外出,留下女儿在柜台张罗。诗人见那少女十分文静,有心试试她的才情。

诗人上前施了一礼,问道:“我忘了带药方,但凭记忆取几味药,不知可否?”

姑娘开口保证:“先生要买何药,只管一一道来,小店定会配齐。”

诗人想了想,道:“我想买——宴罢客何为?”

姑娘立刻答道:“宴罢酒酣客当归,客官您要多少?”

诗人又说:“我再买黑夜不迷途。”

姑娘说:“黑夜不迷途是熟地,您要几钱?”

诗人马上又道:“我三买艳阳牡丹。”

姑娘亦不示弱,随即接口:“牡丹花妹芍药红,今日正好到货。”

二人一问一答,有来有往,一直接了下来:

四买从军万里征。

万里戍疆是远志。

百姓巧制谜联讽贪官

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柳儒卿的贪官。他贪赃枉法,胡作非为,百姓背地里叫他“柳剥皮”。

这一年,县里大制灯谜,有人专门制作了一副谜联,带来送给柳儒卿。

那副谜联是这样写的: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掼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各打一字)

柳剥皮不知其中奥妙,说:“很好,很好。”叫人贴了出去。人们很快猜出谜底,个个捧腹大笑,齐声称赞:“这个谜作得好!”

原来“非正人”是“亻”,“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是“需”(“需”

与“雷”相近,“面”少三横为“而”),上联合而为“儒”字。

“掼开私卯”,即将“卯”分在两边,“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为“艮”,下联合而为“卿”字。这样,上下联所猜字为“儒卿”。这副谜联借对“儒卿”二字的拆析与描画,贬斥“儒卿”的阴险歹毒,字字句句鞭辟入里。

文必正以“福”显才气明朝洛阳才子文必正,因爱慕天官霍荣之女霍金定,假意卖身到霍府,伺机会见霍小姐。

有一天,文必正有意在天官面前显露自己的才华。他对霍荣道:“大人,您这厅堂陈设华丽,阔绰无比,但依小人看,似乎美中不足,还缺少一物。”霍荣听后问道:“你说老夫这厅堂上还缺少何物?”文必正答道:“大人,您这堂前如能再添上这个字,那就既能突出您高贵的身份,又能起到烘云托月的气氛。”

“噢?此字如此重要,你且快快说来。”

“恕小人斗胆,我吟诗一首,此字暗隐其中,有谬误之处,望大人指正。”

“你且吟来。”

于是,文必正声音朗朗地吟道:

初下江南去点刀,大好江山无人保;中原危难无心坐。

思念君王把心操。

天官听罢,连声称赞:“好字,好字。”说完,就请文必正书写,并挂在厅堂的正中央。

原来文必正诗中说的是个“福”字。

“初”字去一点,去“刀”,得个“福”字的左半;“大”字去“人”,得“一”;“中”字“无心坐”,即是去了“中”字中心的一竖,得个“口”字;“思”字去了“心”,得个“田”字。这四句诗谜合成一个“福”字。

妙破“行话”谜

从前,姑苏城有家杂货店,老板老实本份,老板娘精明能干。因此,杂货店全靠老板娘主持照应。

有一天,货船运到了一批货,恰逢老板娘有事无法脱身,老板只得前去接货。到了码头,老板见大船上拉来的货物全都打好了包装,便问货主:“请问运来的是什么货呀?”

货主答道:“习习清风。”

老板不明,奇怪地问:“哪里来的清风啊?”

货主头也不抬,答道:“摇得来。”

老板没办法了,就改问货主:“客官贵姓?”

货主答道:“够不着。”

老板一头雾水,回来向老板娘交差报账时,既说不清进的是什么货,又不知道货主的姓名,只得把经过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老板娘。

老板娘道:“你还真是个呆头鹅!这都是生意上的‘行话’啊!‘习习清风摇得来’,不是‘扇子’吗?‘够不着’不是‘高’吗?货主姓高呀!”

医生凭谜表身份从前,有个声望颇高的医生,他家世代从医。他在门前挂了一个木牌,木牌上面写着:

祖传秘方,手到病除,只能治病,恕不救人。

有一个外地人路过他家门口,看到这块木牌大惑不解:人们可总是用“治病救人”来赞扬医生高超的医术和高贵品德呀!哪有医生这样写的?治病不就能救人了吗?他实在无法理解,低头看到门口有个小孩蹲在地上玩,便上去问这个孩子。孩子也卖了个关子:“这家大夫确是不给人看病的。”

外地人又问:“既然他能治病,那为何不给人看病?”孩子笑得“咯咯咯”

响,大声说道:“因为他是兽医呀!”

旅店巧遇问姓氏

有两个赴京赶考的书生,在一家旅店相遇,互问姓名。

甲说:

左边加一是一千,右边减一是一千。

不加不减再计算,其中总共有一千。

乙说:

左看不出头,右看不出头。

左右一齐看,两个不出头。

正巧旁边有位教书先生,听了两位报姓的方式很感兴趣,便也来凑热闹。他先向两位书生道一声:“任、林二君可好?”二人不觉一惊,一看过来的这位老者并不相识,便问:“老人家,咱们素不相识,何以能知道我们两人的姓?”老人笑着说:“刚才你们二位不是互通尊姓了吗?”他们又问老人贵姓,老人却吟出一阕《忆江南》来:遥望处,牛女正双栖。天上人间相与共,银河杳渺水迷离,新月落西垂。

两位书生猜了半天也没猜出来。忽听店家女儿来到桌前喊了一声:“滕老先生,饭已备齐,请用餐。”二人恍然大悟,他们不禁佩服这位店家女儿的聪明,也称赞这个字谜比他们的谜更高明,更有辞采。

老师出谜考学生

有个对谜语非常感兴趣的私塾先生,平日很爱教学生猜谜。有一天,他对学生说:我出个字谜你们猜猜。

黄鹤楼,鲁班修,灵芝草,被人偷。

骑龙乘鹤由他去,八仙过海各自休。

学生们都动脑筋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纷纷开始解谜。

一个说:“人有他大,天无他大。”

另一学生道:“我看这个字竖看像根柱,横看像架梁,世上数状元,就是不成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