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语文故事
7821500000005

第5章 中外文学名家的故事——时代的画家 文学的巨匠(4)

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则弹冠相庆。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在这里,他对意大利的爱国主义人士抱以极大的同情,与争取民族解放的烧炭党人来往密切。他的行动,引起了统治意大利的奥地利军警的注意。当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许多爱国者身陷囹圄时,他也被警察当局作为烧炭党人的同情者而驱逐出境。直到1834年,他被派任为法国驻教皇辖下的奇维塔韦基亚城的领事,才再度回到意大利。

欧洲文学界的光辉旗帜——拜伦

拜伦是苏格兰贵族,1788年出生于伦敦。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十分敏感。10岁时,他继承了拜伦家庭的世袭爵位,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哈罗公学毕业后,1805-1808年拜伦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不是个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着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1809-1811年拜伦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他在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

1811~1816年,拜伦一直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漩涡中。在他处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名叫安娜·密尔班克的小姐求婚,并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就的最大错误。拜伦夫人见解狭隘,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充分表现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反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

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21天。

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故事诗《锡雍的囚徒》、悲剧《曼弗雷德》、长诗《青铜世纪》等。

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俄国着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一个沙俄莫斯科贵族家庭。12岁时,进入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期间,他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思想家的影响,发表了不少诗作,其中比较着名的有赞美卫国战争的《皇村的回忆》和讴歌自由的《致利金尼》。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后,来到彼得堡,在外交部工作。期间,他被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和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1817-1820)。

在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普希金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上述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普希金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是一次变相的流放。

1824年至1825年,普希金因与上司发生冲突,被当局送回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那儿的两年里,他搜集民歌和故事,钻研俄国历史,创作了近百首诗歌,其现实主义倾向愈发明显。期间,他完成了《茨冈》(1824)和《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

《茨冈》是普希金的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描写贵族青年阿乐哥同城市“文明”发生冲突,为了过上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与茨冈姑娘真妃儿结为夫妻。两年后,阿乐哥发现妻子另有所爱,便怀着嫉恨之心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作品文笔优美,情调浪漫,节奏起伏跌宕,深刻探讨了俄国上流社会青年的出路问题。

《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它揭示了沙皇鲍里斯最后失败的原因是失去民心,强调“人民公意”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笼络人心,普希金被新沙皇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监视之下。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阿利昂》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为了筹备婚事而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期间,他完成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其中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他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4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和《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已炉火纯青。

《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却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看不到现实社会中的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和痛苦,并对生活极端冷漠。

1831年,普希金婚后不久,又迁回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和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和《上尉的女儿》(1836)。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于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8岁。

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着名作家,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

他出生于图尔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青少年时,就深受启蒙运动影响。17岁时,进入法科学校就读,课余曾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公证人事务所当差,同时旁听巴黎大学的文学讲座,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有供职于司法界,而是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当时的法国社会。

巴尔扎克最初创作的剧本和小说并不成功。为维持生计,他先后从事出版业和印刷业,皆告失败且负债累累。经过探索和磨炼,巴尔扎克最终走上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道路。直到1829年,他的长篇小说《舒昂党人》发表,才获成功,终于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

1829年至1849年,巴尔扎克先后创作了《高利贷者》《驴皮记》《夏倍上校》《乡村医生》《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农民》和《贝姨》等90多篇长、中和短篇小说。

最初,巴尔扎克曾把1829年至1849年创作的这些作品合称为《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后来,改名为《社会研究》。最后,受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

(《神的喜剧》)的启发,终于定名为《人间喜剧》。它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其中,“风俗研究”是《人间喜剧》的主体部分,它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和“巴黎生活场景”等六个方面。

《欧也妮·葛朗台》(1833)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人间喜剧》

中“最出色的画幅之一”。小说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对查理倾心相爱而查理背信弃义的痛苦的人生遭遇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连串小说。

《幻灭》(1837-1843)被誉为“巴尔扎克的着名小说”,主要讲两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理想破灭的故事:诗人吕西安先是在巴黎新闻界恶劣风气的影响下变成无耻的报痞文氓,最后又在文坛斗争中身败名裂。他的妹夫大卫·赛夏本是个发明家,因敌不过同行的算计,被迫放弃发明,从此弃绝了科学研究的理想。作者将这两个青年的遭遇与整整一代青年的精神状态,和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巴黎生活的影响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之具有普遍意义。

《高老头》(1834-1835)标志着巴尔扎克创作上的高峰。作者第一次使用他独创的“人物再现法”,让一个人物不仅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而且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和伏特冷纷纷登场亮相,《人间喜剧》就此拉开序幕。

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揭露了人性中的种种丑陋,他独具个性的幻想与写作,为世界文学史建立了一座丰碑。通过《人间喜剧》,他为人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同时,他也看到了贵族灭亡的必然性。

巴尔扎克的小说在艺术上颇具独创性。他非常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特别擅长通过抒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心理活动。“人物再现法”是他在艺术上的独创。

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