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2900000012

第12章 英国作家(7)

《水仙号上的黑家伙》写商船“水仙号”上新来一个黑人水手,整个航行期间病倒在床,没有人知道他是真病还是懒惰。有人照顾他,有人鄙视他,但多数人认为他是不祥之物,因而害怕他。这本书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海员们心理上巨大压力。康拉德自己说“它是文学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以前没有同它类似的东西”。

《黑暗的中心》写船长马洛指挥一艘汽船沿刚果河深入非洲,路上听说有个名叫库尔兹的白人脱离了“文明世界”,被土著奉若神明,尊为领袖。马洛历尽艰险终于见到了他,原来他早已堕落。这部书表现许多地方对殖民主义的憎恶。

《吉姆老爷》写水手吉姆自认为是英雄,在一次船只遇难时弃船逃命,后引为终生的耻辱,于是去东方的一个小岛为土人做好事。这部作品的主题是赞美忠诚和爱惜荣誉,斥责背叛和耻辱。

《诺斯特罗莫》历来受到好评,它写银矿主古德委托诺斯特罗莫和一个新闻记者德库德用船把大批银子运出国土,藏在海中的孤岛上,德库德寂寞难耐而自杀。诺斯特罗莫一向以受人信任而自豪,此时却把全部银子攫为己有。这部书表现了物质财富对人的侵蚀。“诺斯特罗莫”的意思是“我们的人”,这说明作者对人类本性的怀疑。

《在西方的眼睛下》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类似,写俄国青年霍尔丁暗杀了一个俄国显贵,他的同学拉佐莫夫向当局告密,霍尔丁被害。拉佐莫夫被派到瑞士监视流亡的革命者,与霍尔丁的妹妹娜塔利亚相爱。拉佐莫夫深感内疚,坦白了罪行,结果受到革命者的惩罚。康拉德在小说中一再抨击俄国的专制制度。

康拉德擅长描写海洋生活,但他与许多“海洋小说家”不同,他所注意的是惊险事件中人们的反映。他还欧洲大陆为背景,描写欧洲小人物的命运和心理,表现了对沙俄专制制度的憎恶。他对劳动人民怀有同情,不满意西方强国的海外掠夺政策,向往大自然和东方各国人民质朴的生活。但他又反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强调秩序和克制。他的作品往往染有悲观神秘的色彩,主人公多为特殊环境中的异常人物,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处于孤独之中。

康拉德的创作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有时略带嘲讽。他曾说他要用文字使读者听到、感觉到,更重要的是看到他所表达的东西,读者将因此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鼓舞、安慰、恐惧、陶醉等,还将看到真理之所在。康拉德把福楼拜和莫泊桑的现实主义手法引入英国小说,又从英国小说那里继承了探索道德问题的传统。

康拉德因心脏病发作于1924年8月3日逝世。他死后声誉逐年提高。美国评论家门肯称他为“唯一写过小说的一位艺术家”。中国作家老舍也曾给他以高度的评价,称他为“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

柯南道尔

阿瑟·柯南道尔,1859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皮卡地普拉斯,父亲是政府建工部的公务员。柯南道尔早年在家乡的教会学校读书,后来进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于1885年修业完毕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多次于南北冰洋航行,从事捕鲸事业。1899年~1902年,他在英国殖民者掠夺南非布尔人的英布战争中当过军医,并因为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辩护而被封爵。

柯南道尔在索斯西开业行医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是《康希尔》杂志的经常撰稿人。他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曾悉心研读过埃德加·爱伦·坡、威尔基·柯林斯等侦探小说家的作品,深受他们的影响。1887年,他的第1部侦探小说《血字的研究》问世,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科学头脑的私人大侦探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形象,同时还为福尔摩斯塑造了一个陪衬人物华生医生。《血字的研究》就是以华生讲故事的形式而进行描写的。这部作品的问世并非轻而易举。他曾把稿子连投几个出版公司都被退了回来,直到1887年才在《一八八七年比顿圣诞年刊》上发表。《利平科特杂志》社的编辑看了这部作品,认为写得好,就请求柯南道尔再写一篇描写福尔摩斯的侦探故事。于是,他于1890年又发表了第2部侦探小说《四签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篇小说的成功,使柯南道尔受到鼓舞,他于1891年弃医从文,开始了专业创作生涯。他连续写成了《波希米亚丑闻》、《红发会》、《身份案》、《博斯科姆伯溪谷的秘案》、《五个橘核》、《歪嘴男人》6个有关福尔摩斯的短篇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歇洛克·福尔摩斯立刻成为风靡当时英国文坛的著名人物。此后,柯南道尔应《海滨杂志》之约,又写了6个侦探故事。

1892年,吉卜林把这两批共12篇小说汇编成《福尔摩斯历险记》的故事集出版。与此同时,《海滨杂志》再次请求柯南道尔继续创作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从1892年起,柯南道尔又创作了《银色马》等12个短篇,于1894年汇编成《福尔摩斯回忆录》的故事集出版。

这些作品的发表,使柯南道尔名噪一时,誉驰文坛。然而,作者这时却下决心停止这类故事的写作。他让福尔摩斯在一次探案中跌入激流溺死,而让助手华生来结束《最后的案件》这个故事。福尔摩斯之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他们对作者进行强烈攻击谩骂,因此,柯南道尔不得不把这类小说继续写下去。1901年,柯南道尔根据一个家族遭受一只魔怪似的猎犬追逐的传奇,写成了《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作为福尔摩斯早期的探案故事。这部作品于1902年发表后,重新唤起了广大读者对福尔摩斯的希望。接着,作者又让这个为公众所喜爱的人物在《空屋》这篇小说中死里逃生,重新复活,并创作了另一组故事,于1905年题名为《福尔摩斯归来记》出版。此后,他又出版了《恐怖谷》(1915)、《最后致意》(1917)和《新探索》(1927)3组关于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1928~1929年,他的所有的以福尔摩斯为中心人物的故事,分短篇和长篇两卷在英国出版,合称为《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柯南道尔不仅写侦探小说,而且还写了一些历史小说,如《尼格尔爵士》,描写了英法百年战争;《米哈·克拉尔克》(1888),描写蒙玛特公爵率领清教徒所举行的起义;《席拉尔准将的功绩》(1896),描写拿破仑部下的一名优秀军官的事迹,等等。柯南道尔还写有《被遗忘的世界》(1912)以及《马拉哥特深渊》(1927)等科学幻想小说。

柯南道尔的作品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英国社会,宣扬了人道主义和善恶有报的必然结果。这些作品起到一定的社会意义。

柯南道尔在他的侦探小说中,十分成功地塑造了福尔摩斯的典型形象——重视调查研究,重视搜集和积累资料,认真钻研有关侦探方面的经验和科学知识,并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周密的推理和判断。正因如此,他的每一个推理和判断都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福尔摩斯的探案经验,侦察手段,以及对案情的分析、推理,对于我们今天的公安、司法工作,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几十年过去了,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依然栩栩如生,若有其人。这个虚构的人物在人们中间受到了罕见的推崇。1954年在英国伦敦曾举行过一次隆重集会,纪念福尔摩斯这一人物形象诞生100周年,贝克街221号寓所也因福尔摩斯的居住而举世闻名。在贝克街一所重建的福尔摩斯寓所里,还曾举办过纪念福尔摩斯的展览会,陈列着模仿小说中福尔摩斯寓所内部陈设而制作的大量展品。

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善于随着案情的发展,不断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而使读者进行思索,寻找答案。作者还利用紧张惊险、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恰到好处地埋下伏笔,然后再丝丝入扣地进行剖析和照应,从而使这种处理达到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境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对今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吉卜林

吉卜林,1865年12月30日生于印度孟买。他的父亲曾任孟买艺术学校校长,后任拉合尔博物馆馆长。吉卜林6岁时,被送回英国受教育。17岁大学毕业,在印度拉合尔《民政与军事报》任副编辑。

吉卜林于1886年出版短诗集《歌曲类纂》,其内容主要是讽刺诗。1888年他出版《山中的平凡故事》,以此初露头角。随后,《三个士兵》、《加兹比一家的故事》、《在喜马拉雅杉树下》、《人力车幻影》等6卷短篇小说集相继问世。这些作品都是他在24岁以前写成的。1887~1889年,他游历印度、中国、日本和美国各地,写了许多札记,后来收入《飘洋过海》(1899,2卷)。

1891年吉卜林出版了《生活的障碍》。他的第1部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1890)不及他的短篇,1905年改编为剧本。1892年,他用士兵俚语写成的《军营歌谣》出版,其中同样表现了帝国扩张精神。在同年,他同美国作家查尔斯·沃尔科特·巴莱斯蒂合写的一部传奇《劳拉卡》出版。同年,与这位合作者的妹妹结婚,4年后回英国萨塞克斯定居。

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吉卜林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如中篇小说《勇敢的船长们》(1897)写一个美国财主的子弟出海航行,在艰苦生活中锻炼意志。此外还有《白天的工作》(1898)、《斯托凯公司》(1899)等。他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收入《七海》(1896)和《五国》(1903)两部诗集,其中绝大部分诗篇是写英国军队在异国的征战,英帝国的责任和光荣,明显地流露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优越感”。他曾说征服并统治世界是“白种人的重任”。他号召人们开拓殖民地,他的作品充满扩张精神,因此他有“帝国主义诗人”之称。

吉卜林在后期还著有长篇小说《吉姆》(1901)、儿童读物《正是如此的故事》(1902)、《普克山的帕克》(1906)和《作用与反作用》(1909)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吉卜林发表了不少诗歌和特写,为英帝国的政策辩护。后来他的家被德国飞机炸毁,儿子在战场上阵亡,因此他的思想和作品都笼罩了一层绝望、痛苦的阴影。他晚期的诗歌,有为世界性灾难感到惆怅的哀音。他的小说《各种各样的人》(1917)、《借方与贷方》(1926)、《极限与更新》(1932)等都描写了生活的困顿和希望的破灭。

吉卜林的最著名的作品是《丛林故事》(1894)和《丛林故事续篇》(1895),其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界和动物的心理,而且着意阐释自然界的规律。有些评论家认为《丛林故事》是不应受到指摘的一部书。虽然它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思想,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野兽的品性和行动的描摹,具有童话般的魅力。

吉卜林短篇小说构思新颖,叙述生动有力,不作过分渲染,但情景变幻,跌宕有致。即使是2、3页的短篇,也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小泉八云认为吉卜林的短篇小说可以和莫泊桑的作品平分秋色。吉卜林的诗歌韵律和谐,音节流畅,如《英国的诗歌》、《东方和西方的歌谣》部表现了诗人娴熟的技巧。190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吉卜林于1936年1月18日在伦敦去世。英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威斯敏斯教堂的“诗人之角”为他举行了国葬。他的自传《谈谈我自己》于1937年出版。

高尔斯华绥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伦敦著名的律师。1890年他毕业于牛津后,获得了担任律师的证书。但他对这种职业不感兴趣,用了两年时间到世界各地旅行,最后到达澳大利亚。回国不久,他便踏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高尔斯华绥的早期作品是用约翰·辛约翰的笔名发表的。对于他来说,创作成就的取得并非轻而易举。1897年,他30岁时,发表了处女作中篇小说《天涯海角》,不久又连续发表了几个中篇。随后,他便刻苦学习福楼拜、莫泊桑、托尔斯泰、契诃夫等外国文学大师的创作经验,大约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才掌握了基本的文学技巧。1904年,他开始用自己的本名“约翰·高尔斯华绥”出版长篇小说《法利赛人岛》,揭露了英国上层阶级的庸俗丑恶和社会上惊人的不平等现象,第一次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后来,他发表了大量重要作品。在20多年中,几乎平均每年都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和一个剧本,他的巨大声誉震动了英国文坛。到了晚年,曾被选为作家联合会“笔会”会长,并于193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1900年,高尔斯华绥发表的第1部长篇小说《洛宾别墅》,已开始显露出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其后,他写了大量长篇小说,其中有《庄园》(1907)、《友爱》(1909)、《弗里兰的一家》(1915)等。而他最重要的作品是关于福尔赛家族的史诗性的小说3部曲《福尔赛世家》、《现代喜剧》和《一章的结尾》。

《福尔赛世家》3部曲包括《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出租》(1921)3部长篇小说;(现代喜剧》3部曲包括《白猿》(1924)、《银匙》(1926)和《天鹅之歌》(1928);《一章的结尾》3部曲包括《女侍》(1931)、《开花的荒野》(1932)和《河那边》(1933)。这9部以《有产业的人》为开端的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高尔斯华绥花了二十六、七年的时间惨淡经营而写成的。在每一组3部曲之间都有插曲把各部分联接起来,如《福尔赛世家》中就插入《残夏》(1918)与《觉醒》(1920);《现代喜剧》中插入了《默默传情》(1928)和《过客》等。此外,还写了几篇不包括在任何一组3部曲之内的独立的福尔赛小说。如《在福尔赛交易所里》(1930)和死后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福尔赛,潘狄斯等等》(1935)。

这些长短篇小说,以英国整个社会为背景,揭开了福尔赛世家几代人的生活内幕,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它展示了英国资产阶级由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为英国社会生活的整个时代创造了一部艺术的编年史,堪称20世纪英国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的登峰造极之作。

《有产业的人》是高尔斯华绥赢得巨大文学声誉的奠基作。它的主人公索米斯是发迹后福尔赛家族的第4代。作者刻划出了这个家族所有成员最主要的特征,即对财产贪得无厌的追求和强烈的占有欲。索米斯娶了穷教授的女儿伊琳为妻,伊琳厌恶丈夫的自私,婚后不久,就另外爱上了爱好艺术的建筑师波辛尼。索米斯采用粗暴手段致使波辛尼遭车祸身死,伊琳含恨出走。作者控诉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灭绝人性,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精神堕落。