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语文故事
7821500000004

第4章 中外文学名家的故事——时代的画家 文学的巨匠(3)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操着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开宗明义,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笫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林语堂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下课铃响,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他的学生却从不缺课。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会赶来旁听。林语堂还有一种绝活,就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

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心中没十分把握的,便略为谈上几句,便测知端详,然后定分。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服帖。

林语堂平生演讲无数次,总是伴随着喝彩声、鼓掌声,可是,有一次演讲却被人“轰”下台去。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却并不是因为他演讲的失败。世界笔会第36届年会在法国蒙敦举行,轮到林语堂发言,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但主席生硬地拒绝了,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不可破例。

林语堂也较真说,5分钟我不讲。这可急坏了同去的马星野,马星野去找大会主席商量恳请,主席终于答应10分钟;马星野又去找大会秘书长,秘书长答应说先安排10分钟,如果林语堂讲满10分钟尚未结束发言,则仍可讲下去。林语堂接受了这个安排。

林语堂登台后,全场鸦雀无声,他讲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觉,已满10分钟,主席说时间已到,请林结束发言。林语堂真正发怒了,他愤而不讲,径直走下台,与会者正听得入神,对主席的粗暴处置极为不满,于是一致热烈鼓掌,希望林语堂讲下去。主席也显得很尴尬,只得默认了与会者的欢迎。但林语堂却说什么也不肯再讲下去了。于是,永远地留下了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讲。

意大利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但丁

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城市小贵族家庭,后来家道中落,父亲长期经商,属贵尔夫党。但丁早年拜着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为师,学习拉丁文、诗学、修辞学,并研究古典文学。他对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极为崇拜,以之为导师。但丁对其他文化领域如绘画、音乐、哲学等,也颇有造诣。他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之一。他青年时代就已经成为很有特点的抒情诗人,他的诗以丰富的辞采、深挚的柔情见称。

但丁少年时对邻人少女贝阿特丽采产生了爱情,这是一种骑士式的精神之爱,富有浪漫色彩,对但丁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90年贝阿特丽采夭逝,但丁把自己1283年以来所写的31首抒情诗用散文连缀起来,取名《新生》,以纪念自己所爱的女子。

但丁很早就参加了政治活动。他在青年时代就加入了贵尔夫党,积极参加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1302年,但丁全部家产被没收,并被判处终身流放。流亡中他看到祖国美丽的风景,加深了爱国的情感,增加了他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流放初期,他写了《飨宴》(1304-1307)和《论俗语》两部着作。

《神曲》(1307-1321)是但丁在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他呕心沥血、历经14年之久完成的代表作。

《神曲》长达14233行,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诗人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

但丁在诗中自叙他在黑林迷路,危急时获维吉尔的帮助,跟随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后来贝阿特丽采引导他游历了天堂,最后得见上帝一面。

地狱共分九层,如漏斗形,越往下越小。罪人的灵魂依照生前罪孽的轻重,分别被放在不同的层中受苦刑的惩罚,罪行愈大者愈居于下层。但丁按照基督教的观点,把贪色、贪吃、易怒的人和邪教徒看作是重罪犯,让他们在地狱中受苦。在第九层受罪的则是但丁所最痛恨的叛国卖主的人,被冻在冰湖里。

维吉尔领着但丁来到炼狱山下。炼狱的主体部分是七层。在七层炼狱内,分别住着犯有骄、妒、怒、惰、贪、食、色七种罪恶的亡魂。他们在这里修炼、忏悔。但丁游炼狱时,一层一层地上升,最后来到地上乐园。在这里,维吉尔突然消失不见,贝阿特丽采出现在但丁面前,引导他游历了天堂。

天堂分为九重,生前为善、有德行的人在这里享福。这里既有虔诚的教士、为基督教信仰殉难的人,也有圣明的君主和学界的贤哲,基督和天使们也都住在这里。这里境界庄严,光辉四射,充满欢乐和爱。

到天府以后,贝阿特丽采回到自己的位置。这里比天堂更加美丽光明,上帝之光笼罩着一切。但丁见到了上帝,但只如电光之一闪,迅速消失。全诗就此结束。

《神曲》体现了但丁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既为祖国的命运忧虑,设法为它探索一条政治上和道德上新生和复兴的道路,同时也关心基督教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的前途。

《神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令人难忘。长诗结构巧妙而严整。各部的诗行匀称、工整,一直为文学史家所称道。《神曲》对世界文学艺术有深远影响,后世很多诗人、画家、音乐家从《神曲》中汲取创作的养料。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称《神曲》是“中世纪真正的《伊利昂纪》”,说它反映了“自己时代精神生活的全部深度”。

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

高尔基,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代表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1868年俄历3月16日,高尔基出生在沙皇俄国。五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因病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后来,破产的外祖父把老房子卖掉,在卡那特街另买了一所房子。他在《童年》一书中曾描绘:“这是一条没有铺装、长满了草,然而却很清洁而且安静的街,它穿过两排色彩斑斓的小屋,一直通到田野。新房子比从前那所漂亮、可爱;正面涂着令人感觉温暖恬静的深红的颜色;三个天蓝色的窗扉和一扇带栅栏的顶楼百叶窗鲜亮得耀眼;靠左边的屋顶遮掩着榆树和苫提树的美丽的浓荫。”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这所老木屋里,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向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故事。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如现实生活一般不幸却又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故事,使过早就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高尔基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正是这些记忆给了高尔基最初的丰润的滋养。

高尔基后来被外祖父送回到莫斯科与母亲、继父一起生活。平日待他很冷淡的母亲将他送进一所最下等的库那之小学念书。由于家境贫寒、衣食无着,高尔基忍受着同学的嘲笑、侮辱以及个别老师的斥责、讥讽,他的内心深处深深厌恶这个“猪的学校”。在家中继父也经常打骂他与母亲,最终不堪忍受侮辱的高尔基倔强地离家出走,开始了艰难的漂泊生活。他到一户富人家做工,读书读得入了神,烧水时把茶壶烧坏了。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他身上打来,将他打得遍体鳞伤,不得不请医生来看。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非常气愤地支持高尔基去告发。

女主人害怕了,生怕高尔基告她虐待,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高尔基正色言道:“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高尔基以皮肉之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高尔基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后来,他不仅成为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成了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50年代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等作品。1862至1895年间在家乡雅斯纳亚投身教育,创办了二十多所学校,并完成了《列夫·托尔斯泰启蒙读本》的编写工作。他的一生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多部传世巨着。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又负盛名,但他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十分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一次,他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到月台上。此时恰逢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托尔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踱步。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冲他直喊:“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了。”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作车站的搬运工了。托尔斯泰急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

“谢谢啦!”女士感激地说,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你的。”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

正巧,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呀!”“啊!

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呀!”她急切地对托尔斯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帝的面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

“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您又没做什么坏事!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我是不会还给您的。”说着托尔斯泰笑了笑,汽笛再次长鸣,列车缓缓开动,带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托尔斯泰微笑着,目送列车远去,又继续他的旅行了。

幽默与讽刺的坐标——萧伯纳

萧伯纳,英国现代杰出现实主义剧作家,世界着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一次,萧伯纳在晚会上坐在一旁想着心事。一个富翁对他的沉思感到好奇,走过去对萧伯纳说:“萧伯纳先生,我出一块钱想打听您在想什么,行吗?”萧伯纳抬头看了一眼富翁,稍加思索后说:“我现在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富翁更加好奇了:“那么,您现在究竟在想什么呢?”萧伯纳笑了笑说道:“我想的东西就是您呀!”

一天,瘦削的萧伯纳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讥讽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饥荒的原因。”

有一次,一个鞋油厂的老板,想了一个发财的鬼点子,他请求萧伯纳,允许他用萧伯纳的名字作为一种新鞋油的名称。老板对萧伯纳说:“如果你同意这样办,世界上千百万人都会知道你的大名了。”萧伯纳道:“不,也有例外。”老板愣住了。萧伯纳接着说:“你忘了没鞋穿的人哪!”

有一天,萧伯纳接到一位小姑娘给他的信,信中说:“您是一位使我最折服的作家。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仰,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的小狮子狗。它是我过生日时亲戚们送给我的。不知尊意如何?”萧伯纳回信说:“亲爱的孩子,读了你的信,颇觉风趣盎然,我赞同你的打算。但是,最主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

一次,萧伯纳在一家旧书店翻看削价处理的书,猛然看到了他的一本剧作集,而且该书的扉页下方有他给一位朋友亲笔题赠的“乔治·萧伯纳敬赠”的字样。他当即买下这本书,在题赠下写道“乔治·萧伯纳再次敬赠”,然后将此书又寄回给那位朋友。

还有一天,萧伯纳在街上散步。突然一位冒失的摩托车骑士驾车闯了过来,猛地把萧伯纳撞倒在地。骑士赶忙下车把萧伯纳扶了起来,并连忙向他道歉。幸好萧伯纳没有受伤,他对骑士微微一笑说:“我觉得很遗憾,您太不幸了,假如您把我撞死了,明天您就能成为闻名天下的摩托车骑士了。”

萧伯纳曾经因脊椎有毛病,需要从脚跟上截一块骨头来补脊椎的缺损。

手术做完以后,医生想多捞点手术费,便说:“萧伯纳先生,这是我们从来没做过的新手术啊!”萧伯纳笑道:“这好极了,请问你打算付我多少试验费呢?”

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奠基人——司汤达

司汤达,19世纪法国作家,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他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他的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司汤达的外祖父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度过的。

1796-1799年,他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上学,那是法国革命时期按照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学校。司汤达在那里面系统地学习了新思想,新知识,对法国文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79年,他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着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1800年,他随拿破仑率领的大军到了意大利的米兰。米兰人民长期遭受奥地利的统治,视拿破仑的军队为救星。

他们对法国革命的热情,他们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司汤达的影响很深。后来他长期在米兰居住、写作,并以米兰人自居。

1806-1814年,司汤达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长期的斗争实践,使他的共和派的观念更加坚定,更加憎恶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与教会的黑暗统治。因此,当他脱下戎装,投身于文学创作时,他的批判笔锋总是指向贵族和教会,便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