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2900000011

第11章 英国作家(6)

王尔德在《英国的艺术复兴》这一讲演中,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文学主张。为了扩大他的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曾访问美国(1882),在美国作了关于英国审美运动的讲演;1883年又到巴黎作了同样的讲演。这些活动,使他在国外颇有名望。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不是艺术反映了现实,而是现实反映了艺术;社会现实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艺术不应带有任何功利主义的目的,也不应受道德标准的约束;艺术家的个性不应受到任何压抑。

王尔德一生著有戏剧、小说、诗歌、童话、论文和小品文多种。早在牛津学习期间,他就开始了文学活动,曾写诗歌《拉凡纳》(1878)而获得大学奖金。1880~1883年,他出版过两个剧本。1888年~1891年,他分别发表了重要童话集《快乐王子集》和《石榴之家》,歌颂爱情和自我牺牲精神,谴责自私和贪欲行为,表现出同情苦难、同情不幸的人道主义精神。1891年他写成《社会主义下人的心灵》这篇很有见地的文艺论文。文章说社会主义能使人类社会回原为一个十分健全的机构,慈善事业并不是解决贫困的方法,只有改造社会,才能使贫困失去存在的基础。

这一年,王尔德发表著名小说《陶莲·格雷的画像》,宣扬唯美主义的享乐思想。作品描写了格雷受到亨利爵士耽乐主义哲学的引诱,纵情享乐。哈尔华德是美的创造者,他替格雷画了一张保持着青春美貌的画像。格雷知道自己不道德的行为不会在外貌上留下痕迹,他唯恐别人看见画像,终于向画像刺了一刀。当人们听见叫喊走进房间时,发现画像重新焕发了原来青春的光华,而地上却躺着一个胸口插有尖刀的死人。这部小说的寓意是:耽乐主义固然好,但至高无上的还是“艺术”。在客观上,作品揭露了行尸走肉者丑恶的精神面貌,作恶多端者并没得到好下场,因而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王尔德的戏剧创作促进了19世纪末英国戏剧的复兴。他在《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1892)、《一个无足轻重的妇人》(1893)、《理想的丈夫》(1895)和《名叫埃耐斯特的重要性》(1895)等剧本中,描写了当时英国的风流调情的交际世界,暴露了资产阶级上层生活的空虚和猥琐,并在个别场合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揶揄挖苦。剧中经常出现一些精采的对话和有关生活、道德方面的幽默式的格言,但是,唯美主义文艺观的高墙挡住了王尔德的创作视野,这些剧本已失去了对苦难人民原先的同情,并失去了他在《社会主义下人的心灵》中所表达的必须改革社会现状的思想。

《莎乐美》(1893)是王尔德戏剧中值得注意的一部。它是用诗歌形式写成的一出独幕剧,剧本采用《圣经》题材,写少女莎乐美为了要吻先知约翰,居然引诱希律王砍下约翰的头颅。莎乐美吻了约翰的头之后,希律又命令卫士将莎乐美处死。王尔德原用法文写成此剧,后由他的朋友译成英语。

王尔德的小品文内容十分广泛,有巧妙的游戏文字,也有为荒诞事件进行辩护的怪癖之作。在《忠告青年一代》这个集子里,他写了一些古怪的议论文章,进行超道德宣传,不但为不道德的行为辩护,而且为之极力美化。

王尔德晚年生活腐化堕落,结果得了有碍风化的罪名(同性恋爱),被控入狱(1895),判处苦役2年。他在狱中写成的散文《狱中记》(1897),以及根据狱中见闻写成的诗集《累丁狱中歌》(1898),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忏悔,把人生看成一片黑暗,并对资本主义法律的惨无人道表示抗议。出狱后,王尔德的健康已受到严重损害,他改名换姓,迁居法国乡村,穷愁潦倒,最后病死于巴黎。

王尔德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一些消遣度日的特权阶层中有文化教养的优雅人物,他的剧本、小说中,总有一个惊世骇俗、卖弄口才的公子哥儿。他的作品文辞精美犀利,笔墨经济简洁,构思新颖巧妙,很能唤起读者想象,并且善于描绘各种珍贵事物。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艺批评,对我国30年代的文艺界曾有过一些影响。

萧伯纳

萧伯纳,1856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市一个小公务员家庭,父亲是个爱喝酒的破落户子弟,母亲有一幅美好的歌喉,对音乐极有天分和修养。萧伯纳中学毕业后,就进一家房地产公司当抄写员和会计,后来,父母不和,母亲只身来到伦敦,一面教授音乐,一面参加演出。萧伯纳20岁时来到伦敦和母亲一起生活。在伦敦,他先在一家电话公司工作,1879年开始文学活动。但开头并不顺利。他的第1部小说《未成熟》遭到书局审稿人梅瑞狄斯的拒绝,随后创作了4部小说,同样找不到出版家出版。小说无处发表,他就当了一家晚报的评论记者,在报刊上评论音乐、艺术和新书。

80年代,萧伯纳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并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思想上接近了社会主义。1884年,他和韦伯夫妇成立了费边社,成为这个改良主义集团的组织者之一。此后,他写了大量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文章和小册子,其中费边社《宣言》提出用渐进的、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列宁曾说他是“坠入费边主义者中间的一个好人,他比他的周围所有的人都左得多。”

这一时期,萧伯纳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业余社会主义者》(1884)、《不合理的姻缘》(1885~1887)、《艺术家的恋爱》(1887~1888)等。这些小说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种种罪恶,对下层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

19世纪末,法国派的色情戏剧风靡英国剧坛,萧伯纳对此深感不满。1888年,他在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邀请下,参加了易卜生《玩偶之家》一剧的业余演出,此后又听过易卜生《培尔·金特》一剧的朗诵,大开了眼界。1891年,他发表《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一书,热烈颂扬易卜生戏剧的现实主义成就,沉重打击那些迎合资产阶级趣味的流行戏剧,有力回击了伦敦资产阶级报刊对易卜生的咒骂,成为易卜生在英国的最大知音。《易卜生主义的精华》是欧洲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论著。通过对易卜生剧本的研究,萧伯纳看清了戏剧巨大的宣传教育力量,他决心选择戏剧作为自己特别的武器。1892年,他便从小说创作转向戏剧创作。他一生共创作51个剧本(其中一个是翻译剧本),这在英国文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第1阶段(1892~1899)。萧伯纳在这阶段共写有3个戏剧集,即《不愉快的戏剧集》(1892~1894)、《愉快的戏剧集》(1894~1897)和《为清教徒写的三个剧本集》(1897~1898)。

《不愉快的戏剧集》包括3个剧本:《鳏夫的房产》(1892)、《好逑者》(1893)和《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鳏夫的房产》是他最重要的剧作之一,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指出英国资本家的财富都是从穷人身上搜刮而来的。《华伦夫人的职业》揭露道貌岸然的华伦夫人的高雅生活,是用肮脏的钱换来的。华伦夫人的女儿薇薇是个高傲自负的大学生,后来她发现自己的家财是靠母亲开妓院得来的。薇薇的自尊心受到摧残,她离家出走,独立谋生。《好逑者》以妇女婚姻为主题,贯串了易卜生有关妇女问题的思想。

《愉快的戏剧集》包括《武器与人》(1894)、《康蒂坦》(1894)、《支配命运的人》(1895)、《难以预料》(1896)4个剧本,鞭笞了资本主义罪恶,揭穿了统治者为自己市侩哲学和残忍本质辩护而形成的思想体系。这个戏剧集中最重要的是《康蒂坦》。它利用流行戏剧中最拿手的三角关系的情节,来暴露这类戏剧的虚伪性。女主人公康蒂坦是个勤劳美貌的中年女人,丈夫莫莱尔是个雄辩滔滔的牧师。插到这对夫妇之间的是一个具有浪漫情调的年轻诗人,他热恋着康蒂坦。最终康蒂坦选择和丈夫在一起。在这两人中,诗人是刚强的,丈夫才是弱者。这个剧本揭露了资本主义罪恶和宗教的欺骗性,但也掺杂了一些改良主义的说教。

《为清教徒写的三个剧本集》包括《魔鬼的门徒》(1897)、《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1897)和《凯撒与克丽奥佩屈拉》(1898)。这些剧本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侵略弱小民族的愤慨。

第2阶段(1903~1913)。这一时期,英国国内出现了暂时稳定和表面繁荣的景象,这使萧伯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迷惑。他曾任伦敦某市区参议员,这一阶段的主要剧本有《人与超人》(1903)、《英国佬的另一个岛》(1904)、《巴巴拉少校》(1905)和《卖花女》(1913)等。《人与超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批判,但作者把社会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产生“超人”的幻想上,流露出宿命论观点和神秘主义倾向。《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通过英国资本家用种种狡猾手段在爱尔兰修公路建旅馆赚钱的事实,揭露英国对爱尔兰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欺骗,同时也谴责了爱尔兰本地资本家出卖民族利益的行为。《巴巴拉少校》是在不断高涨的国际工人运动影响下写成的,作品中加强了批判力量。巴巴拉是一个军火工厂资本家的女儿,因想救济穷人而参加了慈善机关救世军的活动,并担任“少校”。后来她发现最大的资本家就是她的父亲。至此她才明白:世上的一切富翁为了赚钱,都在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巴巴拉拯救穷人的幻想终于破灭。这个剧本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抨击了军火商人为追求高额利润而发动战争的罪行,并指出资产阶级慈善事业的虚伪本质,认为暴力是改革社会的一种手段,号召人民行动起来,为反对资本主义社会而斗争。

这一阶段,萧伯纳还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剧本。其中反映家庭和婚姻问题的有《结婚》(1908)、《贵贱联姻》(1910)、《芳妮的第一个剧本》(1910)等;反映科学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遭遇的有《医生的穷境》(1911);研究文化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有《辟格梅连》等。此外,还写有《十四行诗集中的黑肤夫人》(1910)、《安特洛克利斯与狮子》(1912~1913)等剧本。

第3阶段(1913~1924)。这一阶段世界经历了空前的巨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萧伯纳采取骑墙态度,没有坚决谴责战争。但他仍然继续批评英国统治阶级,这种批判在他的一组短剧《战时杂剧集》(1919)中表现出来。1917年俄国发生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萧伯纳是最初同情、支持这一革命的西欧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曾写论文《俄国的惨祸》(1921)反击右翼报刊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咒骂,并在一次会上说:“俄国人的一边就是我们的一边!”

这一阶段的萧伯纳的主要剧作有《伤心之家》(1917)、《长生之路》(1921)和《圣女贞德》(1923~1924)。重要剧本《伤心之家》是模仿契诃夫风格写成的,副标题是《俄国风格英国主题的狂想曲》。剧本通过描写大战前夕英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破产,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伤心绝望的情绪,揭示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衰败没落。《长生之路》是个包括5个剧本的庞大的剧本群,所反映的时间是从亚当、夏娃的最早人类起,到3万2千年以后的遥远未来。作者认为人必须长生,至少活300年,才能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使人类社会变得更为合理,流露出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历史剧《圣女贞德》写淳朴坚强的农家女子贞德受宫廷和教会迫害,后被法军出卖给英军,终于被英军作为女巫烧死的故事。

第4阶段(1929~1950)。这时期世界动荡不安,资本主义世界卷入了空前未有的经济危机,资本家为摆脱困境,扶植德、意等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时期,萧伯纳的剧作堪称时代的晴雨表。

1929年,萧伯纳发表以“政治狂想曲”为副标题的剧本《苹果车》,通过描写1961年将要发生的幻想情节,反映了战后英国千疮百孔,在经济上只好依附美国的情况,指出美帝国主义企图吞并英国的阴谋,并揭露了英国议会的反动本质和政府内阁的腐败丑恶。1932年发表的剧本《真相毕露》,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理想破灭作了深刻揭示,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毫无出路。这一阶段的剧本还有《搁浅》(1933)、《意外岛上的傻子》(1936)、《女百万富豪》(1936)、《日内瓦》(1936)等。这些晚期剧作反映出作者根深蒂固的改良主义观点。

萧伯纳还于1933年发表最后一部小说《黑女求神记》1944年发表一本理论书籍《政治指南》,重申了他的渐进改良社会的观点,并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指出苏联是为解决社会矛盾作出榜样的国家。

萧伯纳于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31年访问苏联,并在那里庆祝他75岁寿辰。回国后,发表文章和演说,对苏联人民革命成就给予高度赞扬。1932年,他曾来中国游历,2月17日到达上海,并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会面。到了晚年,他对帝国主义反动政策痛加抨击,始终不渝地支持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运动。

萧伯纳曾被称为20世纪的莫里哀。他的创作深受挪威名作家易卜生的影响,对英国戏剧的发展和改革做出很大贡献。他的戏剧的显著特点是幽默和讽刺;他特别善于使其剧中人物发出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妙论,以增加批判和暴露的力量。他不仅是幽默讽刺的大师,而且是擅长舞台对话的巨匠。恩格斯曾说:“他是有才能而又富于机智的文学家。”

康拉德

康拉德,真名特奥多·约瑟夫·康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1857年12月3日生于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是贵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1862年康拉德因参加波兰民族独立运动曾被沙俄政府流放。1874年他前往马赛学习航海,后在英国商船队担任水手、船长,在海上生活达20年。他曾到过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他20岁时开始学习英语,以后又用英语进行创作。1884年加入英国籍。

1895年,康拉德的第1部长篇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出版,得到好评。1894年之后,他因为健康等原因脱离海上生活,定居伦敦,成为专业作家。

康拉德共发表了13部长篇小说,28篇短篇小说,2卷回忆录以及政论、书信等。有些评论家把他的创作道路分为3个阶段,认为从《阿尔迈耶的愚蠢》到《台风》(1902)称为“深渊中的漫步”时期;从《诺斯特罗莫》(1904)到《胜利》(1915),称为“空虚的人”时期;从《阴影线》(1917)到《流浪者》(1923)是“回忆与总结”时期。

康拉德的代表作有《水仙号上的黑家伙》(1898)、《黑暗的中心》(1899)、《吉姆老爷》(1900)、《诺斯特罗莫》(1904)、《特务》(1907)、《在西方的眼睛下》(19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